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状如何?
现行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它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工作。全系统高度集中的全面预算管理是其他企业财务管理无法比拟的。在费用管理方面基本上是采用以年度为计划期,在制定费用预算和进行预算控制中,虽然大多数银行都将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两部分,而且对变动费用实行按费率进行控制,对固定费用采取总额控制,下达各下属行的年度费用计划,缺乏对同行业特别是竞争对手状况的了解。我国商业银行对费用核算大都采用非集中式,缺少及时监控和分析。高度集中的全行的全面预算管理和财会数据处理高度电算化与多层次、分散型的财务管理体制形成巨大反差,商业银行急需进行财务管理改革。
纵观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存在一些误区,影响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些误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内部资源紧缺和浪费现象并存,资源配置不合理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基层机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2、管理基础的薄弱。近年来,商业银行强化管理,有效遏制了粗放经营行为,树立了良好的集约经营、规范经营形象。但在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管理、经营决策和内控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粗放经营的痕迹,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其自身财务状况。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使商业银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银行竞争力。
2、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有何影响?
答:目前,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在资产和负债的分类方式、衍生金融工具核算、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保值的确认和计量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对目前银行实务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资产负债分类方式、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改变资产负债分类方式
新准则取消了对资产负债按流动性分类的做法,改为按管理目的和意图对金融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分类方法的改变预示着管理思路的变化,即银行管理层在作出经济决策形成资产、负债前就要对即将形成的资产负债确定管理意图,确定承受风险的方式和后续管理的方法。 2、引入了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核心,公允价值的应用使资产和交易得到了公允的反映。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将使原来不确认为资产负债的契约合同给银行带来越来越多的风险。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受益与风险成为会计中的难题。在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将待履约合同的公允价值变化及时计入损益,并以公允价值列示为资产和负债,有效地揭示了银行承受的市场风险。
3、更精确地计量金融资产减值
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应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通常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银行目前采用的计提贷款减值准则“五级分类”比例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从而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4、强化会计信息的披露
与传统的信息披露相比,新准则在披露内容的“质”、“量”和频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财务报告报表种类,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求根据业务性质分部报告,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分部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等信息。各分部间的转移交易应当以实际价格为基础计量,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及其变更情况,应当予以披露。是披露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信息,同时披露对金融工具采用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要求披露与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
3、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答:我国商业银行要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切实制订有效的 应对策略,努力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缺陷和不足,尽快地适应新的制度要求,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自身经营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其自身财务状况。发达国家银行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使商业银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银行竞争力。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许多财务管理上的变化要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健全内部治理机制,防范道德风险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现状,公允价值很难直接获取,短期内仍然需要依赖银行内部的模型使用估值技术来确定。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研发能正确测算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 工具和科学的内部评估模型,客观地反映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有效的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建全权限控制与转授权制度,重点抓好业务控制制度建设,对信贷、票据贴现、信用证、保证等表内表外业务,建立完善的内部制约监督与风险防范制度。建立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机制,特别加强对财务风险、利率风险、信贷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对银行经营的总体风险和单项风险进行及时评估,增强对 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相互协调, 有效地制约不正当操纵行为和投机行为。新企业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强化风险管理的导向性,如将金融资产负债改按持有意图和目的进行分类,预示着管理思路的变化;而公允价值的取得、确认过程,是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是对预期信用风险的识别、判断、预计和确认的管理,也属于风险管理范畴。
3、加强财会部门的沟通
确定公允价值的前提是有充分发达的金融市场,对于股票、债券等交易活跃的金融工具,市场能够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对于其他金融工具,则需借助于各种计量模型和工具得到公允价值。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会存在不同的计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为操纵计量结果提供了空间。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强与商业银行会计主管部门的沟通,对其公允价值确定方法、计量模型进行全面了解,全面评估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弄清不同银行之间资产计量基础的差异,为商业银行财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评估、银行业经营状况的横向比较提供保证。当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主要是依照贷款余额和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果按一定比例分别计提一般准备金和专项准备金,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主要根据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分为单项金额重大和非重大的贷款分别进行测试,银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计量模型,确定准备金计提数量。当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些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采用按现金流折现法计算贷款损失准备金,并开发了相关的应用系统。相对于按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计提准备金,其科学性将大大提高,将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准确把握金融资产减值可能造成的损失。
4、加强员工培训、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新会计准则的不再单纯依靠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计量模型,这给商业银行人员素质带来了重大挑战。不仅需要会计人员适度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而且涉及到信贷、资金、财务、国际业务、个人金融等多个部门。这些变化对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加强商业银行全行员工对会计准则和风险管理的专业培训,而不能仅局限于会计人员。银行的所有员工需要转变观念,充分理解新准则体系的背景、理念,掌握和使用公允价值模型,正确获取市场数据,有效解决新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落实好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提高商业银行相关人员的素质是关键。商业银行应当加大熟悉资本市场、高级计量技术的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力度,适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需要。同时,商业银行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加强相关历史数据的积累,为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