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361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摘 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从理论上对人类行为的动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通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学习,使得我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有了新的思考角度,试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去解决果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理论 应用 意义
笔者从事多年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由于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小学新生入学的时候班里的团结气氛差,同学之间总会出现打架的情况。个别学生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厌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有的人就开始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等等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总是感觉有些棘手,抓不住要害。通过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学习,笔者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有了新的思考角度,试着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去解决果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下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一“需要层次”理论的简介。二在教学中具体运用“需要层次”论的经验总结。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理论简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从理论上对人类行为的动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类的所有行为均由需要引起,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是为了满足各种的需要。“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梯。只有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会出现。
毫无疑问,在人的一切需求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这意味着,当一个人的所有需要均未满足时,个体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而其他需要则变得似乎不存在或退居隐蔽地位。例如,一个既缺乏食物,又缺乏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很可能对食物的渴望比对其他东西更为强烈。一个处于极端饥饿状态的人,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这时这个人会以为有食物就能过活。但是,当他有了充足的食物,并且长期都能填饱肚子时,他又会有新的愿望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