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核算的定义
成本核算的含义
成本核算的分类
(三)成本核算的内容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与企业成本核算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特点
结束语
本文拟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定义,具体分为成本核算的内容: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构建和大修理、税费;成本核算的分类:按性态、按可控性、按业务项目支出的费用、按经济用途、按时间;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与企业成本核算的异同:不同点分为成本核算对象不尽相同,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完全相同;成本核算的科目不尽相同,例如:在处理同一业务时,事业和企业单位所做的会计分录形式相同,借贷方向相同,但因不同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不同而将有关内容分别记入不同的账户。如借款的核算,在借入时,企业按期限长短分别记入“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科目,而事业单位则不分长期或短期借款,一概记入“借入款项”科目。
成本核算的方法不尽相同;成本核算的具体运用差别较大,如:因是否从事产品生产而导致的账务处理差异。这类差异应分两种情况,一是要区别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和不从事产品生产的事业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存在差别,要区别对待。二是同样从事产品生产,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账务处理上仍有差异。以材料采购业务为例。企业的做法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前者在购入时采用不含税进价,以区分进项税额;后者则采用含税进价。事业单位在该项业务上的会计处理不仅要区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还要针对自用或非自用作不同的处理。除一般纳税人事业单位购入非自用材料采用不含税进价核算以外,其余情况即:一般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小规模纳税人购入自用材料和非自用材料均采用含税进价核算。成本核算的决策中地位不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特点:从原则上、范围上、核算方法上以及成本角度一一阐述。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的含义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是指事业单位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有形劳动和无形劳动的价值总和。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购置固定资产和大修理、税费。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也是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成果、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是内涵丰富、应用广阔,包括预算、计算、核算、分析、监督、管理及控制。
成本核算的内容
人员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福利费用、社会保险费等。
日常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专用材料支出、水电费、差旅费、电话通讯费、维修费、宣传费、培训费、期刊资料费、劳务费、交通费、租赁费、广告费、招待费等。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就业补助费、住房公积金、医疗补助、生活补助等。
固定资产构建和大修理包括建筑物购置费、基础设施建设、大修理、折旧、办公设备购置费等。
税费包括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等。
成本核算的分类
按性态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的特点在一般范围内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生产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则单位成本减少,如折旧、广告费、宣传费、培训费等;变动成本的单位成本是固定不变的,则随着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成本增加,如业务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劳务费等;半变动成本的变化一般于产品及服务量的增减关系没有严格的比例,如电话通讯费等。
按可控性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可控成本是在本部门范围是可以控制的,如工资、专用材料支出、招待费等;不可控制成本是本部门无法控制的,如折旧费等。
按业务项目支出的费用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可直接进入成本核算,如业务人员工资、维修费、水电费等;间接成本是通过分配进入成本核算,如管理费用等。
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是在产品制造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非制造成本是指销售与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费用,如广告费、保险费等。
按时间分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事前预算是指生活或服务进行成本预测,制定一个参考标准,如物价部门制定的医疗收费项目价格表、药品最高限价等;始终控制是指在工作进行中实时控制成本不能超过限价;事后分析是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提供条件。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与企业成本核算的异同
相同点
成本核算的前提必须是单位持续经营和进行会计分期。
成本核算都必须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
业务项目支出的费用都应当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来进行成本核算。
管理费用都作为期间费用进行处理。
销售成本的结构均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后出法等。
成本核算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进步。
不同点
成本核算对象不尽相同。
事业单位主要是服务类,生产类很少,企业单位两者均有。
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事业单位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企业单位不许采用权责发生制。
成本核算的科目不尽相同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会计科目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等;企业单位主要有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等。
成本核算的方法不尽相同
事业单位一般不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而企业单位则主要采用这几种方法。
成本核算的具体运用差别较大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内容、方法相对单一,企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内容、方法方式灵活、多样。
成本核算在决策中地位不同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在决策中地位远不如企业单位,因为事业单位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来提高经济效益,而企业单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决策时是最主要参考指标。
三、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特点
事业单位一般是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为目标,提供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
原则上-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条例规定,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既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也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
范围上-在我国,事业单位主要以服务型行业为主,如学校、医院等,生产性行业较少。
核算方法上-企业单位常常运用品种法、分类法、定制法等,同时需要考虑相关费用的结转问题;而事业单位则没有类似的这些方法,显得比较单一。
从成本的角度讲,补偿性是成本的基本特点之一,只有足额补偿才能维护简单再生产,否则一个单位的生产活动最终必须停止。事业单位是以提供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动形式:为社会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消耗也必须得到补偿。按其耗费补偿的方式不同,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成本费用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从营业收入中补偿;
第二类,凡有创收收入的事业单位的业务支出,应从创收收入中获得一定的补偿;
第三类,不以取得收入为目的的成本支出应从事业支出中列支。
结束语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具有极强的复杂性,严重制约着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自身发展理念进行转变,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成本核算的管理和控制得到加强。另外,还需要在以建立健全核算评价和指标体系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成本核算进行巩固和完善,并且以发挥资金作用为前提,才能使我国形业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张妍 出版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22(3):119-120
裴汉杰 昊旭《行政事业财务》 2001 第2期
丁德军 黄慧敏《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及创新》 现代商业 2009(2)
郑平玉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研究》 科学时代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