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视场地与器材的管理
开展不同内容且形式多样的课间操活动需要充足的场地空间。目前仍然存在学生多,体育场地不足的现状,如果以全校学生集中的形式利用学校的操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必将直接影响到课间操体育活动长期有效发展。然而学校场地的新建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既需要学校财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有关部门的政策和经济保障,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可以积极地进行更多的尝试,因地制宜,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进行分年级、分时段的安排来充分利用校内的边角空地。例如:在篮球场地可以安排一个年级进行抖空竹活动,在乒乓球活动场地每天轮换不同班级开展练习活动;另外,学校自身还可以多组织趣味性强的集体活动,高效利用场地空间,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沙包向上抛接,或利用操场边角的双杠、联合器械等组织竞技运动比赛。多种形式的课间操活动,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集中在田径场活动的现象。
三、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学校监督指导
课间操是学校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部门应当对学校建立督导问责制,加强对学校的日常抽查活动力度,从而实现课间操管理制度化。首先,要统一学校课间操时间。2007年教育部就提出要求每天上午统一安排时间为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要严格要求,明确规定课间操要30分钟。小学要根据情况重新调整学校上午的作息时间,将课间操时间予以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不定期的到学校查看与询问落实情况。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和场地情况对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给予明确的规定。督促有场地条件的学校切实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室外活动场地有限,学生人数多的学校采取分场地,分时间段轮换的形式落实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另外,明确规定各学校定期对课间操内容形式进行更换,避免内容形式长期重复,单调乏味的现象。最后,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不定期的对学校课间操场地器材的管理情况进行抽查,看学校课间操的开展是否运用了相关场地器材。教育主管部门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各小学课间操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指导,可以更快的落实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
四、提高学生对课间操的主观认知
学生对课间操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对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课间操主观认知的积极引导,有利于培养其运动兴趣,同时也影响着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课间操所带来的益处,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间操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对课间操的态度。因此,班主任和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教育,使其认识到课间操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端正体育锻炼态度。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内动力”,它影响着参与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当学生对某一项活动产生兴趣时,他们学习的热情就很高涨,会特别专心的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与此项运动有关的问题,以及用灵活、新颖和更加有效的方法、手段从事此项运动,所以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非常重要。由于课间操是针对全校学生的,所以课间操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学生的爱好,如:高年级的男同学更喜欢竞争性强的大球类运动项目,低年级的女同学更喜欢运动量小的活动,如:游戏类等运动项目。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首先,开展的活动难度一定要适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通过活动使胜利者更有动力,同时也能激发落后者学习的兴趣;其次,展示学校所开展的优秀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与参与,激发对活动的向往,从而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