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农村金融体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及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调整,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有所弱化,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通观岑溪辖区金融环境,存在机构网点萎缩、农村资金流失等问题,农村金融服务难以到位,主要表现为:
目录
试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1
一、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1
二、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弱化。3
三、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地区。4
四、农业生产风险补偿机制发展滞后5
五、社会信用环境有待完善。5
六、“六合彩”赌博,对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6
一、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
(一)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合作金融、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互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长期以来对农村领域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的改革目标并没有完成因此如何解决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均衡,是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纵观岑溪金融市场,整个金融系统进行“效益为本”、“减员增效”的瘦身计划,各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大幅减少。1999年岑溪市辖区各金融机构网点95个,其中县城机构网点数为29个、乡镇机构网点66个。2004年末辖区机构网点为54个,比1999年减少41个,其中县城网点18个,乡镇网点36个,分别比1999年减少11个、30个。从金融从业人员角度看,1999年,辖内金融从业人员总数833人,到2004年末为603人,减少230人。机构网点大量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从业人员的大幅减少导致区域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二)从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看,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空间越来越窄,难以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支农的作用。如岑溪农发行其只负责粮棉收购资金的运作,尚未开办其他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在商业化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业务重心逐步转移。如岑溪农业银行正逐步退出农村市场,其所辖的农村金融网点基本成为单纯的吸存窗口,支农功能呈弱化趋势。邮政储蓄向邮政服务提供政策性补贴的机制长期没有理顺,致使大量农村资金外流,削弱了金融支农实力。如岑溪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特殊制度。现在只有农村信用社担负着支农重任。然而农村信用社的体制弊端和历史包袱沉重,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资产质量差,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能力,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自身正处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从资金实力,还是从服务手段上与现代金融要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支农服务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日益丰富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二、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弱化。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这已经成为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一)从存贷比例执行情况看,2002年辖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19.51亿元,各项贷款为7.59亿元,存贷比例为38.90%;2003年辖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22.55亿元,比2002年增加3.04亿元,各项贷款为8.22亿元,比2002年增加0.63亿元,存贷比例为36.45%,比2002年下降2.45个百分点; 2004年辖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25.85亿元,比2002年增加6.34亿元,各项贷款为7.91亿元,仅比2002年增加0.321亿元,存贷比例为30.60%,比2002年下降8.3个百分点。几年来存贷比例逐年下降,贷款的原地踏步与存款的快速增长形成巨大的反差。
(二)从支农资金运用情况看,2002年岑溪辖区农业贷款为2.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2.54%, 其中农业银行该项贷款为0.59亿元,农信社为1.88亿元;2003年农业贷款为2.38亿元,比2002年减少0.0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8.95%,比2002年下降3.59个百分点,其中农行0.42亿元,比2002年减少0.15亿元,农信社1.96亿元,比2002年增加0.08亿元;2004年农业贷款为2.77亿元,比2003年增加0.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5.01%,其中农行0.27亿元,农信社2.5亿元。可以看到农行在逐年减少农业贷款,农村金融支持基本上是农信社独力支撑。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及贷款投身调整,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县及县以下机构授信、授权限较少,近年来辖内商业银行发放的基本上是住房贷款及个人消费信贷,在农户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方面均无建树,
(四)政策性金融支持情况看,近几年来,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迅速,资金缺口较大,而农业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业务萎缩,与日益增长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需求不相适应。
三、农村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地区。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向城市转移,逐渐放弃县域贷款市场,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吸收的资金主要是用于上存上级行,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 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余额7.89亿元,占存款总额的34.99%;2004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上存资金余额9.48亿元,比2003年末增加1.58亿元,占辖区存款余额36.67%,增加1.68个百分点。二是邮政储蓄发展迅速,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2003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3.51亿元,到2004年末为4.19亿元,增长为0.68亿元,增幅为19.37%。各商业银行大块资金上存及邮政储蓄的过快增长直接造成农村资金严重流失,信用社虽大力支持“三农”,无奈资金来源减少,只占辖内存款市场的23%,支农服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农业生产风险补偿机制发展滞后
农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经营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但与之相配套的农业担保体系、农贷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支农贷款的安全性要求与农业生产风险性矛盾尖锐。贷款发放形式上的信用性与农业生产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滞后不相适应导致农业贷款业务发展缓慢。
五、社会信用环境有待完善。
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不良的社会信用环境,使金融机构对支持“三农”发展心有余悸。同时,司法机关在受理部份金融资产案件时,由于各种因素出现处罚制裁不力,形成“守信者得不到实惠,而失信者不仅得不到惩戒,而且还有可能得到实惠”的恶劣信用氛围,让金融机构产生“恐贷”“惜贷”心理。从岑溪辖区来讲信用环境对金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贷款发放难,金融机构为降低信贷风险大都要求借款提供抵押担保,而借款户难以提供足额担保,辖内亦没有信用担保机构,导致贷款难以发放。二是企业信用体系未完善,企业逃废债情况严重。2004年末,辖内共有14家企业通过合并、承包等多种形式悬空金融机构贷款3867万元,利息4506万元,受企业逃废债行为影响,个体贷款户恶意赖债行为亦有所抬头。
六、“六合彩”赌博,对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是对存款业务的影响。据了解,岑溪某乡镇每星期被村民用于“六合彩”赌博的外流资金不少于10万元,一些村民在输掉手中的现金后,不惜继续参赌,把在信用社的存款源源不断取出,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信用社的存款业务。二是对贷款业务的影响。由于岑溪农村地下“六合彩”猖獗,许多农民沉迷于“六合彩”的赌博,有的甚至荒废了田地,有的个体经商户也早早关门,聚众研究“六合彩”,农信社为了自身的信贷资金安全,拒绝向这一群体发放贷款,这就使农信社失去了部分原本属于自己的客户。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形成农村所需的金融服务难以到位。党和国家把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同时也是农业各农村经济发展出发点和归宿。”经济决定金融,没有经济的全面进步,就不会有金融的持续繁荣;而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各级政府和金融系统应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一、健全农村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主要是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以及作为平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法律资格,依法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为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目前,应逐步改变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市场定位、经营形式法律规定层级较低、随意性大的现状。其次是制定对农村信用社长期持续有效的扶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以及农村金融市场建立长远的政策扶持机制,促进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成和发展。
二、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充实农村信贷资金实力。一是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建立起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规定邮政储蓄资金按一定比例及某种利率有偿回流到当地的农村信用社。二是规定县域以下商业银行将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达不到一定比例的机构可以让他们撤掉网点,让出存款市场。三是引导农业银行拓宽信贷支农的范围,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投入。四是扩大农村存贷利率浮动幅度,用经济手段堵塞农村资金外流渠道,完善资金回流机制,使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农民增收。
三、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及担保机制,加快农业贷款发展速度。一是尽快建立农业担保机构,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公司。同时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担保业务,为“贷款难”、“难贷款”的鸿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二是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对金融机构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同时,对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给予政策优惠。
四、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信息披露等社会征信制度,有效遏制逃废债行为和违约行为的发生,将纳入政府任期考核范围,通过整治社会信用环境,为深化农村金融发展打造一个健康环境。
五、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发展。一是健全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机制,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创新服务“三农”模式,继续推进信用镇、信用村的建设,加大开展联保贷款业务范围,切实服务“三农”,实现社兴农富。三是以人为本,全面推行竞争、竞聘上岗的劳动制度改革,有效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四是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大力清收不良贷款。通过强化贷款风险预警、加大收贷力度、对有赖债倾向的借款人进行起诉等到措施,清收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五政府应为农村信用社减负。一是对于仍然遗留的保值贴补息部份,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人民银行联手,前两者各处拿出一块资金,后者发放一笔无息再贷款,专门给信用社用于这块资产的处置,二是在税收方面,在立法上将信用社界定为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公益法人”这一非纳税团体,给予其免交营业税、所得税等一切税收的待遇,对信用社的支农贷款,可以免征营业税。
(六)加强对地下“六合彩”等赌博活动的打击力度,促进社会经济的正常生产,稳定社会环境,为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奠定安定的社会基础。
参 考 文 献
南轲《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稳步推进农信社实现改革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荆门市中心课题组《完善与创新:支农信贷模式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