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师给学生创造存在问题的情境,不断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与渴求,启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比如在“IP地址及其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情境:先给学生提供公安机关利用IP地址破获网络犯罪的案例,以启发其思考“IP地址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作为破案的依据”;接着为学生提供因特网上的“主机名.域名”及其对应的IP地址,让他们分别在浏览器窗口中输入,观察显示的网页是否一致,并提醒学生前一节已学过“因特网上的主机能用‘主机名.域名’唯一标识”,启发他们思考IP地址的唯一性;最后让学生调查自己的使用计算机的IP地址以及周围计算机的IP地址,观察是否各不相同,以验证IP地址的唯一性。在这一系列情境中,学生会不断地产生疑问,就产生了学会解释这些现象的欲望与渴求,从而促进其积极地思维。
3.问题解决,落实思维培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激励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恰当地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比如在“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家庭共享上网”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存在的实际需求;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结合自己家中的情况,画好网络拓扑图,分析要添置的硬件和软件、如何安装与配置软硬件;最后学生一般都能得到两种以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问题解决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精讲原理,挖掘思想方法
在应用技术领域中,作为一种知识的技术不消几年就会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而技术思想和方法就不一样了。因为技术思想和方法不但从宏观理论层面上为人们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实践中也为人们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其体操作要领、步骤和手段,特别是技术思想和方法还可以迁移运用于其他领域。这对于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技术素养、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世界观、方法论、共通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如在“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的教学中,为让学生理解“系统分层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邮政投递的过程,剖析邮政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划分,各系统分层之间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再帮助学生理解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模型)的组成、各功能层之间的关系、网络协议的重要性、工作的过程;最后迁移运用到因特网实际使用的TCP/IP协议体系中,解决实际通讯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技术思想方法来源于生活,又能迁移到其他生活、生产的领域,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5.科学评价,改善学生思维
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在很多课堂中,评价学生的思维仅仅是基于他们思维的结果。如果我们仍用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以一个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将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因为很多思维过程都留下了痕迹,这些痕迹不仅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思考者。通过检查学生们的思考过程,例如讨论、图表的组织以及笔记,教师们可以获取有关学生思考过程的大量信息,从而决定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评价量规表的制定,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还应教会他们评价的方法,让他们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高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追寻“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思维培养价值(二)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