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 帐号: 密码: 注册 | 登录
网站地图
范文同学网


自动化 模具 机械 电子 通信 动画 英语范文 工程管理 金融范文 旅游管理 工业工程 生物工程 给排水范文 西门子PLC 历史学 三菱PLC
单片机 财务 会计 法律 行政 物理 物流范文 电子商务 制药工程 包装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科学 汉语言范文 欧姆龙PLC 电压表 松下PLC
计算机 化工 数电 工商 食品 德语 国贸范文 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 交通工程 市场营销 印刷工程 机电一体化 数控范文 变电站 文化产业

  • 网站首页|
  • 文档范文|
  • 人工降重|
  • 职称文章发表|
  • 合作期刊|
  • 范文下载|
  • 计算机范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范文|
  • 原创范文|
  • 开题报告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范文同学网 -> 免费范文 -> 会计专业 ->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
金融文章范文|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范文| 市场营销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财务会计范文| 电子商务| 会计范文| 财务范文| 金融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经济范文| 营销范文
·电气自动化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国际经济贸易原创文章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法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摄影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心理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财务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原创范文
·新闻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眼视光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播音与主持原创文章范文 ·广告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表演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画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原创文章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录音艺术原创文章范文 ·光机电应用技术原创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创文章范文 ·印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原创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书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创范文 ·机械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护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原创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会计专业原创文档范文       现成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会计专业文档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

本文ID:LW416163 (字数:19459) ¥免费范文
XCLW130922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1 引言1.1研究目的和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际现状分析1.2.2国内现状分析1.3 本文基本观点及结论2 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原因2.1上市前利益驱使2.1.1为取得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2.1.2为提高发行价格,在盈利预测上作手脚2.2上市后的利益驱使2.2.1 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2.2.2 为达到配股..
XCLW130922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

1 引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际现状分析
1.2.2国内现状分析
1.3 本文基本观点及结论
2 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原因 
2.1上市前利益驱使
2.1.1为取得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
2.1.2为提高发行价格,在盈利预测上作手脚
2.2上市后的利益驱使 
2.2.1 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
2.2.2 为达到配股资格线
2.2.3 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利益驱动
2.2.4 提高股票价格的需要
2.2.5 庄家操作共同获利 2.2.6 使公司职工股和内部职工股持有者获得更多的利益
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
3.1提前确认收入与推迟确认费用
3.2潜亏挂帐
3.3滥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
3.4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
3.4.1利用关联购销业务操纵利润。
3.4.2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
3.4.3利用合作投资项目调节利润。
3.4.4利用关联企业间的托管经营调节利润。
3.4.5转嫁费用负担
3.5在资产重组上做文章
3.6利用应收帐款虚增利润
3.7利用“其它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调节利润
3.8利用地方政府规定调整利润
4.消除或抑制利润操纵的政策建议
4.1利润操纵的识别方法
4.1.1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4.1.2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识别利润虚实
4.1.3分析研究企业披露的信息
4.2.加强对利润操纵行为监管的政策建议 
4.2.1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4.2.2 法制的完善迫在眉睫 4.2.3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4.2.4 改进现行利润表的结构 4.2.5 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4.2.6 加大对责任主体的处罚

5.结束语

内 容 摘 要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上市公司往往采用利润操纵的方式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或包装上市,圈占投资者的资金;或配合庄家操纵股价;或为了取得配股权虚构利润等等,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为及时解决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以期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然而,有些上市公司却根据新的政策环境,不断变换利润操纵的方法,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变幻莫测,规范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一旦我们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完善,很有可能出现像美国“安然”、“世通”这样震惊世人的造假案,为防范于未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的模式、途径就变的极其重要。
因此,我们从根源上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的社会、经济背景,剖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各种手段,并同时联系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找出法律存在的漏洞和相应的惩戒措施,才能为我国的经济运行和投资者识别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1.国际现状分析
利润操纵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即使被称为会计水准国际领先地位的美国近年也屡屡爆出会计造假大案,涉嫌利润操纵的大公司越来越多。据美国证券交易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1年政府管理层调查了122家企业财务报告涉嫌欺诈的案件,比1998年的79起增加了41%,其中包括在美国闹的沸沸扬扬的安然公司和垃圾处理公司等大案。更严重的是名列世界500强的大公司涉案数量也创下历史记录,设案企业数量大量增加。
国外企业利润操纵还明显暴露出中介机构独立审计的不公正,公信环境亟待整治。把保证会计信息客观、公正的责任委托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上,寄希望于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然而没想到中介机构却与上市公司串通一气,联合作假,把假做得更“真”了。在美国负责对安然公司进行审计的是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公司,它为大多数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提供审计业务。在过去的五年中,安达信卷入了数个财务丑闻中,它曾因协同垃圾处理公司做假账使该公司的收入膨胀10亿多美元,被美国证券委员会罚款700万美元,安然公司危机更使其名誉扫地。安达信与安然合伙做假账,并且在安然公司破产案曝光后,安达信居然在美国执行机构再三要求证据保全的情况下,销毁了数千件安然公司的重要证据。
2.国内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上市公司的业绩骗局,如琼民源、PT红光、东方钢炉、大庆联谊、郑百文的欺诈,ST猴王、蓝田股份以及黎明股份造假上市,还有银广夏的虚幻神话,例如银广夏管理舞弊案(会计师——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这些都让人触目惊心!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如果不加以严厉的打击和治理,我国的资本市场就难以健康地发展。 
 3.研究方向
失真的会计信息有些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而造成的技术性失真,或者由于会计法规不完善而造成的合法性失真,还有是某些上市公司为了欺骗广大投资者而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恶意编造的虚假会计信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通过分析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社会背景,找出他们实施利润操纵的主要方法,进而提供一些防范措施,以供读者参考.
三、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研究内容:
.首先是分析研究内容的实际意义,说明研究的目的以及国内外利润操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进而提出研究方向。分析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目的,主要包括:(1)为取得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2)为提高发行价格,在盈利预测上作手脚。(3)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4)为达到配股资格线。(5)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利益驱动。(6)提高股票价格的需要。(7)庄家操作共同获利。(8)使公司职工股和内部职工股持有者获得更多的利益。
其次是分析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1)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与推迟确认本期费用。(2)潜亏挂帐。(3)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4)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5)在资产重组上做文章。(6)利用应收帐款虚增利润。(7)利用地方政府规定调整利润。
最后是找出应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主要包括:(1)完善证券市场法制建设,在政策法规层面减少利润操纵的可乘之机。(2)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着眼于总体规划,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3)借鉴证券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经验,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逐步规范。(4)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约束力度。(5)完善上市公司考核与评价体系。(6)完善内部审计制度。(7)加强对企业家的素质培养,完善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培养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8)加强证券市场的行业自律,不断完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分析利润操纵的成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改善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操作,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惩戒方案以供参考.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
1 引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几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上市公司往往采用利润操纵的方式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或包装上市,圈占投资者的资金;或配合庄家操纵股价;或为了取得配股权虚构利润等等,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为及时解决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以期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然而,有些上市公司却根据新的政策环境,不断变换利润操纵的方法,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因此,本文试图从根源上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的社会、经济背景,剖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各种手段,并同时联系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找出法律存在的漏洞和相应的惩戒措施。进而为我国的经济运行和投资者识别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提供参考。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变幻莫测,规范我国资本市场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一旦我们在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完善,很有可能出现像美国“安然”“世通”这样震惊世人的造假案,为防范于未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的模式、途径就变的极其重要。
1.2文献综述
1.2.1国际现状分析
利润操纵在任何国家都是存在的,即使被称为会计水准国际领先地位的美国近年也屡屡爆出会计造假大案,涉嫌利润操纵的大公司越来越多。据美国证券交易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1年政府管理层调查了122家企业财务报告涉嫌欺诈的案件,比1998年的79起增加了41%,其中包括在美国闹的沸沸扬扬的安然公司和垃圾处理公司等大案。更严重的是名列世界500强的大公司涉案数量也创下历史记录,设案企业数量大量增加。
国外企业利润操纵还明显暴露出中介机构独立审计的不公正,公信环境亟待整治。把保证会计信息客观、公正的责任委托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上,寄希望于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然而没想到中介机构却与上市公司串通一气,联合作假,把假做得更“真”了。在美国负责对安然公司进行审计的是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公司,它为大多数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提供审计业务。在过去的五年中,安达信卷入了数个财务丑闻中,它曾因协同垃圾处理公司做假账使该公司的收入膨胀10亿多美元,被美国证券委员会罚款700万美元,安然公司危机更使其名誉扫地。安达信与安然合伙做假账,并且在安然公司破产案曝光后,安达信居然在美国执行机构再三要求证据保全的情况下,销毁了数千件安然公司的重要证据。
1.2.2国内现状分析
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上市公司的业绩骗局,如琼民源、PT红光、东方钢炉、大庆联谊、郑百文的欺诈,ST猴王、蓝田股份以及黎明股份造假上市,还有银广夏的虚幻神话。例如银广夏管理舞弊案(会计师——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银广夏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其中,1999年为1.78亿元,2000年为5.67亿元。这些都让人触目惊心!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如果不加以严厉的打击和治理,我国的资本市场就难以健康地发展。
总之,中国的证券业目前还很年轻,在很多方面是很不成熟的,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利润操纵现象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只能在借助西方经验的同时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新问题,找出相应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完善我国证券交易市场。
1.3 本文基本观点及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在证券市场上的利润操纵行为并不是查处难度大而无法制止,而是因为在其具体操纵中涉及的利益过于复杂,权利义务分配不明确,从而导致市场监管失去效力.此外,就我国目前的监管措施和处罚方式来说,还存在监管不严、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当前证券市场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会计制度准则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对违法行为在加大行政处罚的同时,司法部门也应该积极介入查处,达到震慑作用。为我国的市场经济高效稳健发展铺平道路。

2 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原因 
 作为上市公司管理者未尝不知虚夸利润所带来的税负增加等不利影响,那么他们为何甘冒税负增加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带保留意见甚至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的风险而采用诸多手段操纵利润呢?我们认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但首先是主观原因所推动。这里试作分析。 2.1上市前利益驱使
目前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并不是很发达,能够上市筹资的饿企业也仅仅限于某些在一些行业有着骄人业绩的企业,他们往往实力雄厚,产品销售顺畅,并且能够从市场上筹得大量资金,为以后的发展也夯实了基础.所以,几乎所有的企业的目光都盯在公司能否上市这一点上,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在条件不成熟时就大肆进行利润操纵,弄虚作假.一旦上市成功,他们又不得不为保持股票价格稳定和不被摘牌而努力美化其业绩。因此,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是客观存在的,并非是某一地方的特产,其关键在于我们的监管部门怎么去管理和引导。 
2.1.1为取得上市资格而粉饰业绩
《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在新股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大型国有企业只能将部分资产剥离出来折合发起人股。在发行新股前,将这部分资产虚拟为一个会计实体,并假设其已经存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会计期间,然后从原有会计实体中剥离出一部分收入和费用,并据以确定虚拟会计实体在各期间的利润。这种做法不仅有违会计主体和会计期间的基本假设,而且给公司上市前的财务包装提供了许多机会。1997年新上市的公司其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前三年净资产收益率普遍在40%以上,个别公司个别年度净资产收益率甚至高达100%以上,而同期全国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却不足7%。
2.1.2为提高发行价格,在盈利预测上作手脚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数额=发行价×发行额度,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为尽可能多的募集资金,上市公司只能提高发行价格。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发行市盈率基本是个常量,要提高每股发行价格就只能在每股收益上作文章。1996年以前计算市盈率的公式是:市盈率一每股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年度预测的每股收益,1996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多将盈利预测高估。此后证监会对计算发行市盈率的方法作了修正:修正后的市盈率一每股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前三年平均每股收益,于是此后发行新股的公司多在历史数据上作手脚。1996年上交所公布盈利预测的192家上市公司中,未实现盈利预测的占31%,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竟占47%。可见,上市公司为了能筹集更多的资金,在市盈率不具有操作空间的情况下往往对往年每股收益进行虚构和捏造,而且经常能够顺利过关。
2.2上市后的利益驱使 
公司上市后的利润操纵主要是基于哄抬股票价格赚取高额价差和稳定公司经营为主要目的.
2.2.1 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被摘牌
《证券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停牌,限期不能扭亏为盈公司的股票将被终止上市。目前,由于我国法律严格限制公司上市条件,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并获得上市相当不易,若被摘牌,对上市公司而言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甚至对公司产生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上市公司宁愿冒险在帐务处理上玩弄花招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也不愿意连续三年亏损被摘牌。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年报披露后,沪深两市1995、1996两年连续亏损的7家上市公司全部扭亏为盈,致使三年亏损将被摘牌的制度形同虚设。我们不敢肯定他们在利润上进行了操纵,但这种现象绝对是不正常的。  2.2.2 为达到配股资格线
配股资格线旨在保证在证券市场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质量,使相对有限的资源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基于达到配股资格线的目的,为提高业绩,一些上市公司就采用多种手段对利润进行操纵,使一个亏损的企业变为赢利的企业,使一支垃圾股变为绩优股。从上市公司1997年报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有213家上市公司在10%和11%之间,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5%,而9%到10%之间的却只有21家(包括部分属于只需达到9%的特殊行业)。这种不合理的分布本身就说明了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资格线进行做帐的普遍性。 
2.2.3 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利益驱动
按照现代代理理论,股东和受托管理公司的经理人员之间存在代理关系。为确定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责任,公司所有者出于保全资本和追求利润的目的,往往要制定一些激励经理人员的政策,以防止经理人员的不作为而影响其自身利益。股份有限公司都建立有将公司业绩与经理人员酬金相挂钩的“分红机制”,只要公司业绩达到某种标准,经理人员就可以的到额外奖励,在利润不是很美观的年份为得到额外奖励。 经理人员从自身利益出发趋向于拉高利润。 
2.2.4 提高股票价格的需要
证券市场是展现公司形象的重要舞台,公司的盈利以及其他利好消息都有利于吸引投资者,提高股价,树立良好形象,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操纵股价也便于内幕交易,如果某些人掌握了利润操作权,他们为套取现金就可以运用修饰利润的手段来拉升股价,并乘机抛售股票以获取利润。因此经理人员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往往求助于会计上的技术处理对业绩进行粉饰。 
2.2.5 庄家操作共同获利
一些上市公司与证券公司或其它投资咨询机构合谋,操纵利润从而达到操纵股价共同获利的目的。如某证券公司借某种名义,将一块利润“包装”给上市公司,并以市场价格购入该公司的股票。由于增量利润产生的乘数效应,该公司股票价格大幅上扬,证券公司从中获得了利益,股份公司也从中获得了利益。 2.2.6 使公司职工股和内部职工股持有者获得更多的利益
公司职工股是本公司职工在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时按发行价格所认购的股份。按照《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本公司股票上市6个月后,可安排上市流通。原定向募集公司内部职工股作为投资者所持有的公司发行的股份,按规定在公司股票上市3年后可上市流通。企业为了使职工获得更大的利益,往往要在职工股和内部职工股上市前进行利润操纵,从而达到提高股价使职工获利的目的。
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
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包装方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有些是很明显的,而有一些却比较隐蔽。这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提前确认收入与推迟确认费用
我们知道,简化的利润模式为: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如果我们提前确认收入而成本费用不变或者在收入不变而推迟确认成本费用的情况下,利润就自然被提升。例如有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的房地产业子公司在房产未出售的情况下就以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成本入帐。在成本费用处理上,上市公司通常利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两个科目进行调帐。有的公司对于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挂靠“在建工程”科目下,推迟确认折旧费用。但是,依据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规定,收入和成本的确定必须遵循配比原则。收入的确定必须待有关资产相关的报酬和风险已经全部转移,本企业不需要再承担该资产的任何风险为前提。很显然,不管是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或费用,都严重违反了我国的会计操作规范。,
3.2潜亏挂帐
这种处理主要将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帐款、长期投资损失、重大或有负债及有关损失挂帐。因为这些项目一旦进入当期损益将直接抵消当期利润,这在公司赢利不大时或许会改变企业赢利方向,另外公司为达到配股、拉升股价等目的,更是不可能将这些项目记入当期。而依据我国会计操作原则,公司必须定期评估公司资产的价值,一旦发生资产减值或坏帐,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或坏帐准备,如实反映当期资产的真实性。同时,对计提的各项准备,直接作为费用计入当期,冲减当期利润。
3.3滥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
滥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包括滥用会计政策和滥用会计估计两个方面,是上市公司经常采用的利润调节方法。因为会计方法具有很大的人为因素,所以在会计政策或估计上同一业务往往允许好几种处理方法。于是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来调节利润。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应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未按合理的方法估计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从而多提资产减值准备。例如,《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从1999年起,股份有限公司必须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计提损失准备原则和方法计提坏帐准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并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有些公
司滥用会计制度给予的会计政策,不按规定的方法计提可能产生的损失,在1999年大量计提各项资产的损失准备,有的公司甚至不针对债务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应收款项全额计提坏帐准备。这样做的主要意图在于,待2000年再转回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可以增加2000年的利润。
第二,企业随意变更其选用的会计政策。企业对其所选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发出的实际成本的确定方法等,未按照会计政策的变更条件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例如,有些企业因当年的利润未达到预期指标,或者有的上市公司预计当年将发生亏损,为了达到预定的利润和不发生亏损而变更会计政策,将原来采用的加速折旧法改为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从而减少当期的费用,增加利润。有如,在市场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为满足配股,减少亏损等不恰当的利用而将存货发出的计价有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第三,企业随意调整费用等的摊销年限。例如,有些企业随意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而无视经营状况,如果当期利润完成的好则多摊,当期利润完成的饿不好则少摊或不摊。
第四,滥用折旧年限也是企业操纵利润的一个重要手段。
3.4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
从沪市1997年申报的364家公司披露关联交易的统计资料来看,有225家披露了关联交易,说明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可否认关联交易客观存在的积极作用,但关联交易又不同于单纯的市场行为,存在通过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产生交易上的不平等从而来迎合自己利益需要的可能。关联方之间通常利用资产重组、费用转嫁、转移价格、虚构交易,以及改变投资核算方法等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  
3.4.1利用关联购销业务操纵利润。
例如:ST苏三山,1997年销售一批货物给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子公司,销售收入16002万元,销售成本14002万元,产生净利润2000万元,交易价格由协议确定。这项交易利润占公司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 
3.4.2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
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是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的,但实际上关联企业间的资金拆借现象非常普遍。如某公司对关联企业进行长期债权投资,按20%的比率收取固定回报,为企业创造了一大块利润。
3.4.3利用合作投资项目调节利润。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弥补所需的利润缺口,便与其关联企业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测算的利润缺口确定。为了应付注册会计师的查帐,公司先指使其关联企业在查帐前支付这笔利润,然后在审计人员撤离后再把这笔款子打回去。
3.4.4利用关联企业间的托管经营调节利润。
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及操作规范,托管经营就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另一方式。一些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关联企业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使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反之,关联企业也可以通过把获利强较的资产以较低的收益由上市公司托管,直接为上市公司注入利润。
3.4.5转嫁费用负担。
上市公司和其母公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上市公司利润不足时,母公司就出现承担上市公司应承担的管理费、广告费、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等,甚至把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支付的有关费用也调到母公司,从而达到转移费用、提高上市公司利润水平的目的。
3.5在资产重组上做文章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转换和股权转换。然而,在一些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却被用作利润操纵的重要手段。年关将近,那些净资产收益率不到10%的公司或亏损公司,纷纷进行资产重组,把非上市公司的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常见的做法是:①把上市公司一些闲置资产或不良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②把非上市公司下属的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③以非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1997年全国7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近300家进行了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资产重组。经过重组,一些公司业绩发生巨大变化,但不少公司对一些重大问题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如本应采用购售法却采用权益合并法将购并日前的利润合并起来;有的主要依靠资产重组取得一次性收益,从而使公司业绩大幅飚升。在资产重组中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对外购并、对外转让资产等方式为提升业绩服务。
3.6利用应收帐款虚增利润
1997年净资产收益率在10%与11%之间的213家上市公司中,应收帐款增加30%以上的有59家,增幅达100%以上的有28家;同年共有21家公司(含7家连续两年亏损)实现了扭亏为盈,而这21家公司中应收帐款平均增幅55.32%,最大幅度达539.17%。上市公司利用应收帐款进行利润操纵的主要方式有:大量采用赊销业务;关联公司间虚构交易业务并以应收帐款挂帐;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继续挂帐;不按规定比率提取坏帐准备。例如在最近披露的科龙事件中,科龙公司采取在前一年大量计提坏帐的方式,使得该年亏损失常;但在第二年,他们又将坏帐全部转回,使得第二年利润大增,造成企业业绩提升的假象。
3.7利用“其它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调节利润
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其它应收款”和“其它应付款”科目主要是指除应收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预付帐款以外的其它款项。在正常情况下,这两个科目的期末余额不应太大,但事实上,许多公司的期末余额巨大。主要是利用这两个科目调节利润,“其它应收款”,可以隐藏潜亏、费用挂帐、高估利润;而“其它应付款”,可以隐瞒收入,低估利润。
3.8利用地方政府规定调整利润
据中国证券报,1998年获得政府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由1997年的225家上升到410家,补贴收入占利润总额比重也由1997年的3.02%上升到1998年的6.76%。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领域的公司给予财政、税务、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本无可厚非。但当上市公司濒临亏损、达不到配股条件或准备配股而需业绩支撑时,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所得税减免等方式提供支持则明显带有利润操纵迹象。
4.消除或抑制利润操纵的政策建议
4.1利润操纵的识别方法
4.1.1利用注册会计师的工作
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还是对公司偿债能力的了解,都需要以注册会计师对其财务资料的审查和鉴证结论为必要前提。目前注册会计师出具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的报告日益增多,投资者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应充分考虑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分析说明段内容和保留意见的深层含义。
4.1.2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识别利润虚实
在正常条件下,一定的帐户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关系,当财务报表反映的帐户之间的关系不合理时,就要警惕了,可能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在粉饰报表。因此投资者和债权人必须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识别。①进行现金流量和利润的对比分析。②分析企业的利润构成。③分析企业资产质量。
4.1.3分析研究企业披露的信息
对企业披露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建立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判断企业利润的真实性。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同程度在向外界披露其公司的运营信息,包括向股东、向潜在客户以及政府部门披露,这些信息固然不可以直接加以使用,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其内在各信息之间的联系钩稽关系等进行复核和分析,找出其逻辑性和合理性,如果有些事项完全不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在采用其披露的资料时我们就不得不在大脑中打一个疑问,并且着手从其他方面获取有用信息. 
4.2.加强对利润操纵行为监管的政策建议 
4.2.1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政府对上市公司经理人的业绩考核指标比较单一,主要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单纯的财务指标固然可以降低政府管制成本,但也确实会诱发经理人员选择可提高会计收益率的会计政策的道德风险。因此,应建立一个包括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想统一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考核,以降低经理人员操纵利润的动机。美国董事协会的业绩评价因素就有以下八个方面:领导能力,战略规划,经营业绩,继任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与股东和所有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外部的关系,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这些指标可供我们参考。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发现,有关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和配股的限制条件过于单一,从1994年到1999年一直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惟一的盈利指标,这不足以决定是否可以发行新股或配股。因为净资产和净收益都是建立在一定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特别是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存在相当大的主观判断成分,也就存在相当大的利润操纵空间。因此,在发行新股时能否考虑将按发行流通股数限制改为筹集资金额度控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削弱上市公司为筹集更多资金包装会计利润的动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国家从宏观上进行资本结构控制;修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条款,不再以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惟一的控制参数,且应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按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净资产收益率标准,限制上市公司再筹资额度,降低上市公司无限度筹资诱惑的力。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法律规定。虽然《公司法》规定了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应暂停上市,但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利润操纵,将亏损集中在一或二个年度,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连续三年。因此应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起来,将资不抵债或连续若干年不能偿付到期债务等指标纳入摘牌指标体系。值得欣慰的是:证监会2001年3月15日《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规定,如果公最近三年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低于6%,在符合下列规定时也可增发新股,如“公司及主承销商应当充分说明公司公司具有良好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新股发行时,主承销商应向投资者提供分析报告。”2002年6月21日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增发新股除了规定了净资产收益率外,还规定了一些条件,如“最近一期的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率不得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最近一年内公司治理结构不存在重大缺陷、信息披露未违反有关规定”,“披露的最近一期会计报表不存在会计政策不稳健、或有负债数额过大、潜在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等情况。”这些说明证监会已经认识到上述问题,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4.2.2 法制的完善迫在眉睫
纵观各国会计利润操纵大案,利润操纵无外乎两个途径:一种是合法的利润调节;另一种则是非法的利润操纵.本文所关注的是第二种非法操纵.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也都好似偏重于非法利润操纵的分析.但是,从这些文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利润操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懂,它的实质就是对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规定作出变相处理,以获取非法利润或达到非法目的.既然其操纵手段并非很难理解,那么为什么消除这种现象却如此困难呢?综合各种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的看法,我认为主要是在各个人为环节存在问题:
首先,从公司经营者的立场来看,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公司经营好,以期公司利润最大化,满足股东的获利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断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他们利益的实现又与公司效益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努力的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使用会计工具使企业的报表尽可能的美观,在效益不好时他们就大肆的进行利润操纵,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从法制的观点看,从这一层面的防止是最为彻底的,但查阅我国的有关法律,虽然规定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的真实合法承担责任,但是非常笼统,究竟怎样承担,承担的责任处于什么程度,惩戒的措施具体如何都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在此情况下,即使经营者的操纵行为被发现也并没有很严格的处罚惩戒,很难威慑他们的操纵行为。
其次,从所有者的角度看,本来是会计报告的查阅对象主要,部分中小投资者也极其关注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这在一定程度是也起着监督经营者的作用,但是由于公司董事会一般有少数大股东所控制,由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司”内部人”,很容易获得公司的经营资料,所以,他们往往会处于公司目前利益的考虑而并不象中小股东那样关注会计报告的真实与否.不仅于此,在注册会计师出具不利审计报告,他们也会和经营者站在同一立场象注册会计师施压,由此我们也认为目前注册会计师的聘任程序也有待改进.
再次,从目前企业利润操纵案列来看,几乎都在其背后存在注册会计师协助操纵的影子,从而使其操纵结果显的更真实。注册会计师作为市场经济的卫士,理应监督企业经营者的操纵行为,但因为其审计报酬是由企业支付,且企业在事务所选择上存在较大的自由,这就导致他们往往以此要挟注册会计师,就目前还没有十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矛盾来看,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制观念和加强法律责任必须贯彻。
最后从国家行政管理机关财政部和证监会的监管来看。由于目前财政部和证监会在一些权限方面划分的不是很清晰,从而造成有的地方两个部门都插手,而有的地方出现权利真空,这对市场监管十分不利。同时,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操纵案件的处理来看,由于各种权利交错和利益复杂,对利润操纵的处罚不能够达到惩戒的作用。 4.2.3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我国以前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多立足于防止企业隐瞒利润及偷税漏税行为,对上市公司多报利润少报损失准备不够充分,一些准则的制定缺少前瞻性。同时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会计实践存在一定的时滞,加上会计政策具有的可选择性,这就会为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和“会计创新”提供了条件和籍口。财政部应加强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工作,在出台新的准则和制度之前,可通过调研的方式了解企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实务中出现的情况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比较合适;如果作为一种准则或制度推行是否会被企业利用来操纵利润,准则制定应尽可能减少例外事项,防止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    会计方法的选择性是会计的技术性特征决定的,但多种方法并存的实际效用是一个无法准确计量的问题,而且其成本(即因滥用、操纵引起的信息失真与投资人信心丧失)之大有目共睹。有关准则和制度应减少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减少公司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其计量原则应尽可能明确、规范,如规定较少的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或者严格规定某一会计政策的适用条件,缩小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空间。当然,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近年来我国新出台或修订的准则制度已开始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作出严格限制,在2001年修订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中,更是增加了一条新内容,即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    准则、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本身就是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只要存在准则、制度就会存在“漏洞”,因为“漏洞”总是人找出来的;另一方面,由于客观环境的不断的发展变化,几项准则、制度不可能规范现在、未来的所有交易和事项。因此,政策的制定者们要认真审查已经颁布的准则和制度,发现其中的真空和漏洞,相关部门既要检视已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寻找并填平其中的真空地带,又要检视当前的实际,发现其中的新变化,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比如,当前证券市场中的企业购并、股份回购、认股权计划等事项,会计上应如何处理和披露尚无明确规定。    无论怎样通过完善准则和制度来防范利润操纵,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市公司总能找到它的疏漏,打“擦边球”,例如上市公司可以增加非货币性交易中补价比例,使补价超过25%而变成货币性交易,从而达到规避新修订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约束的目的。因此,我们只能不断完善有关准则和制度,加大上市公司钻空子的成本,从而达到抑制或消除利润操纵的目的。    应尽快出台首尾一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明确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素定义、特征及其在财务报告中的确认、计量与报告。它不但可以用来评估已发布的会计准则,以对原来的准则作出修订;还可以用于指导和开拓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不仅如此,有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即使目前的会计准则不很健全,其缺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由概念框架来加以弥补(刘玉廷,2003)。这是首尾一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含了严密、协调一致的方法体系,它能使会计准则在技术上保持连贯性,而不致前后发生矛盾;同时它明确规定了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按这一框架进行会计处理,而不至于在出现新的业务时没有相应的规定来进行规范。 4.2.4 改进现行利润表的结构     我国利润表采用的是分步式结构,可使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公司利润的形成来源,但是在利润表中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收益作为投资净损益以及将不同性质的非经常性损益简单笼统地归入营业外收支净额极不合理。杜兴强、陈守德、章永奎(2002)在《我国企业现行财务报告之改进》一文中,将现行利润表的缺点概括为四点:第一,未列明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而销售退回、折让代表着客户对公司商品的满意程度;销售折扣反映了公司为扩大销售、减少坏账风险而制定策略的实施情况。第二,未将非常损益和正常损益分开。第三,缺乏极为重要的每股盈余项目。第四,将投资收益单列一项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为了增加利润表的信息含量,应该将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所产生的损益与非经营性和非经常性损益分别反映,而且应将非经营性和非经常性损益按照其主要项目予以单独揭示。    首先,将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损益不列入投资净损益,其中,属于对子公司的股权处置损益属于中止经营损益,应单列项目反映。    其次,取消“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个项目。将包含于其中的原各项目按照非正常交易或事项的不同性质予以单独揭示。    这样,不仅使非经营性和非经常性项目对净损益的影响一目了然,便于投资者预测和判断公司利润的可持续性,而且还可以使利润表项目和现金流量表项目统一起来,有利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此外,在利润表中加入“销售退回、折让和折扣”项目,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客户对商品的满意程度和管理当局有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企业利用“年末销售、来年退回”的手段操纵利润。 4.2.5 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     西方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惟一委托人,注册会计师是公众利益的守夜人。从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制度对保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作用是何等重要。虽然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起步较晚,但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还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取得的成绩而忽视存在的不足。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亟待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偏低;事务所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等等。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本文只结合世纪星源的案例,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规范审计机构的聘用和变更。由于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的提高和法律责任的加重,注册会计师说“不”的审计意见也在不断增加,上市公司恶意炒审计机构鱿鱼的事件时有发生,那些坚持自己客观意见的事务所首当其冲,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面临严峻考验。1996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解聘或不再续聘事务所由股东大会决定,解聘或不再续聘事务所的情况要予以披露,必要时说明原因,并报证监会和中注协备案;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有权向股东大会陈述意见。虽然《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规、规章也对公司的治理作了原则规定,但是由于上市公司多为内部人控制,审计机构的聘用和更换实质上仍由大股东所控制。因此,随着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在防止审计机构被随意更换方面,独立董事应发挥较大作用。证监会的有关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规定,独立董事发挥的作用之一是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如果独立董事能够保持独立性,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市公司对审计机构的选择和更换影响到审计质量情况的发生。另外,解聘或不再续聘审计机构,仅仅要求上市公司说明理由是不够的,应当给予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更多说话权,至少应允许其向监管机构充分说明被更换的理由及对被更换的看法。上市公司也应当揭示以下内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性质、理由;近年来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情况等。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那就是防止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因此必须限定事务所被同一客户聘用的最长期限,实行事务所的定期强制更换制度;同时,对同一客户的审计业务,事务所内部要定期轮换不同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避免长期由同一人担任签字会计师所带来的弊端。    第二,充分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相对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受到的监管是较为宽松的。比如,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重视不够,有的公司被就同一事项连续三年出具保留意见,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本文中的世纪星源公司1995年和1996的年报都是因为所谓的“债务重组与物业回购”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其间只有财政部会计司根据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请示进行了调查和回复,证监会并没有参与这一事件的调查与处理。这对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打击利润操纵,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都是非常不利的。为此,证监会应重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的审计,证监会应采取相应措施限制上市公司的某些权利,并对相关事项进行调查处理。     可喜的是,证监会2001年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4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的处理》。该《规则》规定: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因明显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有关信息披露规范,经注册会计师指出后,公司应当进行更正;如果公司拒绝调整,并因此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其定期报告披露后,证券交易所将立即对上市公司的股票实施停牌处理,中国证监会在股票停牌期间将依法对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做出处理。同时,如果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影响公司利润,并且注册会计师指出了该影响数的,公司应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扣除该影响数;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由于难以确定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故上市公司当年不得进行利润分配。这一规则的出台,体现了监管机构对注册会计师专业意见的尊重,也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能够使利润操纵被及时的发现和改正。 
4.2.6 加大对责任主体的处罚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强有力的处罚完全可以让违法者三思而后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国内的证券业不是很发达,人们的注意力还没有从对证券关注转移到对利润操纵的关注上来,加上我国民众普遍的法律意识淡薄,利润操纵行为往往只是被作一些象征性的行政处罚,从而导致部分企业经营者有峙无恐的操纵企业利润,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根本不能够反映其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是出现完全背离企业实际的财务报告。其结果就严重影响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使广大群众遭受重大损失,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社会问题。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加大处罚力度并不能仅仅只惩罚其中过错的某一方,只要在操纵中涉案的单位或个人,都应该追究其法律责任。如在美国的“安然案件”中,美国司法部对安然的主要高层管理人员全部收押进监,并且对公司采取破产清算。而对安然公司执行审计的安达信也采取严厉的重罚和宣布其不得再从事审计业务,从而宣判其“死刑”。而从我国目前的案例来看,对公司和事务所所作出的处罚可以说是无关痛痒了,对公司仅仅处以警告或罚款,而对注册会计师仅仅是罚款几万元,根本不能起到震慑作用,因为他们违法的收入远远高于其违法成本,只要存在这样的利润差,可以断定这样的操纵西是不会绝迹的。同样,我们对比看看西方的罚款方式,他们动辄进行数亿美元的罚款,足以让一个事务所铭记在心。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各个部门已经充分关注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造假弊病,从法制和行动上也从没有停止。例如几年前的银广夏造假案中,负责审计的中天勤事务所遭到摘牌处罚,而法院也立案银广夏股民索赔程序,这两项处罚都开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事实也证明:处罚方法是大快人心的,各个公司、各个事务所在其后的行为中也大有收敛。中国证券业也迎来了一丝曙光。
5.结束语 
虽然在证券监管方面我们在不停的努力,但铤而走险者也是不断的。2002年的科龙案至今还在处理之中,顾雏军之流以及德勤究竟该如何处置我们也将拭目以待。虽然我们的目的不是讨论科龙舞弊案,但从中我们也得出一些在新的环境中上市公司监管的一些思考。外资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暴露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也是一份难得的教材。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对于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健全而严密的法律监管制度,必然会出现各种与这个行业所应有的要求相背离的事情。对于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它是内资还是外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制度上保证其难以逾越行业要求。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我国有关部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借鉴:
第一,加强对公司与其管理层及主要股东的经济行为及其披露的监管。针对美国上市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提高了公司与管理层及主要股东有关的经济业务的披露要求。我国应借鉴美国及其他国家暴露出来的类似问题后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免重蹈覆辙。  
第二,强制实行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监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2年6月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轮换审计项目负责人和签字注册会计师”,以维护其独立性。但迄今,我国尚没有任何规范对轮换的最低期限作出要求。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有关上市公司聘用注册会计师的有关规定中,明确提出“审计项目负责人和签字注册会计师至少每五年必须轮换一次”,并对相应的跟踪、监督机制作出规定。 
第三,采用更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事务所应安排由新成立的会计监察委员会规定的事务所合格人员(应当为非负责审计的人员)或者独立复核人员,对审计报告(和其他相关信息)提供第二合伙人复核,并且必须在得到批准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外发布。
第四,限制审计师去被审公司任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审计师跳槽去被审公司任职是常见的现象。这使审计人员与公司管理层之间发生利益关系,影响审计独立性和审计质量,损及投资者利益。这一现象在近期美国财务虚假丑闻案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据此,《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规定,在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对上市公司实施审计前1年,如果该公司的现任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首席会计官或者担任同等职务的任何人,曾经受雇于该事务所并参与该公司有关的审计工作,则该事务所不得担任该公司的审计工作,否则将被视为非法。
 


参 考 文 献
[1]黄世忠,会计数字游戏:美国十大财务舞弊案例剖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刘峰, 贺建刚, 吴波,信息披露:实话实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 刘姝威,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 刘峰, 贺建刚, 吴波,“信息披露:实话实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李志钢,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探析,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0305[6]刘杰,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的措施概要[J].财会月刊,2003,A2.
[7]中和正信会计事务所,反思蓝田股份造假,法规查询
[8]陶雪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浅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9] 孙章伟. 华尔街系列假账事件分析[J]. 经济管理, 2002, (19): 10.[10] 肖翔.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J]. 财政监察, 2002, (2): 35.[11] 周济. 美国会计信任危机给我们的启示[J]. 财政监察, 2002, 9.
[12]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会计研究,2003,(1).[13][10]何明.中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手法及其对策[J].福建税务,2002,(1).[14]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10).[15][13]杨立斌.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学位范文,2001.[16]张连起.舞弊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注册会计师,2002,(4)[17]刘胜军.会计操纵问题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5).[18]陈孝,汪江.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基本认识[J].会计之友,2002,(2).[19]邓云胜,任若恩.会计操纵相关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3,(4).[20]商华军.对会计操纵的经济学分析[J]. 财会月刊,2001,(8)
[21]罗伯特·K·莫茨,侯赛因·A·夏拉夫:《审计理论结构》[M] 1990 中国商业出版社
[22]Zabihollah Rezaee . High-Quality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Six-Legged 
Stool. Strategic Finance, 2003 (February),Vol.84, Iss8,p26
[23]Eugene A Imhoff Jr. Accounting Quality, Audit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Accounting Horizons. 2003.Vol.17 p117
[24]Arthur H.Bill : Audit Committee Guide(Second Edition)[M],New York 
 :Bowne & Co., Inc.2004.24-32
[25]ASX Corporate Governance Council, Principles of Good Corporate 
 Governanceand Best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March 2003:29-33
 ://.shareholder.com/shared/dynamicdoc/ASX/364/ASXRecommendations.pdf
[26]Daniel Bouton etc, Promoting Better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Listed Companies ,Paris September 2002:10-13 
 ://.paris-europlace.net/files/a_09-23-02_rapport-bouton_uk.pdf
[27]DeZoort, etc, “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 A Synthesis of the 
 Empirical Audit Committee Literature”, 2002,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21, 38–75.
[28]Frank M.Burke, Dan M.Guy:Audit Committees A Guide for Directors, 
 Management and Consultant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影印版).72-80
 [11] Robert Smith etc, Audit Committees Combined Code Guidance , London 
 ,January 2003: 35-42 
 ://.frc.org.uk/images/uploaded/documents/ACReport.pdf ,
[29]Sandra C. Vera-Munoz:” 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Redefined 
 Expectation Of Audit Committee Responsibilities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5) 62: 115–127
[30]Stuart Turley etc,”The Corporate Covernance Effects Of Audit 
 Committee”; 2004,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8:305-312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相关范文
关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规范化问题的..
我国企业财务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医院财务新会计制度的财务分析
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问题的..
家族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关于上市公司会计息披露不充分问题的探究
企业财务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研究
企业财务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探讨
部门业绩的财务评价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上一篇:基于EVA的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下一篇:公司财务状况控制管理分析
点击查看关于 上市公司 财务 评价 的相关范文题目 【返回顶部】
发表文章
热门范文
关于某公司财务会计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以贵州茅台酒..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及财务经营策略探析
2011年下学期最新会计文档范文选题参考
增值税转型中的问题研究
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
会计本科范文题目供参考选题用,可联系本..
会计专业文档设计范文参考题 2010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范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文章范文


范文同学网提供文档范文,原创文章范文,网站永久域名www.lunwentongxue.com ,lunwentongxue-范文同学网拼音首字母组合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4 范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