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会计要素的概述2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2
(二)、会计要素的分类2
(三)、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2
第二部分:会计要素的确认及特征3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3
1、资产3
2、负债3
3、所有者权益3
4、收入3
5、费用4
6、利润4
(二)会计要素的特征4
1、资产的特征4
2、负债的特征4
3、所有者权益的特征4
4、收入的特征5
5、费用的特征5
6、利润的特征5
第三部分:探索并分析我国会计要素所呈现的问题5
(一)、会计要素定义的缺陷5
1、会计要素定义的缺陷5
2、会计要素设置的重叠和虚空6
3、会计要素概念的狭义7
(二)、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相矛盾7
(三)、会计要素的设置与会计科目不协调7
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8
(一)、确定会计要素对象8
1、财务状况的静态会计要素和经营成果的动态会计要素8
2、合理划分会计要素.8
(二)、借鉴学习经验9
(三)、设置与其协调一致的会计科目9
第五部分:总结9
内 容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管理,会计要素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重要。会计要素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对会计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通过对会计要素的认识及了解,探讨及分析目前我国的会计要素在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对策,使得各会计要素之间口径一致,从而促进我国会计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会计要素 缺陷 对策 定义 会计对象 会计科目
论会计要素的缺陷及对策
会计是财会人员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实现其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准则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其经济内容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其分类和定义需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才能够实现其会计目标、为会计需求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对于探讨会计要素的缺陷及对策的研究,目的是使其能更好的指导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使其能够准确的确认与计量,更好的揭示企业在发展中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偿债能力及经营成果,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第一部分:会计要素的概述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为了便于会计核算,必须对会计对象作进一步的分类,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不同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还可以为设置会计科目和设计会计报表提供依据。
(二)、会计要素的分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类。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反应了企业在一定时点上的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即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是组成利润表的基本要素,反应了企业在一定期间的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即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质上看,会计等式揭示了会计主体的产权关系、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成立之初或某会计期间的期初资产与权益在任何一个时点都必然保持恒等的关系。
⑵、收入-费用=利润,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企业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会计期间内,到了会计期末,企业将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计算出利润,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分配,一部分按照投资比例分配给投资者,使企业的资产减少或引起负债的增加;另一部分形成企业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归入所有者权益,这样在会计期末结账之后的会计等式又恢复到会计期初的形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⑷、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反映了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企业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也构成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联系纽带。
因此综上所述,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某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也就是说表明了企业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和投资者对企业要求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所有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⑵、利润=收入-费用,这一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要素的关系,表明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它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会计要素的确认及特征
(一)、会计要素的确认
1、资产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的确认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例如: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产品,价款为1500000元。从此中可以看出,甲向乙销售货物,其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并能可靠的计量,因此销售价款即应收账款属于资产。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其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却认为负债: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例如:某公司向银行借入一笔用于生产经营的短期借款120000元。其中120000元的短期借款预期将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公司,并准确的计量,因此其短期借款可确认为公司的负债。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制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股东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其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计量主要取决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资产总额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即为企业的净资产,反映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例如:甲乙丙共同投资成立某公司,其注册资本为2000000元,甲乙丙持股比例分别为60%、25%、15%。其投入资本分别为1200000元、500000元、300000元。其中注册资本2000000元,亦即实收资本2000000元是甲乙丙三人共同享有的权益,可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其收入确认的条件为: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③、经济利益的流入够可靠地计量。例:某公司销售一批商品,开出的增值税转移发票售价为600000元,其中售价600000元即主营业务收入600000元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其结果将导致其资产的增加并能可靠的计量,即可确认为收入。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费用的的确认条件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还至少符合以下条件: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③、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例:某公司取得应纳消费税的销售商品收入300万元,其消费税率为25%。由此可计算出其应交消费税额为300*25%=75万元,其中75万元应交消费税将流出企业,导致其负债的增加,并能可靠的计量,即可确认为费用。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其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例:某企业完成政府下达技能培训任务,收到财政补助金150000元。其中财政补助金150000元即企业营业外收入,直接可确认为当期的利得,致使其利润的增加,因此,150000元的营业外收入可却认为利润。
(二)、会计要素的特征
1、资产的特征
作为资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资源。即作为企业的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而非预期的资产,且还需是企业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即必须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并由企业自行使用或处置。对于一些由特殊方式形成的,虽不拥有所有权,但能控制,也是为资产;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是最重要的特征。是指能直接或间接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
2、 负债的特征
企业负债有以下特征:①、负债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义务;②、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以承担的义务;③、将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一般来说,企业偿还义务时,经济利益必然流出。
3、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所有者权益具备的特征有以下特征:①、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现金股利的分配,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②、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③、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4、收入的特征
根据定义,作为企业的收入应当具备以下特征:①、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而与之对应的则是非日常活动,是企业偶然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其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构成收入,而应当却认为利得;②、收入必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③、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的特征
作为企业的费用应具备如下特征:⑴、费用是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但有些交易或事项不属于日常活动,是偶然发生的,则应当却认为损失;⑵、费用必然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⑶、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6、利润的特征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通常,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其所有者权益将增加,反之则减少。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指标之一,也是投资者等财报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探索并分析我国会计要素所呈现的问题
(一)、会计要素定义的缺陷
1、会计要素定义的缺陷
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首要标准,不严谨的定义肯定会给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困难,也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下面将从中外对会计要素的定义总体比较来揭示会计要素定义的缺陷。
表1 中外对会计要素的比较表
美国(FASB)
国际(IASC)
英国(ASB)
中国(CAS)
资产
资产
资产
资产
负债
负债
负债
负债
权益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业主投资
业主投入
派给业主款
业主分配
营业收入
收益
利得
收入
费用
费用
损失
费用
综合收益
利润
利得
损失
从表1中可以看出:FASB.ASB.IASC和CAS在对会训一核算对象要素的规定上存在差别。总体上讲,FASB.IASC.ASB及CAS会计要素确立各有特色,均确立了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要素”,在所确立的基本要素中,均体现为两大类。第一类反映财务状况(即用以描述某一时点的资源和对资源的要求权)的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世界各国从定义的界定上基本一致。只是FASB中的权益实质上也是指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但对于第二类反映经营成果及其分配(即用以描述在一定期间内影响企业资产、负债及权益变动的交易和其他事项及情况)的会计要素,由于确认理论依据不同,具体内容有所差别。但无论存在怎样的差别,会计要素应具有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特点,两大类要素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第二类会计要素实质上是反映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基本因素。任何时候第一类要素都是第二类要素变动的结果。
根据表一发现会计要素确定的缺陷为:根据我国新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依据“流入量理论”,使用了狭义的概念对“收入”和“费用”要素进行界定。收入仅指“日常活动”中扣除投资者投入后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将投资收入包括在营业收入中。费用仅指“日常活动”中扣除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后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将投资损失包括在费用中。在收入和费用范围的界定上不科学。在动态会计等式反映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上表现为:利润=收入费用。但利润表中利润是利润总额的概念,训一算利润时却又包括了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利得和损失,而且利得和损失是指“已实现、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在实务操作中,不仅将反映收入和费用类账户进行了结转,而且将反映利得和损失的账户(即“已实现、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也进行了结转。结转到本年利润来计算利润。准则中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区别主要体现在“日常活动”还是‘非日常活动”的界定上。但口前准则尚未明确界定哪些是日常活动?哪些是非日常活动?导致其概念模糊不清,增加了实务操作的难度。从动态会计等式(利润=收入费用)角度来讲,收入和费用是狭义的概念,而利润则是全而收益的概念,缺乏.定的科学性。
2、会计要素设置的重叠和虚空
在《准则》中确立的利润要素虽可强化利润信息的关注和揭示,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但造成了利润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内容交叉重叠和利润要素本身的虚空。利润要素与部分会计要素交叉、重叠。会计要素应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而利润要素一方面与收人、费用要素并列为一个层次,实际上是收人与费用、部分利得与损失的计算结果,因此和其他动态要素内涵上存在交叉,不具有互排性。
例如:某企业将“财务费用”科目余额89000元结转到“本年利润”科目。其应编制的分录如下:
借:本年利润 89000
贷:财务费用 89000
可看出利润要素与费用要素相重叠。另一方面它又与所有者权益要素相重叠。利润要素能够反映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揭示了当年净利润及其分配情况。企业交纳所得税后的净利润是企业可供分配的利润,因此,在企业确定利润分配方案前,当年的净利润都包含在未分配利润中,从要素属性上看属于所有者权益,企业进行利润分配,只是所有者权益的调整,并不会改变其要素属性。从内容上看利润要素的全部内容已被包含在所有者权益要素内,在这种情况下再单独设立利润要素必然造成要素重复。利润是收入与费用配比、计算的结果,是收入与费用派生出来的间接量,并非由具有实质内容的利润类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所以,利润要素的内容是虚空的。
3、会计要素概念的狭义
我国在确立的会计要素中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其中“收入”仅指营业收入,不包括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等,而将其涵盖于利润要素之中;“费用”仅指营业费用,不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等,将其涵盖于利润要素之中。这种狭义的收入、费用要素不仅使其与利润要素的口径不一致,并且给收入、费用两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带来不便。因此,收入、费用更适宜广义的概念。
(二)、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相矛盾
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平衡公式。它应该是揭示六大会训一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准则下利润要素与收入和费用要素并列为一个层次,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依据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利润=收入费用。它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准则中利润既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还包括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此等式中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已实现、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据此,利润=叫文入费用)+(利得一损失)。那么,会训一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叫文入费用)+(利得一损失)]。新准则虽然将利得与损失引入准则体系,但未将其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只是用于解释利润和所有者权益要素。而且利得和损失又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直接训人当期利润是指“已实现、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而另一部分则训人所有者权益(是指“未实现、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这种利得和损失的划分在实际操作中模糊不清、难以掌握,并且使得会训一等式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平衡公式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系。
(三)、会计要素的设置与会计科目不协调
我国《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而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五大类科目。其中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三要素的内容与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分类的内容没有差别,而其它三要素和相应的会计科目划分就大不同。除名称上差异外,在内容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要素中没有成本,而会计科目中有成本类会计科目这一项目:而会计科目中没有收入、费用类科目,而是将两者合并划分为损益类科目。另外会计科目中没有利润类项目。这样将导致人们对会计科目和会计要素的理解有歧义,甚至两者关系的模糊认识,不利于学以致用。例:某公司销售一批原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10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700元,款项已由银行收妥。该批材料的实际成本为9000元。该公司应当编制如下分录:
(1)取得原材料销售收入:
借:银行存款 117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1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结转已销原材料的实际成本
借:其它业务成本 9000
贷:原材料 9000
由此可看出,在会计科目中是没有收入类和费用类,而是将其合并为损益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最基本的分类,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产生的项目。通过确定合理的会计科目将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分,才能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和反映。显然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分类本应一致。然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费用和利润六类,而我国会计实务中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五大类.两者没有对应。
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确定会计要素对象
由于会计要素定义的缺陷,导致其会计要素对象的确定。因此需对其重新构建。可将会计要素改进为两大类五个项目。现将其逐一定义为以下:
1、财务状况的静态会计要素和经营成果的动态会计要素
⑴、资产是指在特定主体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实际控制的、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⑵、负债是指在特定主体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实承担的、在未来以经济利益的外流进行清偿的义务。
⑶、产权是指特定主体的全部资产中应由其所有者享有的那部分经济利益。
⑷、全面收益是指在特定主体在会计期间内除产权事项之外的各种活动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的增加。
⑸、费用损失是指特定主体在会计期间内除产权事项之外的各种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减少。
2、合理划分会计要素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六大会计要素已构成基本的会计要素体系,为了使要素体系更全而地体现会计目标,按照企业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仍然划分为六大要素。其中,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保持不变,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中将收入要素调整为收益,利润是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应与财务报告要素相一致。对以利润为核心的利润构成和利润体系分析尤为重要,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盈利预测、投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是是衡量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最直接的指标,并且利润要素的含义在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中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增加或减少会计要素的数量实际操作较难,关键是科学界定收益和费用的定义,以反映会计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
(二)、借鉴学习经验
会训一要素是对会训一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反映会训一主体财务状
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部分,是会训一核算及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前提,我国应以发展和变化的观念去认识会计对象要素,按照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划分会计要素。通过对会计要素的学习与实务相结合,对我国会计要素历史考察的总结借鉴。应当首先合理划分会计要素,科学定义会计六要素。对我国现行会计要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借鉴其精髓,找出对策,避免会计要素中内容相互重叠。将借鉴学习的经验用于实务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设置与其协调一致的会计科目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六要素,按照会计科目的定义,会计科目就应当是在这六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从而保持口径。然而我们现普遍的做法是,会计科目按经济性质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和损益类。在成本和损益类中往往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便宜学习理解。会计科目中成本类科目的划分不仅与会计要素的口径不一致还与资产类科目相互重叠。因此,应将成本类科目变更为资产类科目,这样不仅划分合理,也便于理解会计科目及会计要素间的关系,否则将造成混乱与不解。
第五部分:总结
通过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及确认条件等理论了解及针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等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对策。首先,先对会计要素的概念、特征、关系、及确认条件做了详细的阐述,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来龙去脉。然后,根据我国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缺陷及会计科目不协调及会计等式的问题提出。最后,再同所面临的缺陷进行分析并找出对策。随着现在经济快速的发展,也对会计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让会计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会计要素的划分是否合理最为关键。因此,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管理,会计要素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重要。会计要素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会计要素定义是否科学合理对会计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
参 考 文 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唐国平.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会计要素的比较与改进.[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3)
周竹梅.完善我国会计要素的思考.财会月刊,2009(2)
陈艳华.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的思考.财会通讯,2010(12)(上)
刘道德..我国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重构探讨[J].财会通讯.2008(12)
肖绪刚.会计要素缺陷与重构.湖北财税.2002(11)
喻小洞.对我国会计要素的若干认识.2007
袁弘.论会计要素改进及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学术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