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协调支农与盈利性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
答: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是目的,安全性是根本,而流动性是前提条件。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农村商业银行支农工作中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三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加深;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应:支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改变,通过1、确定支农信贷投放重点2、支持区域内主导产业 3、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4、开展农村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 5、开展业务创新,完善金融品种 6、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授信业务程序7、严格贷款担保手续,清收不良贷款 8、积极转变员工观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不断优化资产质量。9、增资扩股,增强实力。10、加快精细化管理进程等手段,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只有自身实力增强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好“三农”,只有服务好“三农”牢固占领农村这片阵地,才能促进农村商业所有银行不断的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协调好支农与盈利性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
问题2.如何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
答: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央对农村的各项倾斜政策逐步落实,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将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农村金融市场将呈现组织多样化、竞争交错化的格局,竞争主体之间的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社要想在农村站稳脚跟,牢牢掌握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动权,必须讲究竞争策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一)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人熟,地熟,业务熟”的先天优势,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创新、开设特色业务,不断提高网点资源的配置效益。
(二)充分发挥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纽带作用。不断改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环境,落实深入“三农”的“主人翁”意识,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权力体制,建立稳固的客户群体网络,畅通联系合作渠道,把目光瞄准“三农”、涉农小(中)企业,守住属于自己的这片阵地。 (三)创新务实,扩大业务发展面。农村商业银行要经常剖析市场、分析客户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手续合法的基础上,大胆更新金融发展理念,大力开展金融业务创新。一是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出以贴近农户与农业经济实体需求的金融产品,二是要加快服务方式和业务工具的创新,不断简化业务程序和手续,力争通过便、利、亲服务吸引客户。三是加强市场分析和研究,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细分服务。四是要紧贴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巨大需求,围绕“农民想什么,信用社提供什么”,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功能,让农民享受到各类金融服务,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四)加大科技装备投入力度。一是抓好网点建设,增强外部形象。二是加快业务网络建设和信用卡业务开发以及异地结算、银行汇票等结算功能的增强。三是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加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以此拉长业务短腿,更加全面地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
(五)强管理防风险,完善运行机制。一是要确立“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把业务重心对准三农,坚决摒弃“去农化”倾向。二是进一步明确以支农服务为己任和生存之本,建立劳资改革等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全员参与存、贷“两个市场”开拓的积极性,确保存贷业务份额同步增长。三是在“增收”的同时注重“节支”,通过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和非盈利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产盈利能力。四是建立健全主要管理制度,落实检查监督、监察审计、按章处置等约束措施,切实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 (六)培育人才,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要搞好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培养一批热爱信合事业、专业知识全面、会经营、懂管理的各层次专业人才,让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尽快充实到管理人员队伍中。制定灵活性、流动性用人新机制,努力营造管好人才、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局面,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对新业务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要保证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给予充足的发展空间,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问题3.阐述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
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信贷市场一般表现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分层市场"结构特征。正规金融可以通过吸收储蓄和从中央银行再贷款获得大量资金,具有资金规模优势;非正规金融基于血缘、地缘、人缘关系,具有信息优势。由于各自的特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着"替代"与"互补"的关系。有效地发挥两部门之间的"互补"关系所产生的"垂直效应"可以扩大农村信贷供给。在Jain模型的基础之上对"互补"关系进行细分,认为互补关系分为具备"垂直效应"的互补和不具备"垂直效应"的互补。通过分析得出:降低正规金融的利率以此缩小两部门之间的利率差距是有效实现向具备"垂直效应"转变的途径。这对于有效地实施现阶段及今后我国各种农村信贷补贴政策,缓解农村资金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由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二者的效用不同,因此,通过外延增长方式来扩大正规金融的数量与规模,并不能将非正规金融全面排挤出农村金融市场。由此得出的推论是,尽管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金融改革过程中,应当不遗余力地增加正规金融的供给,特别是政策性金融的供给,但是不应当以“铲除”非正规金融为己任,那样不仅会耗费巨大的成本,而且未必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因为非正规金融规模的大小及其活动范围,并不能直接证实与证伪正规金融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由此可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是一种非简单的"替代"与"互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