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范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825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摘 要]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无疑是预设的;但教学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课堂教学也是师生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互动的结果,是一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谨而周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课的决定条件,更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教师预设过程中不能充分想象课堂当中所发生的一切,必须随时的发现,甚至是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内因动态的生成,并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
[关键词] 预设 生成 课堂教学
预设和生成是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全新的概念。要明确它们,首先要引入生成性学习这个概念。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例如,可以成功地教会学生对所学材料提问题、作总结和类比,等等。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在生成性教学模式下,我们必须要注意教学活协中的预设和生成。“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教师在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主张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