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消费信贷推广过程中有哪些风险点值得注意?目前数字金融的发展对风险防控有何种影响?
答:风险点:(1)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2)信贷机构经营管理的缺陷(3)相关法律的不建全(4)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5)传统消费观念
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快速上升和数字金融情绪指数大幅起伏,表明虽然数字金融拥有巨大的普惠价值,同时也存在实实在在的风险,比如大量个体网络借贷平台出问题。而金融风险恰恰是当今中国经济与金融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17年初的“两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直是决策层关心的话题。
为什么现在提出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一个直观的观察是,最近三年来金融风险不停地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之间游走,从股票市场到债券市场,从房地产市场到外汇市场,从影子银行到数字金融行业。当前金融风险如此突出,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过去金融风险没有全面爆发,主要是受到两个因素的支持,一是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二是政府的全面兜底。第二,市场上的流动性十分充裕,但可投资的资产规模相对有限。
第三,在监管框架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上述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数字金融紧密相关,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可能会作用到数字金融领域。同时数字金融的一些问题,也可能加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数字金融的发展,起码在如下几方面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二,数字金融风险传导既快又广。第三,数字技术的运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并不确定。第四,当前分业监管的框架很难适应已经具有混业经营事实的数字金融行业。第五,如何监管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数字金融机构上缺乏现成的方法。
问题2、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谈谈消费信贷过程中信息不对成带来的风险。
答: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产生是由于信用缺失,而信用问题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在具体工作中,按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而事后发生的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按照西方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信贷市场模型的分析,信贷市场中的借款人有高风险和低风险之分,但这一信息只有借款人自己知道,而银行并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当利率升高时,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意借款,而高风险的借款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利息,因此仍积极借款,从而出现低风险的借款人逐渐退出市场,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充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当双方签订合同后,银行对借款人的行为无法监督,如果借款人不能严格履行合同,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
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银行和借款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一般情况下,借款人在向银行申请借款时,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偿还的能力,但必然会更多地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尽量少提或者干脆不提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或者不确定性因素。银行为防范风险只好提高利率或采取抵押担保形式,这样就增加了客户的交易费用,使许多信用良好但不能提供抵押担保的个人不能或不愿向银行借款,从而产生事前的逆向选择的现象。同时,由于银行面对着千家万户,不可能对所有借款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不遵守信用的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归还借款和利息,就会产生事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中,信用缺失现象和信息不对称是密切联系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信用缺失现象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必然导致信用缺失现象,而信用缺失的程度直接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密切相关。信用可以看做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非正式的合约安排,其重要作用在于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社会平均交易成本,使市场交易更加公平合理和有利可图,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而信用缺失则会增加交易费用,使得原本可以发生的交易不能维持下去。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缺失现象将不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