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建立应收款全程信用管理机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二、我国信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面对我国当前信用管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不断的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扩大销售,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广告等外,赊销是企业扩大销售的重要手段。但是赊销作为一种提高企业产品销售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即应收帐款的增加。应收帐款如果过多,信用期过长,就会增加收帐费用,容易产生坏帐,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现金流量减少,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收帐款的管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应收帐款的全程信用管理
当前,跨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管理已经走到了传统计划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分水岭。随着以解决产权问题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更为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是:基础管理落后,无法适应当前买方市场和信用经济的要求。其中债务拖欠和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已成为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每个企业微观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一、企业建立应收款全程信用管理机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
某集团公司总经理的一篇题为“拒绝赊销”的文章发表之后,立即在企业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赊销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支持的一方认为,企业采用赊销方式,虽然刺激了销售额的快速增长,然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呆帐坏帐大量产生,企业的最终利润下降;反对的一方则认为,当前赊销方式盛行,企业不采取这种方式,连基本销售目标都无法达到,根本生存不下去。也许,对于具体每个企业来说,是否采取赊销的手段来构建其市场营销战略,都有其各自特殊的理由,然而,信用方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正在悄悄地引发一场企业经营管理上深刻的变革。
所谓赊销,是与现金交易方式相对的交易方式,即买方预先取得货物或服务,后期偿付货款的商品买卖行为,是信用方式的基本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由于以买方市场为特点的激烈竞争以及企业间贸易方式的改进,自80年代以来,赊销已成为国际上居主导地位的交易结算方式。据统计分析,目前发达市场国家的贸易活动中,80%的贸易额是在信用方式条件下进行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无论是作为现代贸易的润滑剂、基本交易方式还是企业的战略资源,都已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用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90年代以来,赊销方式也已经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在绝大多数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如医药保健品、纺织、机械等行业,销方式下完成的交易额已占到60%-90%。根本问题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不完善以及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落后,企业间交易出现一种严重信用失控的混乱局面。“不赊销是等死,赊销是找死!”是这种局面的一种真实写照,许多企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二、我国信用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在计划行政管理之下进行的,企业之间(包括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大多是在同一个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统一安排下进行的,因此企业无须过多关心信用和风险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其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欠缺和落后逐渐暴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
具体分析我国当前在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缺陷包括:
1、经营管理目标的偏差
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在发展上走了一条大致类似道路:即初期资金高投入,销售额高增长,后期侧低回报,甚至出现经营危机。这是因为,在买方市场和销售方式下,一个企业如果过分注重销售业绩的增长,虽然能快速扩大账面销售额,但其背后的财务状况却常常不乐观,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利润下降。这些问题,根源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摇摆不定和激烈冲突,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急功近利;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业绩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缺乏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
在我国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于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的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在实践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表明,增加独立信用管理职能,以信用部门或信用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
3、应收账款管理重点的滞后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在“追帐”上面。有些企业的销售人员、财务人员耗费大量精力参与讨债,有些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了追帐机构,但收帐效果并不理想。企业如果忽视交易之前和交易过程中的管理,而将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放在“事后”,不仅不能使应收账款得到合理的控制,而且还可能花费数倍正常管理的成本,造成更大的损失。应收账款是企业的神经中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财务问题,但实际上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许多方面,从客户开发、订单处理、合同审订到账款回收和债权管理。因此,必须用系统和流程的观点来解决问题。从业务流程的角度看,当前企业的应收账管理重点必须前移。
4、信用管理方法的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的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技术和方法。比如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和预测,交易是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往往是重权力而不重职能,一旦出现风险问题又相互推卸责任。
三、面对我国当前信用管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信用管理落后的状况,强化应收账款的控制,降低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应在如下三下方面进行改革:建立健全合理的企业信用管理体制;完善一整套严格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掌握科学的信用管理技术方法。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逐步总结、完善起来的。
1、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专业化应收款收回工作的开展
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的信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业务流程和方法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化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引导和控制;第二,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第三,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间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第四,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的解决方案是:(1)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设置信用监理),从而有效地协调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2)将信用管理方面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分工,信用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企业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间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的管理加以解决。
2、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
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信用管理措施,是因为缺少一套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比如,许多企业不断颁布各种应由账款的管理规定,但往往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以致于不得不朝令夕改,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化的设计。企业应执行以下三个方面的信用管理制度方案。
(1)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控制――赊销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销售人员“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三个方面:信用政策的制订及合理运用;信用限额审核制度;销售风险控制制度。
(3)事后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制度
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帐账款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管理。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四个方面制度化:应收账款总量控制制度;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账龄监控与货款回收管理制度;债权保障机制。
3、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
在信用管理的业务手段上,目前我国企业与国外管理先进的企业相比还相当落后,掌握信用管理技术的人才也相当欠缺。从实践来看,如下几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对于改进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具有显著的作用。
(1)客户信用分析模型。使用特征分析模型和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等简捷、适用的分析工具分析、预测客户信用的风险的大小,判断客户真实偿付能力。
(2)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评定是客户资信管理的基础,因此在等级划分的目的、定义、评级标准和评定流程上都应采取科学、规范的方法,从而避免企业由于信用等级划分的不尽科学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3)信用政策制订方法。信用政策是企业对应收账管理所采取的原则性规定,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信用额度三方面。信用政策是指导企业赊销业务的主要工具,将信用政策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文本,对完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是有利的。对内的信用政策文本起到对内部各业务职能部门的指导和管理作用。对外的信用政策文本对于客户作用关系的改善,信用付款行为的约束等方面都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4)信用限额的制订。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对客户制订信用限额是一个主要的管理工具,企业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将过去较为复杂的管理问题简单化、效率化。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数字的关键性作用,才使得它势必成为企业各部门关注的焦点。这到底由谁制订的信用限额?信用限额的准确含义(政策尺度)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评估?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较为专业化地加以解决。
(5)债权质量评估方法。制定科学准确合理的债权质量评估方法,判断企业应收账款实际收回的可能性,对于企业应收账款的收回有着积极的作用。这套方法包括对每一笔逾期应收账款从债权特征、拖欠特征、债务人特征和追讨特征等各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企业可按应收账款收回可能性及重要性开展应收账款收回工作,从而有效改善企业账款追收和债权管理。
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环境和对手都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和机会。信用管理无疑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一块重要基础,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全面实施信用管理,将是更多的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选择。
同时,企业的信用管理也是国家信用体系的基础。只有从企业内部解决信用风险控制问题,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用关系才能真正规范起来。因此,当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改革是一项带有根本和先导性的工作。企业是整个社会信用链条、债务链条中的最关键一环,只有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在企业中建立起一种既自我制约又相互制约的信用运行机制,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参 考 文 献
1、谢 旭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2年
2、张亚芬 《强化信用管理 防范贸易风险》 2003年5月
3、 郑涛 追讨1000亿海外巨款欠帐 我国出口坏账率惊人《中国经营报》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