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述及我国现状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三.针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内 容 摘 要
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社会经济现象。会计信息既是直接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统计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然而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益增多,以至于人们一提起会计就会把它和作假账联系在一起。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显现。因此,认真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述及我国现状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三.针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社会经济现象。会计信息既是直接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统计信息和宏观经济信息的重要来源。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然而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益增多,以至于人们一提起会计就会把它和作假账联系在一起。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显现。因此,认真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问题,本文试着分析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针对失真的原因提出了防范和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对策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述及我国现状
(一)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状况,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分析价值,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然而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益增多,以至于人们一提起会计就会把它和作假账联系在一起。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显现。因此,认真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其核心就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唯有真实完整才有可能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决策有用,而决策的有用性也恰恰是会计生命所系。
但会计现实却恰恰相反,会计信息失真令人触目惊心。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显示,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2001年度,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抽查,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造假金额达70多亿元。因而,一个先后在国企、私企和股份公司工作过的资深会计,竟然找不到一家不做假账的企业,于是发出了“社会需要假账”的感慨。由此可见,企业假账黑幕惊心。这也说明我们研究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刻不容缓。
二、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
(一)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领导决定。虽然《会计法》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但主管部门并没有起到保护会计人员行使职权的作用,守法的会计人员遭打击报复、被撤换,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高。
会计造假中,也有会计人员受个人利益的驱使,放弃职守或知情不举、伙同作弊,或监守自盗、以身试法;也有的会计单位基础管理薄弱,家底不清,资产不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等,无法对内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些单位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制不明晰,会计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四) 单位负责人指导思想不正。
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些单位负责人利用手中权力,为了个人私利或本企业利益,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搞“厂长成本、书记利润”、“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搞账外账、小金库,大搞短期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一)会计法规之间的摩擦及法规本身的局限性。
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公司法》及《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和一些具体准则和会计制度。但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之间却存在一些不协调和不一致。例如,会计核算制度要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损益,而税法一般情况下对未来发生的资产损失不允许在应纳税所得额前予以扣除,这就产生了矛盾而必须协调问题。另外对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值得关注的。如8项减值准备的计提、重要性概念的应用和会计政策、方法及会计估计的选择等,均允许并需要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和经验加以判断,实际上会计核算本身就包含着不确定因素,对其质量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会计理论不完善。
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如会计期间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情况。真实的现在情况;重要性原则,是将重要的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事项合并反映,由于合并了相对不重要的事项,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原则在应用时,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少预计或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使会计信息带有了估计成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会计监督缺乏力度。
会计监督可分为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对于内部监督机制,会计岗位的设置缺乏相互监督,同时没有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对于社会监督,拿注册会计师监督来说,首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独立性不够;其次是收费制度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合理再者部分注册会计师自身业务水平有限,加之职业道德的淡化,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称,使得其在会计服务中不能很好地执行独立审计的职责。作为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普遍实行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制度,从而不能有效地制止与防范利用会计报表弄虚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财政、审计、税务和工商管理等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重视不够、监督不够、处罚力度不够。
(四)地方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及企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
某些领导或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为了章显自己在任期间的“政绩”,不顾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强行给企业下达扭亏增盈、创造效益的硬指标。因此,当企业没有达标时,只能是在会计账目及报表上做文章。
三、针对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一) 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会计主管部门统一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的制度,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考核、调整、任免和管理由委派机关负责,使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不受企业负责人的制约,使会计人员“顶得住又站得住”,保证会计人员的根本利益。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应从会计人员的培养入手,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法律、法规教育,更要注重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另外还应重视计算机水平的训练,使财务工作由过去传统的、单一的核算向现代的、全面的管理方向转变,使我国的会计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认真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实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并把制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法规体系。
(1)、各项有关会计的法律、制度要保持一致性。
针对当前我国部分会计法律、制度之间互相存在摩擦。应使各项与会计有关的法律制度应在根本上目标上保持一致性。
(2)、对新出现的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应尽早出台相关法规。
对已经出现的不能按照法律规定约束的新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
(3)、作为证监会应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对证监会,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的格式与内容,充分披露出财务信息外的其他决策所需信息,尽可能传达出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与风险。
(五)逐步完善会计理论。
会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有些原则、假设虽有缺陷,但还将继续使用。我们在发展会计理论的同时,尽量减少信息失真的程度。会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会计理论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使提供的会计信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1)、要充分发挥处罚措施的震慑作用。
一旦发现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就要依法严处,做到打假不手软。尤其是对那些来自行政方面干预的压力所致的作假,要层层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一查到底。
(2)、要加大罚款力度。
使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远远高于其所得利益。从经济利益上割断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偏好,减少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参考文献
[1]闫全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探讨,经济师[J],2005(8);
[2]陈信元等,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会计研究,2000(8);
[3]刘峰,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1(7);
[4]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1(7);
[5]陈国辉,论会计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督,会计研究,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