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074
小学后进生的成因、心理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
【摘要】 后进学生是我们每所学校、每位班主任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及案例,我将从后进生成因分析、后进生心理特点及转化后进生的几种方法三个方面,谈谈转化后进生工作的认识、体会和具体做法。
后进生成因由外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自身因素)和内因(不良的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组成。
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分为1.自尊与自卑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心理。2.自闭心理和消极情绪。3.不良的非智力因素。4.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
转化后进生的几种方法有1.动之以情,用爱来感化后进生。2.捕捉闪光点,用表扬来激励后进生。3.激发兴趣,用兴趣来引导后进生。4.赋予角色,用角色规范来矫正后进生的行为。5.用耐心和恒心促进后进生的转化。6.及时进行家校沟通,指导后进生的家长合理地进行家庭教育
【关键词】 后进生 成因 心理特点 转化方法
一、后进生成因分析:
(一)外因
不良的教育生态环境是造成后进生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不适合的家庭教育则是后进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有的家长生活腐化,趣味庸俗,言行不一,形成反面榜样;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不允许孩子有一点过失,即使是孩子做错一点事或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责骂和惩罚,致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所有要求一律满足,娇生惯养,这些孩子一遇挫折便束手无策,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家庭严重不和,家庭结构遭到破坏,使孩子感受到孤独、缺少关爱而到社会上寻找“温暖”;还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或对子女教育不重视,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老师。家庭是学生生长的基本环境,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言行对子女品德的塑造、人格的完善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极为重要。
2、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人口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新的“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论”又成为一种时尚。如此汹涌澎湃的社会大潮,对职业学校的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难拒诱惑,在学校得过且过。网络的普及也使一部分学生整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沉湎在虚拟的世界无以自拔。青少年学生好奇易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剥削阶级的享乐腐朽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都会侵蚀青少年;大众文化中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会毒害青少年;另外,社会上少数犯罪分子的引诱、教唆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第三是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真善美、假丑恶的颠倒,是非的混淆,使后进生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的行为、思维方式,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
3、教育因素。
由于社会大背景及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使得学校和教师普遍感觉到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模式”使教师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或重视分数的倾向。只抓学生学习,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只抓尖子生,不顾后进生;有的教师对学生情况不十分了解,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师对待学生不一视同仁,亲疏不一,处事不公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教育内容单调乏味、教育方法没有针对性、教育者的水平不高也是个别学生向后进生转化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