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存在导致误导经济决策、形成不公平竞争扰乱经济秩序、影响政府对经济宏观管理、容易导致腐败的产生引发经济犯罪等的极端危害性,旨在采取对策避免之。通过实例说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根源、主要特点、表现形式,认真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最后又提出很有见地的应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策略。
二、范文提纲
1、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要求。
2、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3、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
4、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危害
5、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三、参考文献
1)《试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及治理》 《现代财经》2000年11月 吴彦龙
(2) 《如何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之友》 1999年9月 陈丽芳
(3) 《企业会计造假及其分析》 审计署经贸司 张曼曼
(4)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 谭劲松 丘安晖 林静容
(5) 《会计信息失真的探讨及防范》 王俊峰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
2001年4月6日,朱镕基总理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的校训。结合“红光实业”、“银广夏”等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不难看出,该校训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我国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已经达到了非治不可的严重地步。本文试图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揭示其危害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对策。
一、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要求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反映,它反映了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外界认识企业,评判企业的一个重要信息,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有助于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会计信息是政府部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国家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家税收管理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有助于考核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客观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要求。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否则就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因此,会计信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二、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会计事项失真是指会计用以记帐的依据本身是虚假的,最终产生的报表数据也是虚假的情况,这种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叫做“假账真算”;会计处理失真是指用以记帐的依据是真实的,但后期处理却采用了弄虚作假的手法,这种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为“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通常,人们把有意识地通过会计处理使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称为会计“粉饰”行为。
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就目前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增利润,掩盖亏损。根据财政部发布的《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以下简称“二号公告”)的披露,有39%的国有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说明企业浮夸现象比较突出,而这种现象在会计信息上的表现形式为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
(二)、侵占流转税款。通过上述可以看出,既然有39%的企业存在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现象,也就是说明企业逃避刚性较强的流转税款的现象突出。这种现象主要是通过收入不及时地在当期反映,或者通过企业关联交易来降低成本,减少企业商品的增值来实现。
(三)、设置帐外帐,私设“小金库”。搞帐外交易,逃避检查监督。根据审计部门每年对企业财务真实性检查情况看,这类问题还相当突出,企业通过假销售,或通过关联交易,母子公司、控股公司之间的业务动作,使资金游离于企业主体报表反映之外,逃避银行、税务部门的监督,躲避宏观检查,给监督部门提供了经营不景气的假象。
(四)、隐瞒利润,逃避企业所得税。作为企业提供假会计信息,其主要目的就是隐瞒利润的真实情况,逃避税收。一是为了企业形象,掩盖经营的真实性;其次是为了欺骗投资者,以便从资本市场或融资市场上得到更多的资金。这个特点的表现形式是通过隐瞒收入虚增成本,改变费用支出渠道等来实现。
(五)、企业基础管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近几年频繁暴露出上市公司“财务虚假的丑闻,既然相对管理较好的上市公司还存在如此的财务虚假行为,由此可见其他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规范和科学程度。因此,加强企业财务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已刻不容缓。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的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是由于内在(主观)动因和外部(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引起的。内在动因是其主观基础,外部环境是其客观条件,正是这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一)会计信息需求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要求会计信息生产者(包括会计人员、企业负责人及其他可以对会计信息施加影响的人员)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粉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
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不是由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加工者(财会人员或机构)所决定,而是由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决定的;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会计信息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会计信息生产。因此,虚假的会计信息是相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而存在,现实中,这种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企业为了融资需要。有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筹资、配股增加资本或向银行借款的目的,通过会计造假,粉饰其会计报表,以获得上市、配股资格或银行贷款。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公司上市的前三年必须连续盈利,要求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6%才能配股;银行根据企业的会计报表,通过对资产负债比率、速动比率、资产利润率等等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的实力和偿还贷款能力,作为是否发放贷款的依据。以上这些都导致一些企业的财务粉饰行为。“包装上市”成为一些本来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筹资途径,严格地说,“包装”本质就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2、投机者为了股票二级市场炒作。企业股票上市后,有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企业利益或个人私利,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利差为目的机构投资者合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琼民源”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3、国有企业领导和政府部门为了出“政绩”的需要。我国 “政企分开” 虽然提了很多年,但仍未实现,国有企业仍然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企业领导的“官本位”思想十分强烈。企业领导通过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自己得到“目标管理奖”、“扭亏增盈奖”等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企业“行政级别”提高,或自己的仕途前景更好。而财务指标是对企业领导评价的重要依据。一些企业领导往往会授意会计核算人员通过“会计处理”,把会计报“做”得更好,掩盖亏损,虚增利润。而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为了自己任期内的“政绩”,对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有意识地引导企业隐瞒亏损,虚报利润。
4、企业为了偷逃税款。一些企业通过虚减收入、虚列成本来减少利润额,少交或不交所得税,通过其他手段偷逃流转税款。
(二)我国的法制尚未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十分突出,是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外部环境
1、我国的会计法规尚未健全。一是《会计法》虽然对会计信息质量作了要求,但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标准可操作性较差,不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和管理。二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留有过多的灵活性和真空地带,给财务报告的粉饰留下了空间。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在已查处的会计信息失真案例中,有许多是在折旧的计算、费用的摊销、各项准备金的计提等方面,通过核算方法舞弊造成的。这样形成的虚假会计信息往往非常隐蔽。三是我国的民法通则及刑法对制造会计虚假信息,提供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责任的认定,或认定为违法行为的,处罚过轻,不能从根本上扼制住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产生。
2、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尚未健全。(1)尚未建立起以注册会计师制度为主体的会计信息的监督机制。目前,除了公司企业和“三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须审计外,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2)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差。当前的会计市场上,政府官员干预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鲜见。(3)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存在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部分注册会计师为争取客户,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参与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或对造假行为视而不见,使有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确认的会计信息仍缺乏可靠性,注册会计师审计丧失了权威性。
3、对会计造假行为执法不力,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对会计法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的执行情况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如果对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力,客观上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日益泛滥。根据我国的《会计法》,虽然财政部门对做假帐可以作出通报批评、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等制裁,对触犯刑法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然而,迄今为此,绝大多数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违规违法事件中,尽管其中不乏性质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者,但其单位负责人大多也只是受到行政处罚而已,有的连行政处罚都不受到。如红光事件等。与通过会计造假就可以升官受奖、可以圈钱、可以牟取暴利等“收益”相比,造假的风险成本相当低,假帐的泛滥就不足为奇了。
四、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危害
虚假的会计信息无异于“假药”,它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相当严重,它掩盖了问题,提供虚假的繁荣,扰乱了整个宏观经济秩序,加入WTO后,这种现象危害会损害企业信誉,断送企业前程。概括起来,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递虚假信息,误导经济决策。综前所述,各方一般主要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而根据虚假信息所作的经济决策只能带来损失。本来经营业绩不佳的企业经过“包装”上市,吸引了大量不明真象的投资者购买其股票,而上市后的业绩却一年不如一年,甚至被“ST”、“PT”处理,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一些上市企业通过会计造假,造成业绩成长性好的假象,配合“庄家”炒作,引来广大散户跟风,股价炒作到一定高位后“庄家”离场而去,股价开始阴跌不止,广大散户股民血本无归。“亿安科技”即为一例。银行根据企业的虚假会计信息作出错误的信贷决策,贷款发放后无法收回,形成大量的呆坏帐,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
2、形成不公平竞争,扰乱经济秩序。上述危害从整个经济体制来说是扰乱了经济秩序。广大散户股民血本无归,会威胁社会的稳定。通过会计造假就可以上市圈钱或获取银行贷款,对于诚信经营、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竞争,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3、影响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首先,企业通过会计造假逃避税收,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家财力不能有效集中,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其次,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使政府难以从总体上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损益状况和现金流量,难以从宏观上把握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影响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4、容易导致腐败的产生,引发经济犯罪。企业通过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帐”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恣意挥霍。通过会计造假来可以掩盖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事实,失真的会计信息成了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腐败的温床。
五、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既然有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造成,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减少内部动因和强化外部环境治理两方面着手。
(一)深化改革,减少内部动因
1、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当前股票发行制度正处于由核准制向进一步市场化方向改革时期,其中仍存在导致公司进行财务“包装”的诱因。例如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一些硬性规定,如近三年连续盈利、配股条件中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等。因此,应继续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例如推行主承销商保荐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要求的条件下,均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将配股条件由单变量固定控制改为多变量变动控制。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国有企业经营中“政治挂钩”的色彩,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否则,“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就不会杜绝,政府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纵容现象就难以改变。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业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同时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要“要数字”,“要利润”,而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服务。
3、完善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评价机制、薪酬制度。目前对企业经营者业绩的评价多是财务指标,这必然会助长其道德风险,“包装”其财务报告。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对现行的业绩评价方法予以修改。可以从经营者的领导能力、经营业绩、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战略规划、继任规划等来考核经营者的业绩。改革薪酬制度,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利益联系起来,避免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倾向。
(二)强化外部治理环境
1、完善会计法规,压缩会计信息造假空间。一是要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标准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认定和管理。二是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作为首要目标,应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减少可供企业会计选择的余地,尤其是对于收人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原则应尽可能地明确规范,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财务报告粉饰的可能性。
2、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机制,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客观收集和评价有关经济活动和事项陈述的证据,判断这些证据与建立的标准符合程度,并将其结果传递给有关利益的使用人”,因此,注册会计师制度在确立财务报告可靠性、防范财务报告粉饰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逐步要求所有企业的财务报告均需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作用,一是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重树注册会计师的权威。近年来随着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深入,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后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逐步得到加强。二是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是其能否发挥防范财务报告粉饰作用的关键所在。尽管会计师事务所已完成脱钩改制工作,为保证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时保持独立性创造了条件,但仍需采取一定措施来强化这种独立性。同时应优化执业环境,避免行政干预,使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实质上能够保持独立。三是规范会计市场上,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3、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如前所述,会计信息造假表面上只是篡改了会计,造成的危害却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加大处罚力度。在经济发达国家,对造假行为的处罚是很严厉的。如在美国,对企业的做假行为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如果企业主管做假的罪名被确认,除了要向证交委缴纳罚款,还将面临法律起诉,定罪后会被判10年以下的监禁,罚款最高可达100万美元。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关责任人要追究责任,我们可以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如对发现造假行为的上市公司作停牌处理,对责任人处以罚金甚至监禁;对企业粉饰财务报告,骗取银行贷款的企业实行信贷制裁,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参与会计造假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取消营业资格,对参与会计造假的注册会计师取消注册会计师资格。通过严厉的处罚加大造假者的造假风险成本,增强威慑力,从而减少造假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