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阅读生命的觉醒 吴 熙
阅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远古到现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驿站。如今,反思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重分析、轻积累,重理性、轻感悟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些弊端不断提示我们:小学语文阅读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我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
到底什么是感悟呢?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是学生调用自身的语言沉淀,获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相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
汉语是一种表意的语言,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遇此情况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究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以自己的思想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针对这一情况,“感悟”便显得尤为重要。“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就决定了“感悟”应作为理解语言的目标和手段。
一、挖掘文章内涵,品味感悟的真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激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善于找准突破口由浅入深地对文本进行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各种方式,在反复品味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1、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美读”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一种读书方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此,作为教师就要着力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教学时,我们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就像在头脑中“放电影”。通过多种感官,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象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如《荷花》:图文结合,想象荷花开放时的动态,让鲜活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里,理解荷花的形象美。分内容(总起句、花、叶)朗读,边朗读边想象整段课文。启发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如《荷花》:在文中插图上注出三个句子所对立的荷花,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展开,有的全展开,有的将要展开。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再比如,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理解:冒,向外透,向外钻,往上升的意思。体会到这个“冒”字,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还让人感受到荷花在荷叶衬托下奋发向上的精神美。
2、引导学生学会转换角色,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样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已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必须以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角色”就成了引导感悟的桥梁,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领悟文章内涵
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正如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所说:“许多隐蔽的美,无究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第四册中的《青蛙看海》,是一则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说明了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学生似乎很容易理解,但要准确感悟出:“脚踏实地”的含义还是较难的。教师引生入境,以“读”促“悟”,启发学生在练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进入童话世界,领悟课文情境。全面、灵活地培养学生角色转换的能力。因为没有成功的“角色转换”就无所谓真正的“入境悟情”。让学生充分转换角色去思考,去想象,去感受。当然,不同的孩子所理解的含义应该是不一样的,似乎清楚,却又朦胧。虽然有时可能会得到一些可笑、错误乃至失败的想法亦或是说法,但是作为我们教师来讲,还是应该时时鼓励,处处宽容,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一些空间,在其以后的人生中,也许会用不同的理解去填满它,这就是“读而悟之”的妙之所在。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 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 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很好的语感能力。
二、注重实践,共享感悟的灵动
感悟——阅读生命的觉醒(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