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容摘要························································2
2.正文····························································3
2.1应收帐款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3
2.2应收帐款产生的原因··········································3
2.3应收帐款管理的策略··········································4
3.参考文献························································8
内 容 摘 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抢先占领市场,扩大自己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的占有份额,千方百计地开展促销活动,采取赊销方式,增加销售收入,致使形成应收帐款。应收帐款金额增长过快,坏帐损失也会日益增多,会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制约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好赊销政策、管理好应收帐款,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从应收帐款形成的原因着手,得出科学管理应收帐款的策略:建立一个自上而下,逐级渗透,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期考核,奖惩分明,及时汇总,反馈迅速的应收帐款信用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调查,评定其信用等级,确定其信用额度;对于现有应收帐款,采用预警机制、当事人责任制等加强管理,对于逾期应收帐款,及时进行债权质量评估,采取具体分析,灵活的处理方案,以达到减少坏帐,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浅谈应收帐款管理工作
应收帐款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项债权,也是企业向购买方提供的一种短期信用,是企业销售产品、材料或提供劳务而应向产品购买单位或劳务接受单位收取的款项。本文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收帐款的形成原因着手,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应收帐款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对于企业如何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经营风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1. 应收帐款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应收帐款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项流动资产,若被债务人占用时间过长,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且还会产生到期对方不履行付款的风险。因此,根据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中要充分预计可能的损失,而不要预计可能的收益。”企业应该按月对应收帐款预提坏帐准备。坏帐准备金提取的多少直接依赖于应收帐款的余额,进而影响企业管理费用的大小,以至企业全年利润。所以应收帐款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商品充裕,已经是买方市场,造成了各个企业互相拖欠。企业应收帐款余额增大后,用于购买生产所需原料、设备的流动资金短缺,反过来又促使其以赊购的方式购入原料、设备,使提供原料、设备单位应收帐款余额的扩大,最后造成整个市场应收帐款余额日益庞大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应该适应市场,采用赊销方式扩大销售规模及市场占有率。但应收帐款增大后由于以上原因又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似乎相互矛盾,也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科学管理应收帐款的问题。
2. 应收帐款产生的原因。
企业要科学管理应收帐款,首先必须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具体产生原因有
2.1 企业内部原因
2.1.1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扩大产品的销售规模和市场的占有份额不得不利用赊销手段吸引更多的客户,使得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手段。
2.1.2 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由于对用户信息掌握不全,无法正确判断客户资信情况。有些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不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就轻易地将产品赊销出去,加大了坏帐的风险。
2.1.3 有些合同的签订,由于考虑不周密,格式不规范,表述有异议,被客户利用,以各种理由拒付或推迟付款。
2.1.4 企业营销部门和财务部门缺少沟通,造成工作脱节。对客户所欠的应帐数额、帐龄及增减情况不明,逾期应收帐款未能及时清收。应收帐款管理制度没有把责任落实,使得潜在坏帐的增加。
2.1.5 很多企业在销售考核体系中,由于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只将工资报酬与业绩挂钩,却忽略了货款的回笼,这就加大了坏帐的可能性,因为销售人员更关心销售指标的完成。
2.2 企业外部原因
2.2.1 企业在贸易过程中发生货物数量、质量、结算方式等方面的纠纷,客户不按合同、协议规定归还到期债务,导致货款延期支付或拒付,形成呆帐,死帐。
2.2.2 我国社会信用程度并不高,有些企业或单位不能严格信守合同契约,以企业改制、经营不善、资金紧张、企业亏损为由,无力偿还,故意占用资金、拖欠货款。
3. 应收帐款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内部应收帐款管理体系
应收帐款的管理,应自上而下,渗透至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每个环节都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不能作为是个人或某些部门的任务,互相推诿,敷衍了事。而是应当采取全程的信用管理模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切实做到“有欠款、有收款,有管理”。
3.1.1 建立一个在总经理直接领导下的信用管理机制,以协调企业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为原则,在内部形成完善的风险制约机制,互相牵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
3.1.2 销售、财务、劳资等各业务部门合理分工,以制度的形式将责任明确下来,在各自的权限内,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
3.1.3 公司定期、定时实施收帐款的回收考核工作,制订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考核,以实际收到货款数作为相关部门的指标,促使企业员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货款的回收。
3.1.4 公司应将考核管理的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领导层,而后反馈至各部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沟通,保证公司的应收帐款工作不断深入。
3.2 控制应收帐款信用风险
3.2.1 事前防范风险——客户资信管理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务富来源,也是风险最大的来源,客户资信作为企业评价确定客户信用限额、信用期限、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依据,在交易之前首先应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对客户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
企业应从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的实地调查,科学地对其信用评估,考察其信用状况的优劣,可以用“5C” 评价法来评估:Character(品质),即客户履约违约的可能性;Capacity(能力),即客户支付货款的能力;Capital(资本),即客户的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Collateral(抵押品),客户拒付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够被用作抵押的资产;Condition(经济状况),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除了以上“5C”评价法外,还可以根据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赊销付款履约情况等指标来评定客户的综合信用状况,并且计算出客户的累计信用风险系数,据此评定其信用等级,建立起赊销客户信用等级档案,赊销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以便客户资料能够及时更新。
3.2.2 事中控制风险——客户信用评价授信
客户信用评价、授信管理就是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客户授信额度及信用期限等,是企业选择交易对象、确定交易方式和条件、进行客户管理的重要依据。
信用等级的划分
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合同履行及货款支付情况、与企业产品销售的紧密关联、客户的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评价,填报《客户信用评价及等级申报表》,客户信用等级可分为:A、B、C、D四类。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一般、D为较差。
信用额度的确定
通过对客户资信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出正确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为客户建立恰当的信用度。
信用标准是企业授予客户的最低标准,也是企业对所接受风险的基本判别标准。信用标准较严,企业遭受坏帐损失的可能就会减小,但不利于扩大销售。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有利于刺激销售增长,但有可能使坏帐损失增加,得不偿失。确定信用标准可以使用比较分析法:分别计算不同信用标准下的销售利润、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及坏帐成本,以利润最大或信用成本最低作为标准。
信用条件是企业赊销商品时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若干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客户规定的最大付款期限,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扩大销售量,但信用期限过长可能会造成应收帐款占用的机会成本增长,同时加大坏帐损失的风险。为了促使客户有现金折扣条件,即客户如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就能享受相应折扣优惠,但提供折扣应以取得的收益大于现金折扣的成本。
在确定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基础上,可为每个客户建立恰当的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企业根据客户的偿付能力给予客户的最大赊销限额。它实际上也是企业愿意对某一客户承担的最大风险额。企业可以用下公式来计算客户的信用额外度。Credit Limit=Annual Sales Value÷12×(Payment Term+1),即:信用额度=年销售额÷12×(付款期限+1)。
在这里,客户的(预计)年销售额除以12,是该客户的月平均销售额;客户的付款期限(以月为单位)再加一个月的宽限期,是企业能够接受的最长付款期限。月平均销售额乘以最长付款期限即为客户信用额度。信用额度的建立能够十分有效地帮助企业控制客户的应收帐款增长问题。
信用等级评价
(1)信用等级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
客户的基本资信状况、合同履行及货款支付情况,产品销售的紧密关联度、客户的发展前景等四项基本指标和一项附加指标(有无担保、有无坏帐)。
(2)信用等级评价的主要方法:
①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对客户的四项资信指标特征因素进行各项评分,再得出综合总分,客户评定总分对应相应的信用申报等级。
②根据客户附加资信指标特征因素进行修正。凡有提供交易担保的客户其信用等级可直接纳入A类,凡有坏帐发生的则降为D类。
3.2.3 事后降低风险——应收帐款监控管理
应收帐款监控管理主要包括超信用情况的预警、责任制的管理以及逾期应收帐款特别是陈年呆帐的债权质量评估及催讨处理等内容。
预警机制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新手段,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尝试,可以在应收帐款中设定两项预警指标:第一最高赊销额。对主要客户分别设定最高赊销金额,超过这一额度时不能发货。当客户赊销高于最高赊销额时应坚持每月的收款大于供货的货款,从而将客户的赊销额逐步压缩到最高赊销额内。第二、最长赊销期。在设定最高赊销额的同时,设定最长的欠款期限,一般在180天到240天左右。由销售人员在欠款到期前向客户催收,如到期未收回欠款,则应立即停止供货,组织追款。为了完善预警机制,每半年或一年对客户的预警指标进行修订。
实行“谁销售谁回笼,谁批准谁督办”的原则,逐步建立应收帐款的按月预算,编制应收帐款的控制计划,实行节点清欠,明确规定在应收帐款未完全收回之前,责任人不得调离企业,规定各人的职权范围,对超限额赊销或未经审批赊销的应予以处罚,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
逾期应收帐款,特别是陈呆帐要进行债权质量评估,综合分析其收回的可能性及追讨成本,从而拟定清欠措施和成本支出。销售部门对于逾期拖欠3个月以上的欠款单位,特别是无业务来往的重点欠款户,责令相关销售人员加大清欠力度。财务、销售、法律事务等部门对重点拖欠单位进行债权质量评估,根据欠款的形成原因、欠款单位偿还能力、拖欠时间长短等因素分析其收回的可能性,拟定灵活的清欠处理方案,落实清欠、督办、考核责任人员,督促协助销售人员实施清欠。
总之,控制应收帐款的增长,应是企业一项高度重视的制度化工作。树立现代的营销观念,加强管理力度,切实将各项措放落实到实处,力求将企业应收帐款控制在较合理的水平,使企业产生更大的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姚飞,《应加强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现代审计与会计》,2005年第二期
2、王雪珍,《浅谈企业应收帐款的事前控制》,《中外外科信息》,2002年12月
3、何萍,《应收帐款周转率单个指标缺陷及补充和完善》,《新疆财务》,2004年第六期
4、马延安,《应收帐款管理工作的探讨》,《纯碱工业》,2007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