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与企业财务分析密切相关
(一)银行信贷风险特点
(二)加强对企业财务分析有助于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二、提高企业财务分析质量与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二)加强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分析
三、银行根据企业财务分析和其他因素分析进行信用评级
内 容 摘 要
我国加入WTO,给国内银行业带来了广阔的金融市场,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尽快适应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银行信贷业务作为占国内银行利润来源85%以上的主营业务,只有正确运用财务调研信息,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财务分析,才能确保信贷业务质量的提高,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加强企业财务分析 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我国已加入WTO,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地方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下简称为银行)应尽快适应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提高银行的经营水平,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其中信贷业务作为仍占国内银行利润来源85%以上的主营业务,必须加强对贷款企业的财务分析,运用财务调研信息,加强信贷管理,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一、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与企业财务分析密切相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融业也必须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与之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必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而造成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行政风险和企业自身风险。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政府的行政干预、产业改革的调整等属于行政风险;项目技术性能、市场容纳量、项目经济效益、企业承包的短期行为、生产经营亏损、原材料与配件供应不均衡等属企业自身风险。内部风险包括银行贷前调查、信贷评估论证风险、担保抵押风险、结算风险等。弄清风险资产产生的成因,不仅有利于杜绝新增贷款风险,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运行畅通和良性循环。
(一)银行信贷风险特点
银行信贷风险主要是由于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能力向其偿还本息或有意不履行还款义务造成的,其特点是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因此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集中表现为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迅速上升,利息回收率明显下降。就潜在损失的程度而言,信用风险是首要的银行风险,少数重要客户的违约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导致支付危机。
(二)加强对企业财务分析有助于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财务分析是相关信息用户以企业财务报告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的环境信息,对企业过去的财务活动、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客现确认,并分析企业内在财务能力和财务潜力,评估企业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等历史信息,指导使用者未来投资筹资和经营决策,预测企业未来财务趋势和发展前景,据以为特定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和经济活动。
审慎的财务分析是确保贷款按期收回的重要保障。在确认借款者提供的报表资料和其他资料准确完善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客户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生产经营状况、现金流量状况,并对客户企业的资信进行调研分析,判断其信用优劣,并作为银行授信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银行必须确定企业过去的财务绩效和目前的财务状况,评估它将来偿还借款的能力。因此,银行对企业财务分析是资信调研的核心,它与银行信贷风险密切相关,对于帮助化解银行信贷风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企业财务分析质量与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短期偿债能力的静态分析
最能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流动性比率是建立在对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关系的分析之上的,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从财务观点看,流动资产高于流动负债,表示企业有偿付能力。该指标越高,表示企业偿还其目前到期负债的能力也就越强。一般认为,该指标应达到2∶1以上,被认为是公司经营良好。事实上在考虑时要加强包括资产结构和资产质量在内的其他因素分析。如果一家公司的流动资产主要由存货构成,流动比例再高也是不能接受的,相反如果一家公司的流动资产主要由现金、有价证券和不会被拖欠的应收账款组成,即使流动比率不到2∶1,也被认为是偿债能力较佳。但是,流动比率并不能完全说明资产的质量如何或者负债的偿还期限如何。以A公司为例,财务报表如表1-1所示。
表1-1
资产负债表 单位:人民币元
资 产
行次
2003年12月31日
2002牟12月31日
流动资产:
1
货币资金
2
26,900,809.04
23,188,443.43
其他应收款
3
5,800.00
9,400.00
存货
4
54,452.10
56,049.02
流动资产合计
5
26,961,061.14
23,253,892.45
固定资产:
6
固定资产原值
7
14,708,053.48
13,599,530.90
减:累计折旧
8
8,941,160.99
8,536,252.13
固定资产净值
9
5,766,892.49
5,095,878.77
在建工程
10
72,600.00
固定资产合计
11
5,766,892.49
5,095,878.77
资产总计
12
32,727,953.63
28,349,771.22
表1-1 资产负债表(续表) 单位:人民币元
资产负债
及所有者权益
行次
2003年12月31
2002年12月31日
流动负债:
13
预收账款
14
16,706,893.93
15,470,844.77
其他应付款
15
1,625,145.58
3,144,500.12
应付福利费
16
5,738.33
未交税金
17
382,254.88
18,022.75
其他未交款
18
21,000,504.75
流动负债合计
19
18,720,242.72
18,050,808.23
负债合计
20
18,720,242.72
18,050,808.23
所有者权益
21
实收资本
22
3,000,000.00
资本公积
23
8,072,368.73
8,072,368.73
盈余公积
24
5,248,239.76
5,113,577.66
未分配利润
25
-2,312,897.58
-2,886,983.40
所有者权益合计
26
14,007,710.91
10,298,962.99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
27
32,727,953.63
28,349,771.20
根据A公司表1-1
期初流动比率=23,253,892.45/18,050,808.23=1.29
期末流动比率=26,961,061.14/18,720,242.72=1.44
A公司期初流动比率为1.29,偿还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在期末有所改善,但离标准2∶1还有一定距离。表中,预收账款期初占流动负债总额86%,期末占89%,比重较大,对流动负债比重要求就高些,因此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与流动比率不同,速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等后的余额。由于剔除了存货等变现能力较弱且不稳定的资产,因此,速动比率较之流动比率可以更准确地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其短期偿债能力。
通常1∶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可以表明一家企业具有较好的流动状况。但还要关注企业业务的现金兑现能力。
根据A公司表1-1
期初速动比率=23,197,843.43/18,050,808.23=1.29
期末速动比率=26,906,609.04/18,720,242.72=1.44
速动比率等于流动比率,说明企业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业务较少,流动资产中大部分为货币资金,结合该公司的流动比率进行综合分析,该公司的偿债能力并不像流动比率指标表示的那样弱,其速动资产足以偿还现有的流动负债。
(3)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流动负债×100%
根据A公司表1-1
期末现金比率=26,900,809.04/18,720,242.72×100%=144%
期初现金比率=23,188,443.43/18,050,808.23×100%=128%
A公司的货币资金大于流动负债,表明企业的直接支付能力非常强。如果按现金比率来评价A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应该说该公司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结合A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综合分析可发现,由于该企业流动资产结构中,货币资金比例很大,所以尽管流动比率指标并不理想,但对A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基本给予肯定。
2.短期偿债能力的动态分析
(1)现金流量比率
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的大小反映出企业某一会计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现金能力,是偿还企业到期债务的基本资金来源。当该指标等于或大于1时,表示企业有足够的能力以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偿还债务,如果该指标小于1,表示企业必须采取对外筹资或出售资产才能偿还债务。
表1-2 现金流量表
2003年度 单位:人民币元
项 目
行次
金 额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2
22,527,984.33
收到的税费返还
3
293,295.00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4
14,270.79
现金流入小计
5
22,835,550.12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6
1,297,201.41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7
3,616,247.71
支付的各项税费
8
264,418.61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9
12,718,412.30
现金流出小计
10
17,896,280.03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1
4,939,270.09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2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13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14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
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回的现金净额
15
6,200.00
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16
60,000.00
现金流入小计
17
66,200.00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
其他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18
1,293,104.48
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19
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20
现金流出小计
21
1,293,104.48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2
-1,226,904.48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3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24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25
3,712,365.61
补充资料:
26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
27
活动的现金流量净利润
28
708,747.92
加: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29
固定资产折旧
30
529,714.22
无形资产摊销
31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32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33
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34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和其他长期资产损失(减:收益)
35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36
13,576.54
财务费用
37
投资损失(减:收益)
38
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39
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40
1,596.92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41
3,600.00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42
3,687,437.24
其他
43
-5,402.75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4
4,939,270.09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45
债务转为资本
46
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47
根据表1-1和表1-2
本期现金流量比率=4,939,270.09/18,720,242.72=0.26
计算结果表明,A公司本期现金流量比率仅为0.26,依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满足不了偿债需要,公司必须以其他方式取得现金,才能保证债务及时清偿。
(2)近期支付能力系数分析
近期支付能力系数是反映企业有无足够的支付能力来偿还到期债务的指标。计算公式是:
近期支付能力系数=近期内能够用来支付的现金/近期内需要支付的各种款项×100%
企业近期支付能力系数应等于或大于100%,如果小于100%,则说明企业支付能力不足,需要筹资还债与经营。
A公司近期支付能力系数=22,907,150.12/19,189,384.51×100%=1.19=119%
计算结果表明,A公司近期支付能力正常。
通过对A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动态与静态几个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A公司可流通的现金较多,大于流动负债,具有短期偿债能力,但是该公司流动负债中,主要是预收账款,无应收账款,可证明该公司以预收账款维持日常资金周转,无扩大经营的能力,虽有较短期的偿债能力,但基本不予放贷。
(二)加强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分析
1.注重财务报告可信度分析
(1)如果一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那么报告“说明段”里所透露的信息值得银行信用评估人员高度关注。
(2)对于企业自发的变更会计政策,又未将新政策连同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情况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写明的,那么就要将会计信息认真分析筛选,以防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财务操纵。
(3)寻找问题信号
①未加解释的会计变化和增加利润业务的扩展,通常是企业提高阶段性利润水平,粉饰财务报告以达到特定目的的手段。如通过变卖资产获取利润等。
②企业“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存货、投资收益、无形资产、补贴收入等重点项目会计科目出现异常变动,常隐含了财务操纵行为。如“应收账款”的非正常增长,表明企业可能放松其信用政策,为提高本期利润,提前向顾客发放商品以增加本期销售收入,在以后可能会面临由于顾客违约产生坏账的风险。“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主要反映除应收、预付、应付、预收以外的其他款项,正常情况下,它们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如果企业这两项科目的期末余额与“应收、预付、应付、预收”的余额基本持平,甚至超出,说明该企业利用“其他应收款”隐藏潜亏,高估利润或用“其他应付款”隐瞒收入、低估利润。因此,评估人员要认真分析会计报表中的会计科目,敏捷地发现不正常情况和变化。
③经营利润和营业现金流量之间的差距异常扩大,暗示企业可能通过某项会计政策变更提高企业阶段性利润水平,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现金流量。
④企业季度报表有大量调整,进行多种形式的资产置换等也需引起分析人员的注意。
2.常见的粉饰财务报告的手段及其影响的消除
(1)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粉饰
分析人员为真实地了解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可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剔除,运用各种指标进行分析,既可以了解上市公司自身的盈利水平,又可以判断该公司的盈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如果上市公司来源于关联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所占比例过高,分析人员就要判断上市公司是否通过不等价交易对报表进行粉饰。
(2)利用不良资产进行粉饰
由于不良资产是导致公司虚盈实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分析时应对不良资产进行剔除。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说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出现问题。
(3)掩饰企业存在的潜在风险
主要是对或有事项的隐瞒
①将或有事项的披露分散在年报的几个部分,没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财务报表注释部分,分析人员需特别阅读。
②普遍没有对或有负债可能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方面带来的影响进行披露,也没有在会计报表中反应,报告阅读者应在分析中将这部分金额从利润中扣除。
银行信贷人员可通过加强财务报告信息的可信度分析,掌握消除粉饰财务报告手段及其影响的技巧,对企业进行准确的信用分析,化解银行信贷风险。
三、银行根据企业财务分析和其他因素分析进行信用评级
银行为了确认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在对客户企业的财务分析以及其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一般对债务人进行信用评级。进行评级的可以是银行的内部管理部门,也可以是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务人评级,要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偿债能力的大小和稳定性,将来本金和利息的偿还概率,分为10个等级。其中1-4等级与评级机构的AAA(3A)—BBB(3B)投资水平相对应。在这些等级中,信用风险低的,可以放心地贷款,但其收益条件比较苛刻。中间5-7等级,是贷款的主要市场,在这些等级上信贷运营好坏,将给银行整体收益带来很大影响。等级6,属于信贷“可允许水平”,这个等级的客户,要求考虑信贷风险,制定细致的交易方针和贷款条件,并对每一个客户进行包括全面的财务分析在内的信用分析,谨慎进行交易。等级7,虽然在当前的本金和利息偿还上没有问题,但在债务偿还能力上存在不稳定因素,作为预防管理等级,应选择财务状况较好的客户,谨慎提供贷款。8-10级,本利偿还令人担心,是需要管理的等级。等级8,今后1年内可能无法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或经营破产。等级9,目前已经难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等级10,已经发生了经营破产事故。
我国加入WTO,带来了广阔的金融市场,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银行信贷人员不仅要提高拓展业务的能力,还应该学习企业财务分析等与信贷调研有关的贴近客户的技术知识,通过加强对企业财务分析,使发放出的每一笔供款都可以按期全额收回,确保信贷业务质量的提高,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化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参 考 文 献
1.郑亚光、饶翠华编著,《公司财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刘兴榜主编,《财务报表编制分析方法》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1月。
3.乔埃尔·贝西斯著、许世清等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海天出版社2001年2月。
4.阎庆民著,《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