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328
浅谈如何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摘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加强小学生的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行为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比例的迅速增长,学生却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攀比、动手能力差等不良行为,而且有严重化的趋势。本文就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相应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体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可操作性及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生 行为规范 落实 教育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全体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为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应该积极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由于种种原因,《行为规范》的实施却得不到实效。
一、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执行责任分工不明确
由于学校没有明确分配好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工作,使一些科任老师错误地认为我只是科任老师,我只是配角,学生德育工作是附带任务,管理学生是多余的,是不需要的;学生的问题是班级之事,应由班主任负责到底。因此平时教育管理工作,绝大多数的科任老师根本不会过问班级之事,甚至自己这科出现的问题也要班主任“负全责”。甚至有些科任老师发现学生存在不良行为也没有及时给予纠正。
(二)没形成学生自我管理与监督的机制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是独立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