新旧会计准则对成本、费用概念的不同理解
1.1旧会计制度下的成本、费用概念
1.2新会计制度下的成本、费用概念
1.3新旧会计制度下成本、费用概念的对比
2.成本、费用在会计核算中的区别与联系
2.1成本和费用既有区别,也有很大联系
2.2新会计制度下成本、费用的分析
3.成本、费用在会计核算中的现实意义
3.1严格区分成本与费用,做到规范其用法
3.2区分成本与产品成本在实际中的应用
4.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做好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
4.1合理组织、规划好成本费用的控制流程
4.2正确确定成本控制中相关责任,合理配置资源
4.3做好成本与费用的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内 容 摘 要
我国新的会计基本准则与原会计基本准则成本、费用要素在相关内容上规定有所不同,笔者通过对成本、费用相关的概念、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指出成本费用在企业核算中的现实意义,做到严格区分成本与费用,规范其做法,从而达到做好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做到合理配置资源,通过对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切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成本费用 联系与区别 企业影响
新旧准则下成本与费用问题的探析
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成本、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对成本、费用的定义有较大变化与区别,如何正确合理地理解成本与费用的概念,对正确组织会计核算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从而对企业的利润 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下面笔者就新旧会计准则下成本与费用问题,浅谈如下:
1.新旧会计准则对成本、费用概念的不同理解
1.1旧制度下,成本与费用的概念。一直以来,我国对费用的理解基本上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企业直接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商品进价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即费用的对象化构成了产品成本。可以认为发生的耗费是费用,分摊到了产品或劳务就构成了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如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就统称为期间费或期间成本。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都反映了“费用计入成本”的这一观点。
1.2新制度下,成本与费用的概念。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成本和费用的概念作了重大的修改,将费用定义为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要求满足严格的条件,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的计量,费用的确认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一、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很可靠的计量。执行新的会计制度,生产车间及分厂的人工成本全部计入直接人工或制造费用进入成本,而新会计制度对费用确认明确了符合的条件。将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同时规定,企业应将当期已销售产品或已提供的劳务成本转入为当期的费用,将费用与成本作了明确的划分。
1.3新旧会计制度下成本与费用概念的对比。通过对新旧制度成本费用概念的对比,可以看出:过去成本、费用的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成本和费用所涵盖的内容基本相同,相互之间的差别很少,从概念体系的科学性讲,作两个概念表示相近的内容不太合理。第二,在实际工作的应用中,成本、费用之间转化太频繁,常常是费用转化为成本,成本又转化为费用。如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耗费是费用,这些费用构成了辅助生产车间产品的成本,辅助生产车间的产品和劳务被企业内部消耗,又构成了管理部门和基本生产车间的费用,基本生产车间将各种费用按产品归类,又构成了产品成本等等。第三,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把产品成本的概念又取代了成本的概念。
2.成本、费用在会计核算中的区别与联系
2.1成本和费用既有区别,但也有很大联系。成本和费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其所针对的是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 费用则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它们之间的联系首先表现在成本和费用都是企业除偿债性支出和分配性支出以外的支出的构成部分; 其次,成本和费用都是企业经济资源的耗费;第三期末应将当期已销产品的成本结转进入当期的费用。 2.2新会计制度下成本、费用的分析。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虽然已明确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但其表述仍有模糊之处,例如管理费用、筹资过程中发生的财务费用属于什么,是计入成本还是计入费用表述仍很模糊,按照成本的定义,它们显然不属于成本,按照费用的定义,他们也并不属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 另外按照定义,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应该是成本,但在《新企业会计-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中又仍在使用传统概念上的“费用”概念,如在“生产成本”科目中指出,企业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归集,属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费的直接计入成本。可以看出,尽管新会计制度在定义上以成本、费用的概念作了区分,但在使用时,仍回到了“费用计入成本”的思路上了。
3.成本、费用在会计核算中的现实意义
3.1严格区分成本与费用,做到规范其用法,并在概念的使用上保持一致。
从概念体系的科学性讲,成本是用来说明企业资产形态变化过程中的计量标准,费用是说明经济源的消退。成本的基本特征是成本的发生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费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在企业从事营利活动过程中发生、能够引起所有者权变动。我国过去经常用“费用”的概念来表述“成本”。新会计制度尽管在定义上对成本和费用作了区分,但在概念的使用上仍沿用老思路。笔者认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应该称为成本,而当成本不再给企业带来未来利益时应作用费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从定义上区分成本和费用,而全要尽可能规范其作法。如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到底应该称为直接费用还是直接成本?是按成本和费用的定义还是直接称为成本好,对应的间接费用改称为间接成本较好。
3.2区分“成本”与“产品成本”,做到不用“产品成本”代替“成本”。
成本比产品成本的含义更为广泛,成本不仅包括产品成本,还包括固定资产成本、材料采购成本、投资成本等等。将成本定义为“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不大合适,应该将这一定义明确为产品成本的定义,也可以考虑比产品成本更一定义,作为规范会计核算的会计制度,这样在概念术语的使用上,尽可能做到严谨、规范。
4.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做好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
4.1合理组织,规划好成本费用的控制流程
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将企业成本费用控制在企业预定的水平上,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成本费用控制主体的划分进而所带来的责任的归属,涉及到成本费用控制目标提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所带来的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涉及到成本费用控制组织结构中不同控制层次的权利与责任的界定,涉及到成本费用控制过程中各部门工作的协调,涉及到进行成本费用控制所需信息的反馈内容及速度,涉及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控制标准的调整及差异的纠正等等。
建立一个充满弹性的成本控制系统,是掌握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点,只有使企业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的规划与控制,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成本费用控制关键点中的组织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利用工作流程及组织系统等形式,对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过程所进行的指挥、协调。成本控制能否实现控制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控制过程的组织工作的合理性。组织工作涉及到谁来组织、怎样组织的问题,有效进行成本费用控制过程的组织。 4.2正确确定成本控制中有关部门的责任,合理配置资源。
企业应在区分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的基础上,本着谁是责任主体谁负责的原则,将成本控制的责任予以分解,确定各项成本费用的责任归属。应该指出,在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过程中,财务部门是一个综合监控部门,负责责任成本的核算、报告、履行情况的分析、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等职能性工作,但不能将企业成本控制造成的成本的高低的责任归属于财务部门。
合理配置资源:(1)合理配置企业经济资源:①合理确定子公司的自由现金净流量的支配数额,防止经理人员盲目投资,造成企业投资损失成本;②合理确定流动资产的配置量,防止造成资金的浪费;③合理确定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需要量,避免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浪费;④对用于企业非效益化的支出应严格规定其限额。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的专家的作用。 4.3以激励为主,确定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及奖惩措施,发挥内部经营、财务、审计部门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规划好成本费用控制的流程,有效地进行成本费用控制。在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流程时,要合理确定各级管理人员在成本费用控制中的权利与责任,加强成本预算、核算和分析,从源头上做好成本与费用的控制,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参 考 文 献
财政部.1992年颁发《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
财政部.2007年颁发《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
财会月刊 颉茂华.现代市场经济的成本控制新理念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王如燕 瓶颈企业成本控制
作者:
2006级会计学专业:高芳
联系电话:1388061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