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现行人民币利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人民币利率改革的具体内容
三、人民币利率改革的进程
四、人民币利率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内 容 摘 要
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己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前,己有95%以上的商品价格实现了市场化,但市场经济体系中很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也仍在较严格的管制之下。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某种程度上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瓶颈”。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文章首先分析现行利率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率改革的意义,最后分析了利率改革的具体内容。
我国利率改革的设想
我国经过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己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前,己有95%以上的商品价格实现了市场化,但市场经济体系中很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也仍在较严格的管制之下。人民币利率改革的滞后,某种程度上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瓶颈”。人民币利率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
一、我国现行人民币利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利率体制,这一体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虽然近几年我国利率政策一直朝着市场化方向努力,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利率还远未市场化,利率管理和改革中还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利率管理体制仍然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央银行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还受到限制。
中国实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改革已有20多个年头,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中国在工业、农业、贸易等行业和商品价格、劳动力工资、房地产等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己大大提高,但对利率的计划管理体制始终没有大的松动。在中国目前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水平的决定、差别利率政策的制定等都由政府严格控制,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从表面上看,利率水平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我国在调控利率方面似乎比西方发达国家更方便,用不着通过其他货币政策手段的操作,只要中央银行和国务院同意调整利率,就能实现利率目标,并导致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变化产生反应,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是由货币政策委员会做出的。但中国利率政策的决定并非由中央银行自主做出,一般是由企业主管部门、商业银行、财政部门和中央银行等各个利益集团经过多方谈判达到利益均衡的结果,而最终决定权在国务院。所以,我国真正的利率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中央银行只有执行权和20%的贷款利率浮动权,缺乏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
(二)利率水平的确立带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缺乏前瞻性
目前我国调整利率的方法是“试错法”,即根据社会资金总供求状况、企业成本水平、银行利益和市场价格等经济变量先斟酌调整利率来试探政策效果,随后进行相应的微调。这一利率决策机制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信息滞后。中央银行在计算确定利率调整幅度时需要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一般来说,银行的存贷款余额等数据是比较容易及时得到的,但诸如企业成本之类的数据却是不可能及时计算出来的,况且上述指标有的还难以精确测定,因此很容易产生信息失真的情况,这些因素使得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水平难以真正反映市场资金供求。二是决策滞后。由于利率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每一次利率调整都是各方利益主体利益均衡的结果,如果意见不一致,最后还得由国务院决定。所以,这一决策程序过于复杂,且时间长,信息泄露程度不均,制定出来的利率水平往往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很难准确估计到每次利率调整所产生的效果,不能做到前瞻性的政策调整。
(三)利率政策效应不理想
为了拉动消费、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己经连续多次降息,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固然有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改革滞后以及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等因素,但利率管制得太死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一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在现行管制状态下,利率确实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实现其内在的平衡。另外,利率管制还使投资风险大小与收益的高低不对称,影响了商业银行对高风险投资项目贷款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利率的政策效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二、人民币利率改革的具体内容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指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受管制的利率变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置的基本指标。即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投资状况、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利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等具体条款进行商洽,商洽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服务商之间反复权衡或选择。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金融交易双方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所达成的协议,可以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这个由市场选择的利率结构比起利率管理当局测算并制定的利率结构要合理得多。
3、同业拆借利率和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一般来说,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水平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最有代表性的利率,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三、人民币利率改革的进程
第一,外币存贷款利率。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这主要发生在2004年之前。
第二,扩大银行的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第三,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特别是OTC市场和二级市场交易不断扩大使价格更为市场化,很多企业,特别是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了。
第四,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四、人民币利率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人民币利率改革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善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促使资金按收益的高低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进行分配,通过有效组织资金来源、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提高投资效率,达到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可以协调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充分发挥我国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二)有利于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引入,居民储蓄迅猛增加,单一的银行体制被多种金融机构所替代,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越来越高,外汇资产的变动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也愈来愈大,仅仅控制信贷规模己经不能够控制货币供应量。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被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再贷款等市场化手段所取代,然而由于金融市场分割,发展滞后以及利率行政管制,不能反映资金真实供求关系,加上商业银行改革困难重重等原因,使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意图缺乏有效的传导途径,降低了货币政策的作用。利率实现市场化,可以真实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由于利率具有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相关性的特点,市场化利率可以成为很好的中介目标,对于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能够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我国金融还处在发育的初级阶段,监管法律滞后、市场主体单一、创新动能不足严重制约了市场作用的发挥。利率市场化会迫使市场主体寻求通过市场规避其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资产证券化、利率期货等金融创新工具会应运而生,推进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胡海映等:《当代货币金融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王晤光:《金触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武剑:《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施兵超等:《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