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摘要 〗 中国加入WTO,金融竞争更加激烈,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着许多不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必须在观念、体制、经营机制、处置不良资产、金融工具和产品、信息科技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
〖关键词〗 金融创新 商业银行 必然选择
一、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足
和国际大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不足: 1、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资本充足率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大量的不良资产,虽然我国于1999年先后建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华融四家金融资产公司,共接收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使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平均下降超过9个百分点。但既是这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仍然很高。资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01年底的不良资产率平均为25.37%,而国际大银行一般平均不良资产率仅为3.27%;从资本充足率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8%,而2000年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超过了11%。 2、经营效益较差,盈利能力不足。由于资产质量不高,收入来源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普遍较低,盈利能力不足。就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经营效益最好的中国银行来说,2000年该行实现帐面利润为68.4亿元,股本回报率为4.73%,而同期国际大银行股本回报率为15%左右。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2000年税前利润分别为135亿美元和103亿美元。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实行分业经营,业务范围狭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9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存贷款利差,而花旗银行只有20%的收入来自于存贷款利差。 3、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不完善。一些国际大银行早就建立起了以市场化、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的经营机制,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治理机制,更多地采用扁平式的业务管理模式,从而强化了其法人的整体力量和经营的专业性。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沿用阶梯式管理和行政式管理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实行企业化经营,内控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整体竞争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 4、信息科技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国际大银行在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形成了金融电子化,信息化优势十分明显。而我们的数据处理中心长期以来是分散的,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能为银行新业务的开发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科技平台。 5、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手段落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长期处于寡头垄断地位,官僚主义、衙门作风在一些机构和一部分员工当中仍然严重地存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观念淡薄,服务手段落后,不能为广大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做出的承诺,入世二年后,外资银行可以为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入世5年后,将全面开放,即到2006年12月,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将和中资银行一样实行国民待遇,届时,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1、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除关键的业务管理外,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拓展主要还是依靠本地雇员,所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由于中资银行经济效益较差,盈利能力不足,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差,外资银行优厚的工薪待遇和尊重人才的用人环境,将吸引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人才,并且这种人才的流失,也可能带走一部分客户。 2、客户选择上面临的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尽管分支机构众多,但它们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经营能力、科技应用水平等方面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国际大银行竞争,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手段落后,一旦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优质客户大量流失的严重问题。优质客户的流失,意味着利润的流失。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来自于10%的优质客户。去年底,南京爱立信公司还掉了中资银行19.9亿的人民币贷款,转而向上海的花旗银行贷款19.9亿元人民币贷款。这种态势,不能不让人关注。中资银行多年积累下来的优质资源和客户,可能在一夜之间流失。 3、在业务经营范围方面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商业银行不能从事证券、信托和保险业务,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单一狭窄。这样,中资银行与外资同业的竞争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加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和负担。同时,由于中资银行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存贷款利差,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存贷利差进一步缩小,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将更加困难。 4、管理和服务理念方面面临的挑战。外资银行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服务经验,通过大量的营销活动,融合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扁平式管理为主要标志的管理模式。而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长期形成了产品主义思想,近年来虽然也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但更多地还流于口号和形式,在管理模式上仍然是总行—省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四级管理层次,不仅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增大了管理费用,更重要的是管理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以创新为动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性调整步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银行而言,金融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内在推动力,是克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足,应对中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的必然选择。这已成为银行界人士的共识。金融创新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观念创新,实行银行的企业化经营。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上承担着财政出纳的角色,实行的是准行政化管理。虽然自199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整顿、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国字号”机构的原有体制,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缺乏激励约束机制等弊端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要适应中国加入WTO面临的挑战,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国有商业银行办成真正的经营货币的企业,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七个转变”:一是决策层、管理层要转变观念,从追求规模、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经营观念向讲求质量、讲求效益、以内涵扩张为主的集约经营观念转变;二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要从按余额分配向按资产质量分配转变;三是信贷资产要从相对分散经营向相对集中经营转变;四是金融产品要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五是营业网点要从按行政区划设置向按经济区划设置转变;六是银行资产组合方式要从传统型向现代商业银行运作性转变;七是评价经营成果要从考核存贷款增幅、资产规模为主向考核利润、资产边际效益、负债边际成本为主转变。 ——产权制度和组织体系创新,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步伐。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所有者缺位,产权关系模糊是制约其迈向现代商业银行的最深层次矛盾,抓紧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逐步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属于竞争性行业,不必采取国有独资形式,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不存在法律障碍。国家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吸收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这是其一;股份制改造也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重要途径。要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仅靠中央财政增拨资本金是不现实的。因为国家财政困难,赤字财政,加之扩大内需的需要,财政负担很重,由财政拿出大量资金补充银行资本金是不现实的。而通过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后上市筹集资本是可行的做法,这是其二;股份制改造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清晰,以真正独立的法人资格进入市场开展竞争,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接受股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使国有商业银行焕发生机和活力,这是其三。 ——经营机制创新,加快良好公司治理机制建设步伐。把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办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金融企业,就必须进行经营机制的创新,建立既充满生机,又富有活力的内部经营机制。主要是以资产质量为中心的内部控制机制。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银行经营将暴露在更多的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之中,承受更多的风险。所以要正确判断和评估风险,完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的手段。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银行经营风险主要是资产质量的风险。因此,要建立严格的授信资产评价和后评价制度,实行市场营销、业务审查和事后检查分岗管理制度,把资产质量与相关人员的收入挂钩,责权利相结合,从而确保资产质量,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实行授权管理,严格授权经营,实行“授权有限,区别授权,责任追究”的原则,坚决杜绝超授权经营的现象。 ——信息科技创新,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平台。经营技术的电子化是银行经营现代化的基本标志。银行业务电子化包括银行业务经营电子化与信息决策电子化,包括银行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银行电子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的收集,而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支持。采用电子化可以使商业银行突破传统的业务范围,创新金融工具,扩大中间业务收入,进而变革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信息科技创新一是要主动研究和尝试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建设以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兴客户服务渠道;二是对传统的层次性管理模式进行大的改革,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带动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三是加强电子化资源的整合工作,高度重视对银行电子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强调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实时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四是加强金融电子化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做到风险的有效控制和安全运行。
资 料 来 源
1、戴相龙《加快发展 迎接挑战 促进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求是杂志2002年第8期;
中国银行2000年年报;
中国银行行史宣讲稿。
统计数据出自中国银行2000年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