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风格浅谈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鬻熊后人等。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南宫”。其生性怪异,言行举止颠狂,尝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天真外溢,性格乖张,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不少逸事。其书法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米芾生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就师承及风格言,米芾作品可分为“集古字”、“求变化”、“自成一家”三个阶段。1082年之前,米芾涉猎较杂,这一阶段,他以习唐人为主,尤其受褚书影响较大。之后,米芾得苏轼点化,改学晋人。他初涉《怀仁集王圣教序》,后习《中秋帖》。这一轨迹,由其代表作《苕溪诗》、《蜀素帖》及尺牍《李太师帖》、《张季明帖》、《向乱帖》等作品中可见一斑。大约在1100年(米芾50岁)之后,米芾的作品“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即所谓晚期的“自成一家”阶段。 然而,就艺术高度及影响而言,米芾“求变化”阶段的作品似乎更具有代表性。
米芾是“集千家米,煮一锅饭”的集古字大成者,然而米芾又不是纯粹的集古字,在临摹上米芾强调不与人同。《自叙帖》中说:“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他崇尚古人的创新精神,所以在临摹中他也不囿于古帖,胆敢独造。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均有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即这个意思。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在章法上,米芾重视整体的气韵,又兼顾细节的完美,有成竹在胸,其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自成巧妙。
米芾之用笔,善于在正、侧面、转折中形成一股飘逸的气势,起笔重,在中间时稍轻一点,遇到弯折便顺势而下,弯勾同样富有特色。他的书法中往往气势倾侧,欲扬先抑,增加了字与字之间一种一跃而起的风姿和飞扬的神气,纯真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米芾将晋、唐书法家的优长融于一身,运笔迅捷矫健,每个字在力量、韵味、气势等方面都有无穷变化,形成了他“米书”“米字”的独特风格。《草书九帖》中包含了九帖米芾的草书作品,宋代时被御藏在宋高宗内府。这九帖的名称分别是《德忱帖》、《家计帖》、《元日帖》、《吾友帖》、《草书帖》、《中秋诗帖》、《目穷帖》、《奉议帖》、《海岱帖》。在宋朝时期,米芾已经是著名的书法家,所以他的真迹都被视为珍品至宝,到如今留存下来的真迹大约剩有四五贴,也是令人比较惋惜。他的九帖中的第五帖《论草书帖》现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此帖宽约25厘米,长约37厘米。《论草书帖》也叫作《张颠帖》、《草圣帖》等,内容是米芾对草书的评论的一则随笔。从这则随笔中,我们得以体会到米芾对草书的见识和态度,也可以领会到他在草书上的独特风格。米芾书法特别强调体势。要“字不作正局”,体势的营造是米芾书法的精髓,也是米芾书风的一大特色。米芾通过字体的夸张变形,左斜右倒,上下错位,大小不一,偏侧不正,来打破平衡,制造矛盾,然后上下相形,左右相应,将一个个没有笔墨连贯的单字浑然一体,产生形形色色的造型姿态,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精神面貌。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米芾论体势之布置、变形等,讲究相称。这是米芾体势论的理论依据。“贵和不贵苦,贵异不贵作。”“和”即相称,即对比关系的平衡协调,不和就是“苦”,苦即冲突,生怒生怪,不相协调;“异”即变化,作品中的所有造型元素都不雷同,而且求异不能做作,做作是画字,是俗气。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并非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米芾自称“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米芾是书法革新派的先躯者。米芾楷书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卑唐,反对专学唐人书法,认为钟繇为楷书之祖,其字不仅字形大小不一,而且造型左伸右缩,偏侧不正,极尽自然之美。而唐书工整极致,缺少变化,笔画太匀,结构不可移变。“古法丧失净尽”,是“丑怪恶扎之祖”。他强调书法“大小要各自有分”,笔法不能太匀,必须要有体势,等等。赞赏唐以前楷书的真率与自然,反对唐书的理性化和程式化。书法种种迹象表明,米芾是一位既能敬畏传统,认认真真地学习前人法书,又敢于进行创新,敢于否定名家书法,努力创造自我风格的人。这种不迷信名家,不断否定,不断发现并学习其他名家,永不知足的精神,正是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最彻底的敬畏。是最值得肯定,最值得学习的地方。米芾是宋代书家中对后世书法影响最大的一位艺术家,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他的大量作品在历代的摹刻传拓,其总量远远超过“宋三家”存世作品的总和,而且他的作品受到历代众多书家的效法,成就了多位有成就的书家。主要有北宋有其子米友仁,南宋有陈淳、吴琚,元金有王升、王庭筠,明代有祝允明、文徵明、徐渭、董其昌、傅山,清代有丹徒的王文治以及京江画派画家的书法。特别是当代,由于米芾的书法风格表现出爽捷、痛快的审美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正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因此,得到了众多学书者得喜爱,取法、研究者甚众,其书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继承。
米芾行书风格浅谈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