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780
美术教学应注重表现能力的创造性培养
[摘 要]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小学美术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在教学中,人们进入了几种不容忽视的误区。(一)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老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和示范,而对学生感觉、情感、理智等方面的训练缺乏明显的意识和必要的手段。(二)如今的美术教育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现象——放任自流。一种是自生自灭,“绘画神童”自然消失。另一种是原有感受茫然无存,成了“小画匠”。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得出: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表现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感知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创造性培养。
[关键词]表现能力 引导 推动 激励
美术教育历来得不道应有的重视。在需要多元人才的今天,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一点美术知识那么简单,它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把原有已显露出较深刻弊端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美术教育转变为注重全面素质和能力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针对我们的学生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美术活动并不像成年人的职业美术活动那样呈现分化、专门化的趋势,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些拙劣的简单模仿,而是儿童身心全面的创造性投入,也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的流露。这种天性无处不在的,经常表现为主观行为,尤其在绘画中特别明显。法国的心理学家吕凯认为:儿童的绘画表现出一种“精神的显示主义”,儿童不仅仅反映客观自然,同时也用心灵的眼睛对知觉材料进行自由选择,而这正体现了艺术的本质。
然而,当我们在美术学科有限的教与学的时间内,去开辟教师和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无限空间时,却进入了几种不容忽视的误区。(一)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