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所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三、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后农村信用社的应对策略和途径
四、对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两点政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已成为必然。作为农村金融主体的农村信用社不可避免遇到影响,面临挑战。就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后,应从加快改革进程,转变思想观念、实施文化、科技战略,构建新型机制,搭建创新平台,突出市场研究,抢占优势先机,强化贷款营销,开发信贷产品,构建农村信用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使农村信用社在新的市场中发挥更好的支农作用。
浅议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后农村信用社的应对策略
2007年3月1日,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挂牌开业;3月9日,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吉林梨树县正式挂牌营业。另外根据银监部门透露,自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批准在全国六省(市)开展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试点开始,截止3月12日,中国银监会已经核准3家村镇银行、2家贷款公司、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开业,已经批准4家村镇银行、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筹建。由此可以预料,随着农村金融市场门槛的降低和向社会组织、公司法人、自然人的全面开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村金融市场。这必将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值得农村信用社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应对。
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直接影响:原有农村存、贷款市场份额下降,市场竞争加剧,农村信用社处于劣势。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改革过程的初、中期,虽然在中国人民银行专项贷款或票据的支持推动下,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沉重的历史沉淀贷款和经营亏损包袱、狭窄的支付结算渠道、体制与机制建设相对落后、金融人才匮乏和员工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等现状,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随着农村金融市场门槛的降低和向社会组织、公司法人、自然人的全面开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轻装上阵、机动灵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农村信用社必然处于劣势,其农村存、贷款的存量市场份额将会下降,尤其是部分优质贷款客户的流失将难以避免。
间接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可能转嫁,市场风险程度提高,农村信用社处于被动。一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可能转嫁给农村信用社。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利率较高,当借贷双方发生借贷关系时,贷款利率多数由放款人确定,当借款到期时,少数借款人往往因利息过高,无力支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借款人会想方设法到信用社贷款,这就成了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另一方面,在收贷过程中,一些借款人因考虑利率因素,一般归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优先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存在潜在的社会风险。因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因经营、道德或市场风险遭遇突发性打击,势必引起连锁反应,进而殃及到当地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和稳定发展。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所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机遇:一是改革成效逐步显现,经营环境和状况不断改善。农村信用社通过近年来的实质性改革,增资扩股壮大了资本实力,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促进了信用关系改善,社会多方支持加大了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使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有了显著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逐步达到了基本要求,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在改革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初步形成了在地方政府领导下的比较完善的法人体制,引入了较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规范了“三会一层”管理规程,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得到优化;随着市场经济在农村不断深入发展,农村信用社正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方式的转变,经营品种不断多样化,业务营销引入竞争机制并逐步实现市场化。形成了以支持服务“三农”为主体,延伸工、商业及消费领域业务市场,投资结构多元化的灵活经营方式。同时通过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电子化业务系统逐步建立,改善了经营条件。所有这些改革成效在各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情况报告”中已经得到广泛反映。
二是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对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和发展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外在推动力。加之长期深耕农村,有着广泛、传统的客户群体基础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广泛的政策支持。因此,面对已经和即将到来的市场竞争,农村信用社有着独到的优势。
挑战:一是农村信用社自身改革任重道远。如历史包袱的消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科学体制和高效机制的全面建立等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同时持续改善金融服务软硬件条件、环境和支付结算手段也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是县域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农业银行除外)已经告一段落,其农村市场扩张力度将逐步加大;农业银行改革市场定位为“服务于县域、农村经济”,随着改革的推进,农村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银行将走向市场化运作,涉农存款和贷款的面和量均会不同程度增加;农村金融市场门槛的降低和向社会组织、公司法人、自然人的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格局已经或即将全面形成,农村信用社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三、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后农村信用社的应对策略和途径
第一、加快改革进程,强化观念转变,未雨绸缪明确发展战略。自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专项贷款或票据支持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5年扩大试点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少地方农村信用社已由两级法人体制过渡到了一级法人,有的组建成了农村合作银行。然而,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处在改革过程的初期或中期,远未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制度和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面对已经或即将到来的激烈的竞争格局,农村信用社别无选择。一方面,必须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自身、着眼长远,充分利用当前国家、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有利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进程,围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狠下功夫。另一方面,通过改革促进和强化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的全面转变,同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未雨绸缪,制定出科学明确的农村信用社近、远期发展目标规划和落实措施,引导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同德,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
第二、构建新型机制,搭建创新平台,背水迎战寻求新的突破。为实现业已确定的近、远期发展目标和战略,农村信用社在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进程的过程中,重点应在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合理公平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上寻求突破。目标是在内部风险可控、外部风险有效预防的基础上,通过“末位淘汰”机制,裁减冗员,尽快补充和培养一批具备全日制本科、大专文档文化层次的专业人员,大力引进部分中高级管理、营销人才,依靠绩效考核与激励竞争机制,引导企业走上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此,可分别成立若干个《方案》研究制定小组,限期拿出草案,发动全体干部员工广泛、充分参与讨论,最终产生出让绝大多数干部员工满意的方案,经懂事、监事会议研究后颁布实施。在此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创新认定和评估机制,搭建体制、机制、产品、业务等创新工作平台,根据创新成效给予不同档次的重奖,大力引导和鼓励各类创新。以此营造出和谐、高效、创新的新型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已经和即将到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突出市场研究,抢占优势先机,科学布局迎接复杂挑战。成立农村信用社“市场信息研究部”。抽调骨干力量专门从事信用社各项制度制定、执行和完善,存、贷款市场开发和营销,金融产品开发和创新等调查研究,并负责方案草案的拟定。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长期深耕基层的传统优势,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研究先行一步,适时调整营销策略,始终占领农村金融市场优势先机制高点,从容应对各种竞争挑战。面对农村金融市场已经或即将开放的局面,农村信用社可事先开展作为“村镇银行”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并与当地农村信用社机构形成竞争格局的可行性和适配性调研,制定《村镇银行章程》和《实施方案》并与当地银监部门协调,有选择性地进行试点运作,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扩大覆盖面。
参 考 文 献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