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资金需求的新特点及供给现状
二、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三、政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在当前农村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日趋多样化。呈现的形式多样、总量增大、周期延长的特点,面对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未能满足农村资金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农业贷款风险高、改革性金融服务主体缺位及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渠道不畅。导致经营状况不理想,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从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一、农村资金需求的新特点及供给现状
(一)农村资金需求的新特点
1、资金需求日趋多样化。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已由满足农户生活需要向满足经营性资金需要转变;其次,目前农村经济正实现战略型结构调整,农村资金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农户,农村的种养大户、各种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等各行各业也都十分需要资金的支持;再次,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住房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智力教育和培训、医疗保健等事业项目,也都需要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支持。
2、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大。随着农村经济产业不断升级,结构不断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目前农业生产正从原有的简单再生产转向扩大再生产,并由发展劳动密集型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也由传统的粗放型逐步转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这些都对资金产生越大越大的需求。
3、资金需求周期延长。目前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种植水稻春种秋收,而是大量种植各种高效的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一般生产期较长。如砂糖桔从种苗到成树和结果,周期一般为5年,所需资金支持的周期需要与其生长周期相配。而且,除了农产品种植的资金需求外,资金需求还延伸到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如果其中某个环节没有相关配套的资金支持,则农产品难以实现增值和正常流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二)目前农村资金供给的现状
一般来说,农村资金的供给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村居民的剩余资金积累;二是财政的转移支付投入;三是通过银行业的间接融资,将筹集的部分农村闲置资金用于支农贷款。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日常生活资金需求外,剩余资金积累越少。
因此目前农村中的各种资金需求,客观上仍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解决。但从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信贷资金营运情况看,目前凸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在农村的营业网点,支农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减弱。以农业银行为例,近年来农业银行为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型,从实行扁平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考虑,撤走了在农村基层乡镇的不少机构网点,或者上收了贷款权限。
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网点少,服务功能单一,难以有效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只部分县(市)设立机构网点,并且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范围十分窄,难以发挥政策性支农应有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农业属弱质产业,支农贷款成本高,风险较大。
一是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生产周期长,始终摆脱不了靠吃饭的局面;二是农业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农户,为数众多,生产规模小,信息不足,受市场价格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农业丰产不丰收等问题十分突出;三是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普遍低于其它产业;四是农业保险体系尚未建立,农业贷款风险得不到合理的补偿;五是农户贷款需求具有小额、分散化、季节性、及时性等特点,贷款业务量大、成本高,影响到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及贷款的效益性。
(二)农业、农户大客贷款担保难、清收难的问题突出。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大部份的农业余业、项目由于技术含量较低,未能达到金融机构贷款准入门槛,加上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透明等缺陷,使银行难以对其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监控和评估,信贷资金投入不足。而农户一般种养业的小额信贷需求农信社则基本能够满足。随着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小额农贷已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在农户超出小额农贷限额、又不能提供合法低押担保手续或抵押物不足值(农村建筑物没有房产证)的情况下,农信社发放大额支农贷款比较谨慎,农民难以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同时,贷款清收难的问题也比较严重。由于当前农村信用环境不理想,农村信用监控系统缺失,农民和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有些落后地区赌博风气盛行,贷款被挪用于地下博彩,乡镇企业借转制之机逃废债务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致使农信社的大量贷款处于无法收回的困境。
(三)政策性金融服务主体缺位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推动下,广东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市场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但是目前农业仍为弱势产业,农民仍为弱势群体,在缺乏吸纳资金的环境和能力的情况下,必须明确由政策性金融服务主体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四)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农村的手段及政策乏力
在金融资本对支农资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引导和加大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投入的力度成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一种重要资金补充手段。但因各级政府部门对提高农村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与营造有利环境方面重视程度不够,配套优惠政策措施不到位,使社会资本向农村投入渠道不顺,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缓解农村资金紧缺问题。
三、政策建议
(一)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鉴于农业风险大、成本高的特殊性,仅靠农信社已难以解决支农资金供给问题,为此中央和地方要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争以下几个方面上有所突破。
一要是明确支农的政策性银行主体,承担政策性支农任务。建议指定农发行为支农的政策性银行,扩大其目前的业务范围与职能;并建议指定农信社代理部分政策性支农任务,对农信社实践免税收政策,弥补代理政策性业务的损失。
二要出台鼓励与引导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延伸到农村乡镇并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向农业的相关政策,扭转现行金融政策安排中的“抑农”倾向。
三要建议人民银行根据农业的生产周期,相应延长对农信社的再贷款期限,使资金使用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
四要转变目前商业化的农村保险模式,通过对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给予利益补偿的方式,以实施政策性操作、以商业化管理的模式解决农业保险问题。
(二)综合运用资源,多策并举解决支农资金问题
1、成立农业发展指导协调小组。由省农办、财厅、税局、扶贫办、金融办、经贸委、发改委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研究与协调加快农业产供销各环节链发展的决策与措施。
2、运用经济杠杆与手段,鼓励与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向农业的投入。一是对广东省农信社发放的农业贷款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政策,提高农信社支农积极性。二是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建立农业发展担保基金。经济发达地区,由市、县级政府筹资,欠发达地区由省统一或部分解决筹资问题。实施区别对待政策。三是建立农业创业投资基金和农业发展风险基金,大力倡导和鼓励农业的产品创新、研发,提高农业企业的技术含量及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对非农业人员带资回乡创业实施减免税政策,引导资金与人才从城市向农村回流。五是对政府安排贴息的农业龙头产业、企业的筛选确定,应交由银行按完善的企业风险、效益评估分析体系统一进行甄别,提高财政资金效用。六是加大农业教育的投入,改变农民知识水平落后状态。
3、改善软环境,提高农村吸纳资金的能力。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及吸纳社会资金的力度,搭建信息沟通及相关服务的平台。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技术援助,派出农业技术人才,对龙头产业、企业实施技术援助,并加大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辅导,逐步提高农业经济技术含量,使农业企业达到银行融资的准入门槛。三是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围绕小额农贷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活动,打击赌风和地下钱庄,努力培养农民信用意识,使农村、农民恪守有借有还,再贷不难的公民信用道德准则,以此推动整个信用环境的改善。
参 考 文 献
1、南方金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5年第4期月刑总第344期。
2、李新耀,《对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和谐金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