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启示
三、对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外经验看,值得我国借鉴的主要有:1、必须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2、必须正确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3、必须选择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和步骤;4、必须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监管。应采取下列措施予以配合:1、加快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与制度创新,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2、推进商业银行制度建设;3、大力发展金融市场;4、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5、尽快建立统一、权威的资信评估制度;6、把握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开放的关系。
借鉴国外经验 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重视利率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利用对利率水平的调整来间接地干预经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了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尤其是2004年,利率市场迈出了重要步伐;1月1日两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设逐步深化。一方面改革了再贴现利率的形成机制,建立了再贷款浮息制度,优化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宏观调控需要,灵活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努力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不断完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二、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启示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由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有体制制约了经济发展,汹涌的金融创新浪潮在规避传统利率管制的同时,也否定了旧的利率管制方式。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往往实行低利率政策,为工业化集中资金。这样,既降低了储蓄积极性,又刺激了投资需求,出现了资金紧缺与低效使用并存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金融效率的提高。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纷纷放弃利率管制,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中比较成功的主要有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失败的典型案例有阿根廷和智利。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高利率背景下,以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突破口的,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逼宫”的案例。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恶化,银行资金供不应求,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形成的Q项条例及其他管制措施严重妨碍了银行业吸引资金,美元大量外流,美联储不得不连续提高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其后,利率管制逐步放松。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并设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在该委员会不断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美联储也逐步废除有关利率管制规章制度,到1986年完全废除了Q项条例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阿根廷早在1971年初就开始了部分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但不到一年便中途夭折,主要原因是资金大量从商业银行流向率先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1975年,在恶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阿根廷再度推行利率市场化。政府实行了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实行私有化,鼓励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外资银行提供便利条件等改革,同时允许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情况自行决定利率。到1977年6月就全部放弃了利率管制。但由于当时阿根廷的宏观经济形势不稳定,通货膨胀率较高,放开利率后,实际贷款利率水平上升到难以想像的高度,大批企业因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而倒闭;国内资金供不应求,本国商行和企业被迫向利率相对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的过度膨胀;企业的倒闭又反过来冲击了银行,使得大批银行相继破产。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只好放弃了利率的市场化。
从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特点和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下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制定者可以主动地改变政府管制体制中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地方,利率改革容易取得成功。相反,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时推进利率改革,由于新的监管手段尚未形成,利率流动会引发一系列超出管理者有效调控范围的问题,从而导致改革夭折或失败。
二是必须正确选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式。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式有激进和渐进两种。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可在短期内迅速解除一切由管制带来的扭曲,但极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造成的损害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复。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避免经济大幅度波动,避免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逆向的激励效应,但往往会造成福利的损失。因此,利率市场化的方式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一国选择何种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教训看,选择渐进式方式改革的成功机率较大。美国和日本的利率自由化也不是一步到位的,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
三是必须选择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和步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寻找合适的突破口非常关键。一般来说,这种突破口应具有连结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美国找到的突破口是CD的发行与交易,而日本是以国债的发行利率和交易利率市场化为突破口的。突破口找到之后,合理的步骤安排也至关重要。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应当是由各种利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身成熟程度决定的。从发达国家看,成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在步骤安排上的共同点是,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前提下,对各种金融工具采取不同的利率放开步骤,比如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然后过渡到贷款利率,最后才放开存款利率。而且往往是从长期利率、大额交易开始放开,逐步过渡到短期利率、小额交易,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必须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金融监管。只有金融市场的发育和完善,才能为人们选择多种金融工具提供可能和机会。这一方面可以分流中介机构的资金资源,对其形成压力迫使其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银行提高效率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为利率市场化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为中介机构开辟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促使银行经营素质的提高,使利率的放开对银行的冲击不大。健全的金融监管是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从国际上看,利率完全放开后,引起社会震动小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起了一套有效运作的监管体系,从而弥补了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了短期内的冲击,保证改革的正常进行。
三、对策建议
尽管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存在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思路和方案已经基本明晰,当务之急是积极创造条件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蕴藏的各种风险。从目前看,推进利率市场化应当有以下措施加以配合:
1、加快进行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与制度创新,硬化有国企业的预算约束。特别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投资效益、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的出资人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借贷行为的合理化。
2、推进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确保银行体系内的有序竞争。
3、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放宽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限制,以便发现资金市场价格,并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利率政策操作的参照指标,依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灵活进行调整。
4、加大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5、尽快建立统一、权威的资信评估制度。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资信评估机构的散乱局面,必须通过资信评估立法和司法,使评估机构真正对评估结果的真实性负无限连带责任,以从根本上建立资信评估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在此基础上培育全国性的资信评估机构,促进资信评估的统一。
6、把握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开放的关系。吸取东亚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时,一定要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
参 考 文 献
1、袁 君:《中国金融创新》、《金融时报》 2006年4月5日
2、巴曙松:《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4月3日
3、梁亮、史文密:《对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研究》、《四川农村金融》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