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忽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情况,以“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为例,从课堂气氛、情境创设、问题解决、科学评价等方面阐述如何在该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培养;网络技术应用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因此,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维能力大大削弱。
另外,绝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多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最具思维能力培养价值,适合天资较好的学生;而“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以陈述性知识介绍为主,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较小,适合普通学生学习,比较容易通过考核。事实上,在江苏省五十多万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考生中,每年报考“网络技术应用”的人占了最大多数,而且通过率较报考其他选修模块的高。抱着这样的想法,教师在该模块的教学实施中,就更不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许有教材编排不科学、考核机制不合理等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部分教师在课程观上认识的偏差。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思维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各科教学都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网络技术应用”能够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存在,必定有其培养人和发展人的价值。本文即是要探讨“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以及如何在该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思维能力培养上的要求与优势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思维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它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运用,通过信息活动,利用技术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示创造力的舞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中为学生提供了一定量的较具思考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相互促进和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强调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注重交流与合作。这不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提高,增进学习的共享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也利于构建生态化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兴趣,提出新问题、新观点,为学生打造一个提升思维的空间。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倡民主,发散学生思维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事实上非常活跃,敢于想象,观察世界的视角也有其独特性,考虑问题逐渐全面,但思维还没有完善,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这个时期的的学生比较敏感、自尊心极强,很在乎他人对其个人观点及做法的态度,如果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观点不屑一顾, 甚至嘲笑、讥讽, 就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日子一长,学生便不愿在课堂上沟通, 思维的冲动遭到极大地扼杀。因此,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设法创建民主开放的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追寻“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思维培养价值(一)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