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1、我国近期通货膨胀上升的国内原因是什么?
答:重工轻农的发展理念影响。2003年以来,钢铁、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部门的投资获得了极大的增长,我国每年平均20%增速的固定投资基本上都是投入在这些行业上。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奥运会概念炒作,但大部分是因为政府GDP工程建设、银行资金的贷款偏好、私营企业资金从自己企业抽出投入到这些行业和外国资本的流入。国内二元经济结构历史悠久,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使得银行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在国有垄断部门,甚至愿意为它们承担大量的“坏账”。而增长最快的房地产业的畸形膨胀源于中国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短缺以及1994年分税制改革给地方政府造成的负面激励。官方数据认为,5年来,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2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0%。这些过热部门的投资直接推高了相关行业的价格水平,诱发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何谓输入性通货膨胀?
答:
国际市场价格传导。中国经济增长的外向依赖度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从不足30%猛升至70%以上,因此,中国经济已经离不开“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的任何波动,特别是价格波动将无所阻挡地影响国内经济。国际市场价格的传导主要是石油、粮食和原材料价格对国内的影响。食品业形成的产业链成本价格变动通常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独立变量,加上我国CPI计算中食品的权重比较大,所以食品价格上涨对分析我国通货膨胀有着特别的意义。这两年来,由于全球能源供给的有限性,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农作物中提炼能源,国际石油价格从2007年初的50美元/桶上升到现在接近150美元/桶,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可做燃料的玉米等价格的上涨,大大减少了农产品的出口,并由此引起农业行业价格的全面上涨。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可耕地的大量占用,中国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2007年已降至1.2亿公顷(18亿亩)的警戒线,农产品供给出现较大缺口。入世后,农业的开放使小农经济无法抵御来自发达国家农产品的竞争,迅速丧失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如大豆和小麦)。这些因素都引起国内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和其他相关行业成本的增加,进而推动国内的通货膨胀。
外汇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加入WTO后,我国迅速积累的外汇储备,确实为增强抵抗风险能力起到巨大作用,但其反作用力同样巨大。由于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巨大力量,美元的持续贬值已经诱使其出逃到亚洲等新兴国家中去,外资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为了保持汇率的稳定,央行必须出笼更多的基础货币来稀释美元的进入。这样基础货币变的比以前多出了许多,数据显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7年我们国家的货币供给量增长很快,到2007年底,广义货币M2的余额是40.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6.7%,狭义货币M1的余额是15.3万亿元,增长21%,流通中的货币M0的余额是3.03亿元,增长12.1%。通过这三组数字,可见M2、M1、M0的整个增长幅度比上一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同时,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各项贷款,到2007年末,比年初增加36323亿元,也就是说,2007年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比2006年多增加4482亿元。通过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们的货币投放是过多过快,也就是“流通性过剩”。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在不变的流通速度下,货币量供应的增加,直接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3、通货膨胀上升对企业还款带来哪些影响?
答: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有:对于企业来说,通货膨胀是突发的、并存在着很高的不确定性。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说,这种通货膨胀会使生产者短期内利润上升,暂时在产品市场上会有一种扩大就业、扩大总产量的效应。根据IS-LM模型可知,在产品市场中社会总产出的增加使IS曲线右移,最终会导致均衡利率的上升。
4、银行如何帮助企业渡过因通货膨胀带来的困难?
四题回答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