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1、试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应考虑哪些方面问题?
2、试述分业经营的特点,分业经营过渡到混业经营需要哪些条件?
3、如何处理好专业化分工和全能之间的关系?
1、试述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选择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应考虑哪些方面问题?
答:第一,创新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减少资本占用。目前,国内零售银行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业务的重点环节需要进一步创新增长模式,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战略的实施。一是加快业务发展的基础建设,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规划渠道分布,加快内部的信息技术建设,提高市场跟踪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二是稳步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在零售银行业务板块实行以条线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以提升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对高回报的私人银行领域的投入力度,培育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四是强化风险控制,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业务资产质量。 第二,突出重点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优化收入结构。目前,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中间业务的特征,突出四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实现业务发展提速。一是继续巩固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借助资本市场回升和直接融资扩容的契机,大力促进与金融市场相关的代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增长;三是结合市场需求,推出适应不同风险需求的理财产品,进一步拓展理财业务收入;四是提升国际结算服务质量,创新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近期抓住我国进出口总量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中长期则把握好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结算的机遇,进一步扩展国际业务收入来源。 第三,加大综合经营力度,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随着市场格局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国内商业银行应当逐步推进综合经营向纵深发展,促使以银行为主体的集团收入趋向多元化。一是推动综合经营布局的广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证券、保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二是在完成机构布局的基础上,开展以发挥协同效应为目的的各种整合与重组;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垂直、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总的目标是使商业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在成为依托“母体”,成本集约,交叉销售便利的新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成为“母体”拓宽业务领域、开展金融创新、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风险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支撑;后者即所谓集团协同效应的意义更为重大。
2、试述分业经营的特点,分业经营过渡到混业经营需要哪些条件?
答:分业经营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分业经营是指金融业与非金融业的分离,金融机构不能经营非金融业务,也不能对非金融机构持股。
第二层次的分业经营是金融业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子行业的分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只能经营各自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一个子行业中的金融机构不能经营其它两个子行业的业务。
第三个层次的分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和保险各子行业内部有关业务的进一步分离,比如在银行业内部,经营长、短期银行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分离,经营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分离;在证券业内部,经营证券承销业务、证券交易业务、证券经纪业务和证券做市商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分离;在保险业内部,经营财产保险业务、人身保险业务、再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的分离等。
通常所说的分业经营是指第二个层次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分离,有时特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分离。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被称作分离银行制度(fragmented banking)或专业银行制度(specialized banking)。
分业经营过渡到混业经营需要的条件:
1、混业经营增强了银行业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从业务开发来看,全能银行的多元化经营为银行 的金融产品创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的增强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变化的适应性。
2、混业经营通过银行内部之间的业务交叉,提高了服务效率,特别是针对中小客户时,成本降低更为明显,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3、混业经营可使商业银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社会成本,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4、从政府的角度看,混业经营精简了金融机构,便于当局进行监管。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加强,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3、如何处理好专业化分工和全能之间的关系?
答:从专业化水平和程度入手,导出需求和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分析不但包括资源分配问题,也包括经济组织问题。这里的经济组织形式不但与个人专业化方向和程度有关,而且与社会分工模式、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企业制度的设计、市场发育程度、市场容量的大小、宏观经济周期均有关系。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分工的演进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一条主线,并可以用来解释贸易、企业、城市化与工业化、产权理论和一系列的宏观经济问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认为,分工的发展创造和增进了内生比较利益,人们在此基础上从事专业化生产并交换产品分享分工经济。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劳动分工也不断演进,而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现象都是这个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伴随着分工的演进,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生产率、贸易依存度、贸易品种类及相关市场个数都会随之增加。新兴古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只是组织分工的一种形式,当劳动的交易效率高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效率时,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企业来组织,从而产生企业。分工带来效率。专业化分工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使每个企业只专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可将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到最大。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在众多方面超越了其它的分工理论,在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经济学新体系。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分工如同自然界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自动演化的过程。而分工演进始终是经济增长的一条主线,生产率的提升使人们可以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反过来加速了经验积累和技能的改进,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分工演进加速进行,出现了良性循环。杨小凯等学者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对经济聚集现象的论述,是从马歇尔以来把区位因素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一次伟大尝试。他们将分工、交易费用和一般均衡的分析工具纳入产业集群的研究之中,不仅分工的演进被内生了,而且使得经济增长及增长过程中的各个侧面的解释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为从分工和专业化角度研究产业集群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的好处在于能够获得分工经济与专业化经济,从而得到生产效率的提高。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在带来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的同时,也会由于分工层次的增加带来交易费用的增加。分工与专业化的好处和交易费用增加的两难构成了分工演进的基本约束。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作用下,当交易费用和生产函数参数到达一定的临界值时,一般均衡会发生非连续性的跃变。当实际交易效率逐步提高并超过临界交易效率时,就会出现分工,市场也会从无到有。经济组织结构由于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出现非连续性的跃变。对企业组织演进的理解一结合新兴古典企业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间接定价理论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种用劳动市场代替产品市场的分工协调组织,当劳动的交易效率足够高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时,分工会通过劳动市场和企业进行组织(杨小凯,1998)。企业的作对称剩余控制权和收益权,可用来将最低交易效率的活动卷入分工,同时又避免对这类活动的产出和投入直接定价,而剩余收益就是这类活动的间接价格。这一理论对于研究企业组织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为了获得分工产生的专业化经济,其内部往往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分工,这些分工是由企业来组织的。具体表现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单元,每个生产单元负责特定的生产。生产单元由企业统~治理,其前提是劳动的交易效率高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但是,当企业分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开始不足以弥补内部组织成本的增加,企业的分工层次就此固定下来,企业无法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而当科学技术发生进步时,比如信息技术的应用,某些交易的交易效率可能提高,企业发现假如将这些交易用市场方式来组织可能效率更高,那么企业可能将这些交易外部化。这种行为增加了市场的分工层次,减少了企业内部的分工层次,使得企业可以对依然保留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实行进一步的分工,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这种必须保留在企业内部,无法外部化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生产过程。能力理论认为,一种能力要具有战略意义,必须符合使用者的需要、比较独特并且难以模拟,那些可以以设定价格,在市场上购买或出售的资产、实物都不具有战略意义,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组织、获得那些不能通过市场得到的资源的能力(Teece,1997)。也就是说,一种能力的交易效率与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呈反比,具备较低的交易效率是一种能力具有战略意义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企业核心能力作为~种对于企业有用的、独特的、难以模拟的中间产品,由于其市场交易效率极低,很难通过市场对其生产进行组织,而必须通过企业来组织其生产。企业内部真正的核心在于创造核心能力的那一部分,而那些不体现核心能力的部分可以放到企业的边缘,其生产活动可以部分或全部交由市场进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