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内控制度建设中忽视伦理道德建设。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行为,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信仰明确、思想鲜明,内部控制才更有实效,使企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群体。以往谈到内控制度难以执行的时候,总是把人员素质低下视作造成制度难以顺利执行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观点,因为造成制度难以执行,所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人往往不是素质低下而是业务素质较高的,他们才有发现制度的漏洞并钻制度的空子能力。因此,必需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建立伦理道德的约束,可以使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按规范和目标行事,维护企业整体利益,这样内控制度也就能有效执行,作为内部控制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求会计人员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优质的会计服务。这样,会计信息质量也就得到了内因的保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应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
(五)外部监督乏力。外部监督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中介监督等,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互通情报,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独立承担起“客观、独立、公正”的执业责任。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使,执业态度不端正,风险意识淡薄,审计过程中搞人情风,搞私人交易,走过场,甚至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作弊,出具假报告,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实质性缺陷,经营管理者是被审计人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决定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实际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从而导致事务所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难于保持其公正性。由于外部监督的不足,客观上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猖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恶性循环。
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
1、合法性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合法性和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指建立、维护、修订以及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把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内部控制制度中去。同时还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各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其内部控制的重点也不相同,只有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按照本单位实际情况组织实施,这样的内部控制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实现其目标。
2、全员性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内部控制涉及单位内部的全体人员。内部控制涉及单位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单位的每一位员工既是施控的主体,又是受控的客体;既对所负责的业务实施控制,又受到其他人员或制度的监督与制约。因此,必须充分调动每一部门和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做到人人、事事、时时都在进行内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从人的角度出发防范错弊,杜绝浪费或盗窃行为。第二层含义是指内部控制制度对全体人员的广泛约束力。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内部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效,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循并贯彻执行这一制度,任何人都无权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或凌驾于其上。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单位内部的“法律”,一旦制定并实施,就必须上至单位负责人,下至每一位员工,人人遵守,个个执行。
3、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过程。它不仅包括单位的最高管理者进行授权与指挥、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为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经济决策、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单位管理者应该按照此项原则,针对单位的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以及各业务活动领域,在综合考虑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制定出涵盖单位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单位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4、内部牵制原则。内部牵制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內部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对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而必须经过其他部门和人员的查证、核对。坚持内部牵制原则可以使每项业务的处理既不会被一个人所包办,也不会因为由多人经手而没有相互牵制、监督,造成损失,从而确保每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两个以上的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处理。达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纠错防弊的目的。
5、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要求各单位在内部控制中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以较小的控制成本和管理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保证实施内部控制所花费的代价低于因此而获得的效益。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考虑重要性原则,既要有目的、有重点、正确而精心的地选择控制点;同时,还要努力降低内部控制中的各种耗费,在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于繁琐的程序和手续,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节约费用。
6、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修订应该具有前瞻性,同时必须随着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单位经营战略和经营方针等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及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样才能促进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内部控制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会计信息质量(三)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