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贫困农村信用社的贫困现状
二、目前贫困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三、对策和建议
内 容 摘 要
目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逐步得到落实。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和信用社把工作注意力主要放在成立机构和取得资金支持上,对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取的措施不够得力,部分信用社增资扩股和股本金管理不规范。为有效发挥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促进实现改革目标,就应进一步增强做好改革试点专项发行兑付考核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对信用社增资扩股和处置不良资产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查。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全面展开,省级联社已经成立,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到位,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已完成了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申请工作,清收不良贷款和支农工作稳步开展,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有些问题更显突出,使其步履维艰,严重影响了改革进程,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解决。
一、目前贫困农村信用社的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当前各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普遍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全,管辖的村屯广而大,业务量数多而额度小;从业人员少素质低且年龄偏大,管理水平又低;不良资产额度大,入股金额小,资本充足率低,风险防范能力小,历年亏损大,历史的不良包袱沉重;宜州管辖的21个乡镇,13万多户的农户;在职职工只有197人(其中联社管理人员36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只有87人,第一学历为大专以上的仅有15人;管理水平跟不上,不良贷款余额达6000多万,(不含央行将置换的2183万元),股金余额为2100多万元,入股起点仅为100,股权人没意识关心信用社的业务经营情况;历年亏损达1800多万,这两年每年盈余150万元左右,历史包袱沉重,“三会”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改革的难度相当大。
二、贫困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清收不良贷款的难度大。新一轮改革虽然通过专项票据转移了一部分不良贷款,加上通过注入增量,扩大规模稀释,一些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也有大幅度下降,但不良贷款余额没有多大实质性下降,如果继续采取增量稀释来降比,既不现实,也不符合要求,农村信用社也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支持了,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尤其是涉及党政机关干部有关单位借款、党政机关干部“私借公用”贷款和干部个人借款等形成的不良贷款,虽然各地政府都相应出台了一些办法,重申了“三停五不”,但大多是停留在领导的讲话精神上,没有形成文件,地方政府想执行也没有依据,地方政府处于执行也难不执行也难的“两难”境地,收效不大,有时令行而难禁止,反而给人感觉那只是走形式的反作用不良影响。同时,由于有些贷款金额不大,依法收贷成本过高,或者是执行难度大,信用社依法收贷效果很不理想,往往是打赢了官司,输了钱。另外,通过专项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大多绝大部分是一些沉淀资金,清收难度很大,按要求保持两年按3%比例收回难度不小。如宜州市信用联社,截止2006年7月,经过7个月的努力,全辖已置换了的不良贷款只收回7.7万元。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困难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是很难达到专项票据兑付时不良贷款的下降要求。
(二)股权设置及股金结构很难达到标准。根据新标准,要实行县级统一法人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入股起点自然人资格要达到1000股,法人资格股不少于10000股,内部职工股不能超过25%,而要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现在更是要求扩大法人股比例,投资股比例要达到60%以上。按照这些标准,拟组建县级统一法人或者农村合作银行的联社,又要重新募集股金,按五级分类进行清产核资等工作,这在贫困地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在短期内也难以达到新的标准,从而影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进程。在原来的增资扩股中,在地方党政部门的支持下,已基本上完成了任务,但在里面也或多或少包含有隐性行政行为,而到三年后可以自由退股,会是什么局面这还难以预测,如要在短期内按要求又进行新一轮的增资扩股,在强大的压力之下,难免会出现一些隐性的行政行为股和变相的内部职工股。而且,在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差,工业基础薄弱,有的贫困地区几乎没有象样的工业企业,而要扩大法人股,这又是从何谈起。如截止2006年6月30日,宜州市农村信用社,股金总笔数为29578笔,金额2346万元,其中1000元以上只有3970笔,金额1781万元;投资股为392.7万元(含内部职工投资股321.6万元),投资占比为16.7%,法人资格股和投资股分别也只有41万和4.5万元。这就说明,该联社有86.6%的股金笔数达不到入股起点,而82%投资股是内部职工股,法人股更是少之又少。而在广西县(市)一级来说,宜州市经济条件算得上中上水平,可见在贫困地区要达到农村合作银行或者甚至县一级统一法人的股权设置和股金结构标准,困难不言而喻。
(三)集约化经营与支农服务的矛盾解决难。随着农村信用社经营目标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而且改革之后的农村信用社效益能否从根本上好转是花钱能否买到机制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网点多、费用高、质效低的局面,建立精干、安全、高效、优质网点,一些因业务少,经营连年亏损的信用社网点势必被撤并,减少费用支出。这将导致该地方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出现空白点。但如果为支农不撤销这些亏损网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又会上不去,这就出现了集约化经营与支农服务功效的矛盾。而在贫困地区,有相当一部分网点是处于亏损状况的,正是这些亏损的网点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村信用社的盈利。由于当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经济状况环境制约,即使经过改革注资,化解成本过高而难以盈利,风险还会逐年积累。如果撤销了这些网点,谁为当地“三农”服务呢?同时也剥夺了当地农村入股农民就近接受金融服务的权利,这也与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有些矛盾。
(四)人才队伍难以胜任更高产权模式要求。从整体农村信用社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看,无论监管人才、管理人才还是自身经营人才,与农村信用社工作要求和承担的任务相比,人员的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在贫困地区,由于环境比较艰苦,原来一些员工是就地录用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素质不高,工作仅凭经验办事,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权模式和经营机制的转变,有相当地部分员工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员工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解决员工素质不高问题是势在必行的。
三、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力量,努力降低和盘活不良贷款。在下一阶段改革中,党政部门和农信社要互相配合,相互协作,采取行政的、法律、经济手段,多策并举,打好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攻坚战。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出台对由于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贷款,党政机关干部职工借款和“私借公用”形成的不良贷款作出明文规定和处理办法,使当地党政部门“三停五不”有据可依,农信社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部门之间的通力协作,针对党政国家机关、单位欠款和干部职工欠款,区别不同情况,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予以清收;同时,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贷款发放和责任贷款清收责任制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包放、包收、包效益”,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要加大依法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力度,特别是通过对一些赖债户、钉子户的贷款,要加大依法清收,以对欠款户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各金融机构要互相配合,通过信贷、结算、开户、现金等,采取联合制裁措施,坚决打出各种逃废债务行为。
(二)结合实际,区别对待,实事求是确定股权设置及股金结构。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适当调低入股点和投资股比例,以及要求扩大法人股比例标准,偏重考虑股金总额,只要股金总额达到增资扩股标准就视同达到股权设置及股金结构标准要求。
(三)整合网点要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对于亏损网点的撤并,要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要在确保支农服务的基础上合理撤并网点,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大面积撤并,不能留有支农服务盲区。对网点撤并的地方,农村信用社也要保持加强对该地区的信贷服务,做到网点撤而服务不撤,确保支农成效。对因服务“三农”不能保本经营的农村信用社网点的政策性亏损,中央及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补贴。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整体素质。首先是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以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其次是通过考试、考评、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优胜劣汰的办法措施进行换血,精简素质低的员工,该内退的内退,该买断工龄的买断工龄,面向社会和相关高等院校公开招聘、引进专业人才,改善队伍结构;再是强化内部激励机制,推行岗位效益差别工资制度,明确权利和义务,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鼓励一些专业人才到边远、条件艰苦的基层网点工作,对在边远、条件艰苦网点工作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韦汝霄
2006年08月10日0
参 考 文 献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曾志耕:融监督管理学》
黄达:《中国的金融改革及其前景》
箫灼基:《农信社改革的八个问题》,《中国信合》2006年2月号 总第2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