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356
浅谈激励机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诱发其学习的兴趣,内化其自身的人格,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课堂中。
[关键词] 激励 兴趣 初中数学 成功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把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激励教育法是指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学生,发挥其能力至关重要。以下内容详细介绍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一、数学教学中激励原则
1、,激励要因人而异。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所以,激励要因人而异,一些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好,可以激励他们把成绩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给他们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一些学生的数学成绩一般或者不好,可以激励他们达到一个可以完成的目标。如果学生的目标都是同一个水平,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觉得没有动力,轻松达到目标,就会丧失进取心;对数学成绩差的学生会来说或许是一个遥遥不可及的目标,觉得反正达不到就不想学等。因此,给学生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很重要。
2、激励的运用不能流于形式,激励应具有针对性、导向性。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能一味地去过度表扬、满口称赞。如有的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太好了”、“真棒”、“太棒了”、“你真行,你的思路就是科学家的思路”等一些毫无针对性、导向性的“形式评价”,这是对激励的一种片面理解,容易使学生只图形式,不重实效。对受表扬的学生来说,尽管会得到一时的“欢喜”,但长此以往对于没付出多少努力就换来的“太棒了”,他就会不以为然;对没受到表扬的学生来说,老师的过度表扬也会让他们感到心理的不平衡。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这两句话都是正确的,言过其实的赞美,具有摧毁性,适度的美具有建设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激励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要通过教师准确、生动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任务看作是最大的心理需要,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激励宜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如当学生做错了一道自认为不该错的题而万分懊悔时,说一句“再给你一次机会”、“一定要把握好啊”;在对题目进行分析时,若同学另辟蹊径,找出了一种大家没想到的解法,并说出了道理时,说一句“这位同学不但有独特的发现,而且讲出了自己这么做的理由,条理很清晰啊”。因此鼓励要看对象、看场合,根据具体的情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生动、准确的评价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3、激励不能回避问题,不作批评。有些数学教师认为,激励性的评价不应该批评学生,应该给予学生鼓励。所以,学生表现出色时,教师给他们以赞赏和奖励;当学生表现不佳时,教师也不加以批评,只用“你再好好想一想”或“你表现得很好,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