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金流量分析的基本特征
现金流量分析主要是指通过对整理得到的现金流数据的分析,以获取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企业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企业创造现金的能力;收益的质量好坏;投筹资活动效果。现金流量分析之所以能获取以上方面的信息,充分表明现金流量分析有别于其他形式的财务分析,有其独有的特征:
1.现金流量分析是动态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一般是通过一定会计期间或连续的财务年度的的现金流数据分析财务状况的变动信息。现金流量分析是以收付实现制原则为基础进行的。相比权责发生制下较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它可以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变动情况。
2.现金流量分析不同于利润分析。净利润不等于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虽然是体现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但净利润是在权责发生制下确认的,不能反映经营活动产生了多少现金,并且没有反映筹融资活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相比较,就可以对收益质量做出较为真实准确的判断。
3.现金流量分析考虑了风险和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通过分析现金流量可以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在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企业资产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分析财务形势,估计财务风险。
在本文中,通过对一些企业的实地调查,了解其相关会计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其公布的报表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实际运用的方法。
二、结合实际,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分析
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要了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就必须掌握现金流量分析方法和技巧。分析者应遵循现金流量分析的理论要求,合理采用对比分析,以结构分析和比率分析为重点,做具体、深入的分析。为了更好的说明,下面笔者结合附表ABC公司的现金流量实例的分析,对现金流量分析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一)现金流量的对比分析
现金流量的对比分析就是通过编制相邻时期的现金流量对比分析表,从各项的增减变动及其差异中,观察和分析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现编自ABC公司现金流量对比分析表以实例浅析加以探讨:
表1 现金流量对比分析表 单位:千元
项目
2008年
2009年
变化额
金额
百分比(%)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1150148
1400198
250050
21.74
现金流出
1089678
1319611
229933
21.10
现金流量净额
60470
80587
20117
33.27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
5749
7829
2080
36.18
现金流出
280325
609152
328827
117.30
现金流量净额
-274576
-601323
-326747
119.00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
241266
869216
627950
260.27
现金流出
75285
202392
127107
301.75
现金流量净额
165982
666824
500842
301.74
分析发现:
1.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增长速度之间很小的差异便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较大幅度的变化。本例中2009年与前一年相比,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和流出分别增长21.74%和21.10%,两者增长幅度仅相差0.64个百分点,而现金流量净额却提高了33.27%。由此可见,在提高经营现金流入同时控制流出可以有效增加现金流量净额。
2.企业通过筹资活动缓解了现金短缺的压力,并主要以吸收投资作为筹资活动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筹资风险较小。观察现金流量表可以发现,企业2008年度现金净流量为负,现金入不敷出。到2009年,企业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增加了62795万元,涨幅达260.27%,缓解了企业现金短缺的局面。现金流量表中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增加了61244万元(80000-18756=61244万元),可见企业主要以增资扩股方式进行筹资。相比银行借款,没有偿付压力。
3.经营活动的现金获利能力不强,对企业投资和成长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2009年度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011.7万元。这相对于2009年度投资活动增加的大量现金流出来讲微乎其微。同时也表明对外投资主要依靠筹资活动的支持,但对外筹资必然发生相应得资本成本,分配股利和偿付借款利息将增大企业现金风险,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二)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是指同一时期现金流量的不同项目间的比较与分析,以揭示各项数据在企业现金流入量中的相互关系。
1.定性结构分析
定性结构分析主要是,观察经营、投资和筹资三大活动的现金流数据,从宏观上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生命周期进行把握。以A、B、C分别代表经营、投资、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则大致可分以下四种情况:
当A<0,B<0,C>0时,企业处在市场开拓阶段,市场的开拓、生产能力的进一步形成都需要追加投资,筹资是这时现金的主要来源。
当A>0,B<0,C>0时,说明企业正处于高速扩张期。经营现金流量一般为正,同时,为扩大市场份额,企业需要不断地追加投资,所以投资现金流量依然为负。然而经营现金流量很可能不足以满足投资所需现金,因此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可能继续为正。
当A>0,B>0,C<0时,说明企业进入成熟期。此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都表现为净收益,但由于企业需要偿还大量的债务和支付股利,因而企业筹资活动表现为净付出。
当A<0,B>0,C<0时,说明企业进入衰退期。市场萎缩,销量下降,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企业大规模收回投资,并偿还债务,因此企业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正,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
本例中,观察三大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显然符合第二种情况,该公司处于高速成长期。但要注意的是这时应该对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科学的论证,比较投资的风险和收益,避免盲目扩张给企业带来损失。
2.定量的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投资现金流量和筹资现金流量占现金净流量的比率以及其各子项目所占比率,可以了解现金流量结构,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其流动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洞察企业的财务质量和营运状况,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
以附表编制现金流量结构分析表如下:
表2 现金流入结构分析表 单位:千元
项目
2008年
2009年
金额
结构百分比(%)
金额
结构百分比(%)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
1150148
82.32
1400198
61.49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
5749
0.41
7829
0.34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
241266
17.27
869216
38.17
现金流入合计
1397163
100
2277243
100
表3 现金流出结构分析表 单位:千元
项目
2008年
2009年
金额
结构百分比(%)
金额
结构百分比(%)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1089678
75.40
1319611
61.92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280325
19.40
609152
28.58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
75285
5.20
202392
9.50
现金流出合计
1445288
100
2131155
100
表4 现金流量净额结构分析表 单位:千元
项目
2008年
2009年
金额
结构百分比(%)
金额
结构百分比(%)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60470
26.70
80587
10.78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74576
-601323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65981
73.30
666824
89.22
现金流量净额合计
-48125
146088
根据现金流量结构分析表分析如下:
(1)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结构百分比大幅提高,由2008年的17.27%提高到2009年的38.17%。企业2008年的筹资活动已成企业现金流入的重要来源,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结构百分比89.22%也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步入融资扩张期。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增长很快,由2008年的19.40%提高到2009年的28.58%。说明企业增加对外投资的投入。但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在现金流入总量中比例很小,分别为0.41%和0.43%。说明投资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投资收益还很低,现金回笼量还很小,企业投资可能还在起步阶段。
(3)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和净额都有稳步提升,但需关注的是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出量大幅增加,比例由5.20%提高到9.50%。这是大量融资的贷款利息或股利,企业也有进入银行借款的还本期的可能,财务风险加大。
(三)现金流量比率分析
结合ABC公司的其他相关财务报告信息,做如下四个方面的财务状况分析。
1.现金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靠资产的流动性,即通过资产的变现速度和变现能力来评价。而资产中,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变现最为快捷,变现能力最强。债务的偿还最终还是要用现金。因此,用现金流量来衡量和评价偿债能力最为稳健和说明问题。
(1)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以现金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比率
现金比率= ×100%
本例中,经计算2008年的现金比率为-12.95%,并不具备偿还负债的能力。一般来说,如有流动负责到期,企业会出现现金短缺,无力偿还。财务风险较大。但2009年这一比率达到32.37%,说明该企业现金较充裕,偿债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
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是一个以本期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偿还债务能力的比率。
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 ×100%
当前财务专家建议该比率应大于40%
本例中,经计算企业2008年和2009年该比率分别为16.27%和17.86%,虽比率略有提升,但总体都比较低,没有达到40%的理想比率,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本身的偿债能力不足,可能靠借新债补旧债,资本成本必然增加。
(3)到期债务偿还比率
到期债务偿还比率= ×100%
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越能满足企业按期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一般应大于1,如果小于1,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流不够支付到期债务,只能依靠对外借款,现金周转将处于艰难的境地。
本例公司2008和2009年得到期债务偿还比率分别为110.03%和106.78%,都大于1,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虽不很充足,但具备偿付本期债务的能力。
2.现金支付能力分析
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经常发生各种支付事项,如购买商品支出、各项费用支出、资本性支出、对外投资等,财务状况优良的公司必然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
(1)支付现金股利比率
支付现金股利比率是一个以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衡量现金股利支付能力的比率。
支付现金股利比率= ×100%
经计算2008年2009年该比率分别达到245.96%和206.28%,支付股利所需要的现金可以得到很好满足。
(2)现金充分性比率
现金充分性比率是综合衡量企业是否有足够现金偿还债务、对外投资以及支付股利和利息的能力的比率。
现金充分性比率= ×100%
现金充分性比率应保持在1以上,如果小于1,则会出现现金短缺的局面。
(3)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
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用于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能否充分用于支付各项资本支出、存货占用及股利发放的程度
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 ×100%
该比率如果大于1,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中得到的现金足以应付各项资本支出、存货占用及股利发放。不用再对外融资。
本例公司的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联系两年都远小于1,分别为23.22%和12.41%,并且有所下降,表明该企业现金供需矛盾很突出,过分依赖外部融资。
3.现金收益能力
现金流量收益比率是反映企业获取现金能力大小的指标,既包括企业经营者关注的企业销售活动或运营资产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又包括股东或投资者关注的股东投资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
(1)销售现金收益率
销售现金收益率非常近似于传统的销售收益率(净利润与销售额之比)。这个比率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对净利润的比率结合在一起,共同确定企业销售和净利润是否与其现金流量相匹配。
销售现金收益率= ×100%
由销售带来的现金收益有时也叫边际现金流量,用来衡量每一元销售额(所对应现金流量的百分比。这个比率衡量公司将销售额转换成为现金的能力,比率越高好。
本例中,该企业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4.86%和5.60%,该比率偏低。说明企业销售额转换成为现金的能力较弱,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空间下降,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主要渠道应由以往的主营业务领域转向其他的经营领域,考虑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战略。
(2)现金流量对净利润比率
现金流量对净利润比率用于评估企业获利能力的品质。
现金流量对净利润比率=×100%
若此比率大于或等于1,说明以应计收入和成本为基础计算的净利润并无高估现象;而小于1,甚至小于0.5,表示税后净利润可能受人为操纵或高估,有虚盈实亏的可能,必须进一步分析会计方法或会计估计的影响,以及应收帐款与存货变现的品质。
通过计算现金流量对净利润比率来看,ABC公司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113.54%和108.14%,都大于1。说明该企业并没有高估自身的获利能力,企业净利润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企业的投资项目还未产生效益,对净利润的贡献十分有限。
(3)销售质量比率
现金流入并不等同于利润。企业评估分析要求对现金流量重点研究,这样就可以找出净利润和现金收支之间存在的差异的原因。计算收益的质量尤为关键。
a.销售质量比率
销售质量比率= ×100%
该比率可以用于反映企业通过销售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在销售活动中坏帐风险的大小。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销售额与销售产生现金之间的差额越小,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大,表现出较高的销售质量。
通过计算该企业2008年和2009年销售质量比率分别为83.11%和86.51%,该比率较高,说明该企业销售质量较高,应收帐款及呆帐较少,企业采取的信用政策比较严格,销售活动中的现金风险较小。
b. 收益质量比率
收益质量比率= ×100%
经营利润同样支付利息和税金之前的利润,在大多数例子中均等于净利润加利息支出和所得税。这个比率可以提供权责发生制下的收益与经营性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信息。
c. 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
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是反映企业营业所得的现金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
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 ×100%
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越高,企业营业收入面临的风险越小,企业营业收入的质量越高。如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较低,而收入较高,则表明企业有可能是以增加应收款为代价来实现收入的高增长。
(4)资产现金收益率
资产现金收益率反映企业经营所得现金占其资产总额的比重,反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资产报酬率。
资产现金收益率= ×100%
资产现金收益率反映企业总资产的运营效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越高。资产现金收益率的合理值一般认为应在7%至11%之间。该指标应该与总资产报酬率指标相结合运用,对于总资产报酬率较高的企业,如果该指标较低,说明企业的销售收入中的现金量占比较低,企业的收益质量就会下降。
本例企业的资产现金收益率2008年和2009年都很低,分别为2.56%和2.02%,说明盈利能力偏低。另外,该企业2009年的资产现金收益率比2008年又有下降,说明该企业通过对外筹姿以及大量的对外投资,资产总额有较大幅度增长,但这些增长的资产在运行过程中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盈利能力,使企业总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有所下降。
(5)股东权益现金收益比率
股东权益现金比率揭示企业是否能提供给股东足够的现金收益。
股东权益现金收益比率= ×100%
该比率越高越好,特别是对投资者即股东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投资所能产生的现金收益。
从ABC公司股东现金收益率来看,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15.12%和10.07%,2003年比2002年下降了5.05个百分点,2008年比2009下降幅度为33.4%。说明该企业由于2009年大量股权融资,股本总额增加为800000,而用所筹现金投资的项目还未达到盈利能力,因此,造成股东权益现金收益率下降。
4.现金资本支出分析
企业要成长,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有能力尝付其所有的债务。除此之外,企业还必须维持现有的资本性资产和必要的财务支出,以扩大资本性资产的基础。为了判断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这类支出,笔者介绍如下几个比率:
(1)资本购置比率
资本购置比率揭示了企业是否可以正常支付其资本支出。我们再次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中减去需要支付的股利,从而大约估算出企业的留存现金,既可以进行再投资的现金。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大部分资本支出应从其经营现金流量中筹集,而只有一小部分性支出是通过新的借款来筹集的。资本购置比率是一个用来衡量企业在这方面的经营业绩的恰当比率。
资本购置比率在某一年可能会高于或低于1,但从长期来看,他的平均值应该非常接近1。如果该比率小于1,企业将会通过新的借款来筹集一些资本支出项目所需资金。在资本支出中有多少是通过借款筹集的对于评价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资本购置比率= ×100%
本例企业2008年和2009年资本购置比率分别为15.3%和6.82%,2009年较2008年下降了8.4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该企业由于2009年大幅度增加了对外投资的数额,造成了资本购置比率下降,企业对外投资所需要现金存在较大缺口,需要采用对外融资方式解决资本支出现金不足的问题。
(2)经营/投资比率
若要评估企业内部产生现金潜在的投资扩张可能性,我们可以计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对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比率。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此比率越高越好。
经营/投资比率= ×100%
通过计算,ABC公司经营/投资比率由2008年的21.57%降至2009年的13.23%,下降了8.34个百分点。说明该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占企业投资现金流出的比例有较大幅度下降,企业投资所需要现金大部分是通过非经营活动筹集的,既通过对外融资筹集资金用于企业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压力很大,一旦投资项目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回笼,势必加大企业偿还借款本息或支付股东的负担,极易出现财务危机。
三、现金流量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
现金流量分析可以为分析者提供较为真实客观的企业财务状况,但也应看到现金流量分析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现金流量比率分析中的财务比率指标不仅其本身科学性值得探讨,而且指标范围的判断标准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作为现金流量分析基础的现金流数据的获取也具有时限性的问题。甚至,对于外部分析者来说还存在现金流量表被粉饰的潜在风险。
(一)存在的问题
1.现金流量比率分析的缺陷
首先,比率指标体系内部相关性的问题。对于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主要集中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方面,从本文对于现金流量比率分析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诸多的比率中充当分子或分母,这就造成了指标体系中较多指标含有同一个因子,指标间相关性太强,一旦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异常,那么整个指标体系作用将受很大影响。
其次,比率指标的合理值确定即采用标准问题。在我们利用某个指数来判断某方面优劣时,指标的合理值的判断需要大量实际的计算和分析结果的对比,并且这种标准一般是主观的。另外,企业之间的具体情况不同,比方说企业的性质、规模,也影响合理值的科学应用。
2.现金流量数据的真实性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当局更多地注重短期利益,追逐近期的最大化利润,而且,由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据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对账务的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职业判断,给企业管理者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因此,在现金流量表中也可能会出现粉饰问题。
比如,“收到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这一项,反映的应该是出自主营业务以外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活动,如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有赔偿部分等。一般来说,这个项目的金额应该较小,但是现金流量表上的不白之地就可能在这。事实上就有上市公司将关联方的往来款计入该项,粉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3.现金流量信息的时效性
现金流量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分析者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对于外部分析者来讲,现金流量数据的获得往往缺乏及时性,其参考价值也就有待商榷。
四、解决对策
1.特定分析与全面评价相结合
针对现金流量比率指标相关性过强影响分析质量的问题,分析者应该结合多种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评估,应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特定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并将全面分析结论和重点分析的结论相互照应,以保证分析结果的有效。还应提到的是,学术界关于财务比率指标相关性程度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可以为分析者所借鉴,用于对财务分析结果的深度探讨。
2.不拘泥于有限的现金流量比率指标
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指标的设定归根结底为了满足分析者的某方面的具体需求。因此可以根据信息需求者自身的需要自行设计更具说服力的现金流量比率指标,以获取更有意义和更有针对性的财务相关信息。更好的实现财务分析的目的。具体的运用中还可以参照本文比率指标设计的一般原理适当改变公式中的因子或扩大或缩小项目范围,构建新的比率指标以便分析使用。
3.加强对现金流量分析评价标准的研究
尤其是加强对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评价标准的研究探讨,即要保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又要充分考虑行业特点,保证科学性、可比性,还要注意地域差异、规模差异,保证实用性和灵活性。分析者应当重点关注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结合企业在行业中地位,生命周期具体把握。
4.注重现金流量分析的整体性。
鉴于以上问题中提到的现金流量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者应当全面、完整、充分地获取和掌握相关的信息,不仅要充分分析报表所提供的现金流数据,还要重视公司重大会计事项的揭示以及第三方机构对公司报表的评价报告,如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甚至还要考虑国家宏观政策、经济政治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不仅要分析现金流量表,还要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各种报表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三大报表间存在的勾稽关系。注重财务分析的整体性,防止以偏概全、以点代面。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准确的揭示公司的财务状况。
比方说,检查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与利润表“主营业务收入”,与资产负债表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预收账款”相对应,现金流量表“购买商品支付的现金”与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与资产负债表的“存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付账款”相对应。
5.每日现金流量报表的设想
当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加快了报告披露方式的创新步伐。借助网络方式最新的财务数据可以在各个经营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实现实时传递,财务部门有可能推出每日财务报表,报表主要提供关于企业现金流入与流出的信息,同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重要信息。每日财务报表不仅可供企业管理当局作决策参考,也可通过网上公布或电子邮件方式传递给主要股东和债权人,以满足他们对企业财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6.纵向比较分析与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
对现金流量的分析通常是将企业本期现金流量资料与本企业历史上不同时期流量资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企业现金流量变化的规律,这种纵向比较的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简单、分析效果良好。而横向比较分析是通过与同行业一般水平的横向比较来客观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在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时,如果能够注意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将会大大提高现金流量分析的质量。
7.合理运用自由现金流量
自由现金流量所反映的是扣除资本投资和运营投资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可实际用于分配的现金流量。公式为:
自由现金流量= 经营性现金流量-(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增加)
自由现金流量代表了企业不影响正常经营和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量。借助于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投资者可以用来合理地评估公司价值,预测企业投筹资决策和股利分配政策。对债权人而言,可以通过自由现金流量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有稳定充足的自由现金流量表明还本付息能力较强、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同时它更是管理当局判断企业财务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如果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持续下降,可能存在财务危机的风险
参 考 文 献
1、徐平、鹿丽,《审计学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李海波、刘学华,《税务会计》,立信出版社,2007年
3、方舒,《教你怎样看会计报表》,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年
4、蔡传勋,《会计信息系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5、肖慧娟、安静,《货币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6、张细平、仇俊林,《论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财会月刊》,2008年5月
7、沈美佳、孙刚,《影响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质量的因素研究》,《财会月刊》,2008年4月
8、张华、胡胜,《促进我国成本会计发展的若干认识》,《财会月刊》,2008年6月
9、刘淑莲,《公司理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10、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