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含义3
二、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3
(一)财务危机预警的含义3
(二)建立企业财务危机系统的必要性4
(三)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及特征4
(四)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研究5
三、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应用7
(一)公司背景及部分报表数据7
(二)Z分数模式分析8
(三)F分数模式分析9
(四)F分数模式与Z分数模式的区别10
(五)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存在的问题11
四、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及应对措施11
(一)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11
(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12
五、结束语13
内 容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在获取经济资源的同时,也在承受市场激烈竞争的巨大压力,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企业所面临的各种交易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有效地规避、防范和控制风险就成了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和完善公司财务预警系统是预防风险的有力手段。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预知财务危机的征兆,并能及时发现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在危机到来之前能迅速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阻止危机的发生。
浅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一、企业财务危机的含义
广义的财务危机概念是指企业由于营销、决策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使经营循环和财务循环无法正常持续、或陷于停滞的状态,其具体表现包括持续性亏损、无偿付能力、违约和破产等。
但从狭义上看,对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困境的判断,大家有不同的观点,由此导致财务危机的不同界定。
在国外学术界,关于财务危机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CarmiChael(1972)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资金不足四种形式。Warner(1977)认为当一个企业处于“无力偿债或未能在法庭之外与债权人达成协议,而依据破产法进行的一种诉讼程序”时,企业即陷入财务危机状态,这是以“破产”为基础对财务危机所做的界定,西方学者大都以此作为界定财务危机的基础。
国内学者大都以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作为界定财务危机的基础。企业的财务危机实质上是一种渐进式的积累过程,可表现为不同的轻重程度:企业的违约、无偿付能力、亏损等都可视为失败的一种前期表征,破产只是企业失败历程中最为终极的结果。何沛利、章早立(2002)以“持续经营”要件为基础对财务危机概念做出的狭义界定为“企业盈利能力遭受实质性削弱,并伴随持续亏损的状态”。
二、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一)财务危机预警的含义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财务学家比弗(Beaver)、 Altman等将预警思想运用于企业财务领域,以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
所谓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是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而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预报的财务分析系统。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主要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会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统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理论,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及多种统计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进行分析预测,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督促企业管理当局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损失,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企业存在目的和价值就是以其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去创造最大的财富,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要求企业千方百计改善经营策略,提高管理质量,减少或避免财务失败的出现。
(二)建立企业财务危机系统的必要性
财务危机是一个潜伏、累积的动态过程。由于财务控制与监督弱化、企业风险意识的薄弱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善,加之市场的多变性与不可准确预见性,使得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如果企业不能卓有成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的话,势必使企业的未来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但财务危机由初步萌生到程度恶化,并非瞬间所致,通常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积累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危机的因素,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在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值的不同变化上反映出来。这样,通过观察这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优劣变化,便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危机发挥预警作用。
(三)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及特征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一种规避和防范企业风险的工具,其灵敏度越高就越能及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管理者,就越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回避财务危机的发生。所以,一个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通常具有以下功能:
1.信息处理功能。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是否予以报警。
2.危机预知功能。经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管理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控制危机功能。当财务危机征兆出现时,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预知并预告,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根源,使管理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阻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财务危机真正发生。
4.避免危机再次发生功能。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回避现存的财务危机,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财务管理及企业经营中的缺陷,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从而既提供前车之鉴,又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
基于以上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我们在构建一个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时,财务指标的选择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的特性:其一,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即危机因素一旦萌生,能够从指标值上迅速反映出来。其二,指标的先兆性,一旦指标值趋于恶化,往往意味着危机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亦即应当属于危机初步产生时的先兆性指标,而不是已经陷入严重危机状态时的结果性指标。从财务管理方面讲,诱发财务危机最为直接的原因,或是由于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是由于对竞争应对不当及功能乏力,由此而导致企业竞争地位下降,未来现金流入能力低下;或是企业一味地追求营业数额的增长,却忽略了对营业质量—现金流入的关注,由此导致企业陷入了过度经营状态与现金支付能力匮乏的困境,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财务危机预警指标时以此为出发点考虑。
(四)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研究
1.国内有关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研究状况
在国内,受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晚。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首次介绍了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组先后支持佘廉等人从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丛书。之后我国学者才真正开始了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还是借鉴国外的模型。总体来说,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一元判定模型研究和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研究。虽然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尚未进入成熟阶段。而我国对于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的研究还相对滞后。
2.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实证研究的方法
(1)一元判定模型的研究
一元判定模型是指通过一个变量,根据一定的判别标准来判断企业处于破产还是非破产状态。最早的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是Fitzpatri于1932年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研究。他以19家公司作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划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Fitzpatri发现判别能力最高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
之后,比弗(Beaver)通过使用由79家公司组成的样本,分别检验了反映公司不同财务特征的6组30个变量在公司破产前1—5年的预测能力,他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现金流量/负债(在公司破产的前一年成功地判别了90%的破产公司)和净利润/总资产(在同一阶段的判别成功率是88%)。总负债/总资产、流动资产/总资产、流动比率也具有较高的判别性,而且比弗(Beaver)还发现越临近破产日,误判率越低。
(2)多元线性判定模型的研究
多元线性判定模型是运用一组变量预测风险大小的方法,判别方程可以把单个企业的各财务比率转换成单一的判别评分,并借此来把企业分类为“破产”或“非破产”。其中最典型的方法是采用Z分数模式财务危机预测模型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其基本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净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资产的流动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累计盈余情况;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反映资产的营运效率;
X4=股票市价/总负债面值,反映偿债能力;
X5=销售总额/总资产,反映资产的周转速度。
按照上述模型,通过计算企业连续几年的Z值就可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Z值越低,越有可能破产。一般的判断标准是:
Z<1.81企业已濒临破产;
1.81<Z<2.99企业处于灰色区域,要谨慎考虑,但以2.675为界,在其上者破产可能性较小,在其下者,破产可能性较大;
Z>2.99企业有足够的安全。
此后,许多学者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模型加以改造。1996年,我国学者周守华对Z分数模式进行了改造,将现金流量这一预测自变量加入到模式中,并建立起财务危机预测的新模型—F分数模式。其基本判别函数为: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其中:X1=期末营运资金/期末总资产,用该指标衡量公司的流动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用该指标反映公司内部融资能力;
X3=(税后净利+折旧)/平均总负债,用该指标衡量公司内部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价/期末总负债,用该指标反映公司的融资结构,以及所有者对债权人的保证程度;
X5=(税后净利+折旧+利息)/平均总资产,用该指标测量公司的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F分数模式以0.0274为临界点,若某特定公司的F值少于此临界值,表明该公司可能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可能导致破产清算。反之,公司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本文试就通过应用Z分数模式和F分数模式,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个案研究。
三、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应用
(一)公司背景及部分报表数据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影响该产业波动的因素很多,例如市场成熟度、新政策的出台和宏观经济条件、社会需求的变化等。所以,建立房地产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于国家、投资商、中介服务和广大消费者具有重大的意义。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万科198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199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的企业之一,也是该批企业中唯一一家连续15年保持盈利增长的企业。
本文主要在前述介绍Z分数模式和F分数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函数变化的因素和最适合该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表1数据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部分报表数据的摘录,是从万科公司(万科A,股票代码:000002)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取并整理获得。
表1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2007年部分报表数据摘录 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期末总资产
2199239.20
4850791.76
10009446.79
期末总负债
1341116.88
3150192.14
6617494.49
期末流动资产
1988492.61
4826256.55
9543251.92
期末流动负债
1088374.20
219164.70
4877398.36
销售收入
1055885.17
1784821.03
3552661.13
营业利润
303258.43
345348.35
765289.75
利润总额
1976181.17
343449.47
764160.57
所得税
54275.59
108807.77
232410.49
税后净利
135036.28
215463.93
484423.55
财务费用(利息)
1617.71
14015.16
35950.01
折旧费用
17174.29
5167.83
10822.81
盈余公积
289384.04
440208.79
539547.02
未分配利润
61389.45
66853.85
403290.62
少数股东权益
27162.07
252495.58
464087.54
期末股东权益市价
830960.26
1745350.35
3391952.30
(二)Z分数模式分析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净营运资本/总资产,反映资产的流动性;
X2=留存收益/总资产,反映累计盈余情况;
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反映资产的营运效率;
X4=股票市价/总负债面值,反映偿债能力;
X5=销售总额/总资产,反映资产的周转速度。
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2007年度的Z分数模式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2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2007年度的Z分数模式结果
年份
X1
X2
X3
X4
X5
Z分数值
2005年
0.409286
0.159498
0.086816
0.619603
0.480114
0.493361
2006年
0.949761
0.104532
0.096514
0.554046
0.367944
0.386946
2007年
0.466145
0.094195
0.103267
0.512573
0.354931
0.418315
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近三年的Z分数计算结果都远远低于临界点1.81,即企业可能会发生财务危机。但从2008年3月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发布的财务报告中来看,企业并不处于财务困境,因此可以判断Z分数模式并不适合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的研究。
下面我们将应用F分数模式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007年的分数值进行计算,以期找到适合该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方法。
(三)F分数模式分析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其中:X1=期末营运资金/期末总资产,用该指标衡量公司的流动性;
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用该指标反映公司内部融资能力;
X3=(税后净利+折旧)/平均总负债,用该指标衡量公司内部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
X4=期末股东权益的市价/期末总负债,用该指标反映公司的融资结构,以及所有者对债权人的保证程度;
X5=(税后净利+折旧+利息)/平均总资产,用该指标测量公司的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F分数模式以0.0274为临界点,若某特定公司的F值少于此临界值,表明该公司可能存在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可能导致破产清算。反之,公司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对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2007年度的F分数模式计算结果如下表:
表3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2007年度的F分数模式结果
年份
X1
X2
X3
X4
X5
F分数值
2005年
0.409286
0.159498
0.113495
0.619603
0.069946
0.565969
2006年
0.949661
0.104532
0.070038
0.554046
0.048373
1.163947
2007年
0.466145
0.094195
0.074839
0.512573
0.05307
0.535748
从上表可知,该公司2005年、2007年和2008年的F分数值分别为0.565969、1.163947和0.535748。此三年的F分数值都远远大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的临界值0.0274,从表面上看该公司近三年的经营情况是非常好的。该结果与我们预先知道的企业目前的情况相符,因此可以认为F分数模式是一个适合房地产行业的预警模型。
(四)F分数模式与Z分数模式的区别
从上述的计算中可以看出:F分数模式中的X1,X2及X4与Z分数模式中的X1,X2及X4相同,区别就在于F分数模式中的X3,X5与Z分数模式中X3,X5不同。在Z分数模式中,X3的计算结果是反映资产的营运效率,也就是说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都可以算做运营效率,类似企业的固定资产也可以折合成货币加入到计算中,而房地产行业却是一个更加注重现金的行业,所以说这一变量不适合应用到该行业的计算当中。在F分数模式中,X3是一个现金流量变量,它是衡量企业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可用于偿还企业债务的重要偿债能力指标。房地产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如若没有资金的保证,企业很可能会陷入到恶性循环中,最后导致企业的破产。相对于Z分式模式,F分式模式中的这一变量对房地产行业的危机预测更为重要,Z分数模式中的X5测定的是资产的周转速度,式中的分子是销售总额,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而分母是企业的总资产,包括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般而言,总资产的对外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应该是投资损益,不能形成销售收入,但在房地产企业中对外投资是产生利润的重要方式。所以Z分数模式中的这一指标并不符合衡量房地产行业危机的条件。F分数模式则是用该指标测量公司的总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是更为合理的。综合而言,相对于Z分数模式,F分数模式中的各项指标更为适合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所以,F分数模式可以更为准确地预测房地产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五)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针对与各行业的研究也已经逐渐成熟,但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一些企业的实证研究也都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迄今为止,尚无一个重要的理论能够说明财务比率在破产前的预测能力。研究人员在变量选择时受到主观判断的影响,不同研究者选取的指标的差异也很大。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找到我们在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所暴露出来的三个问题:
1.现金流量因素没有在Z分数模式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企业破产首先表现在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上,从现金流量上可以更准确的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2.没有考虑到非量化因素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F分数模式考虑到了现金流量因素,但却未能就财务比率所不能反映的非量化因素如过度依赖银行贷款、人力资源匮乏等加以研究。而这些因素也预示着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也就是说,上述模型仅仅能从财务方面预测财务危机,而并非能预测所有的财务危机情况。所以应将这些非量化因素进行量化,引入财务预警模型。
3.未能分行业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经营特点,其财务指标的差异很大,势必影响到财务预警模型的适用性。通过上面的模型应用,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建立不同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这样,行业内的企业可以对本行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各个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作为企业自己的财务预警模型。
四、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
通过在样本财务指标的选取中可以发现,部分财务指标的变化可以引起最终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函数的变化。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观察到这些变化的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就可以避免财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异常征兆总结如下:
1.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展的重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举债适度,如果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增加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加大企业财务风险。如果一个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市场前景看好,一段时期内举债较多,资产负债率上升也属正常,但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处于高负债水平,就应当引起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对于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并伴随着销售收入下降、盈利减少、资金周转困难的,往往就是陷入财务危机的前兆。
2.应收、应付款项大幅度上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结算周期、赊销期限长短不同,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就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数额来衡量,但一个处于良性循环的企业,应收账款余额应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其余额不断增大,要么是因为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为了保住其客户不得不延长赊销期限,这样势必造成应收账款余额不增大;要么是因为其产品质量存在某种缺陷,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虽勉强推销出去了,但对方迟迟不予付款。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正常进行时,由于销售收入的下降和货款回收不畅,往往形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若这种情况在一段时期内不能尽快扭转,就会使生产经营陷入瘫痪,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快转化为财务风险,这种局面如果短期得不到扭转,就会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
3.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现金净流量减少。利润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最重要的财务指标之一,往往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成本费用支出的大小、市场竞争力的强弱等。因此,当企业的盈利率不断下降,盈利数额不断减少,即意味着该企业经营状况在不断恶化,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也在一步步加大。现金流量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现金流入及流出量的总称,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量的重要部分,是企业用来偿付债务、重新投资以保持原有生产规模或扩大生产经营能力的基础。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如果企业销售量下降、销售收入减少,必然导致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减少,如果企业没有了现金流量,其生产经营活动就会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当出现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日益减少时,表明企业获利能力的原动力已出现故障,这也是财务风险发生的重要征兆。
(二)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1.要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并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危机。
2.要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危机。
3.要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增。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4.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
五、结束语
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认为:“任何公司都需要有危机管理的措施,唯一不同的是根据企业的性质和大小,其实施情况有所变化。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抓住问题的关键,那就是组建危机管理小组来制定或审核危机处理方案及其方针和工作程序。”加强对危机预警系统的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更是一个容易忽略的环节。企业须将其已经建立的危机管理机构细分为危机预警管理机构和危机管理机构,前者专门对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响应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使企业对危机预警系统的反应更加敏捷和顺畅,使企业的整个危机管理工作做得更加周密和有效。
参 考 文 献
[1]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会计研究》,1996,(8).
[2]何沛利、章早立.透析我国IPO公司利润操纵.证券时报,2002,(11).
[3]王克勤、曹培.公司财务危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
[4]史富莲.Z值模型在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06,(1).
[5]殷晓君.浅谈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技术与市场,2006,(11).
[6]马亮.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职大学报,2007,(4).
[7]贾宗武、刘总理.浅谈企业财务危机及对策.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0).
[8]彭静、欧阳令南、彭勇.国内外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综述.科学进步与对策,2007,(6).
[9]赵息、王丽娟、肖铮.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