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增强,既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也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的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真正的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以xx县农村信用社为例,截止到2006年12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规模已较2003年底翻了一番,据统计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24156万元,较年初增加1158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31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已达111306万元,较年初增加36327万元,实现利息收入42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9万元。不但全辖经营出现了喜人的势头,而且也为促进该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稳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受到了当地党政和人民群众高度赞扬。然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时常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深感困惑。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目录
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1
困惑及对策1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
二、应采取的对策5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张,由于信贷投资环境定位与资金运作管理滞后,在时间、空间上引发的经营矛盾日渐显现。集中表现在信贷运作管理的7个方面:
1、贷款运作环境风险难以预测。一是自然灾害的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旦遇到的自然灾害,常常是使贷户赔个精光,去年该地区暴发的禽流感疫情就是如此,不但给贷户造成了巨大损失,信用社也因此有6000多万元的相关贷款没有收回,损失利息300多万元。虽然政府给予一定的利息损失补贴,但是6000多万元贷款不能按期收回,归流难,保全难,又有谁来解决呢? 二是农村产业一般都是弱势产业,利润率低,生产周期长,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难测,投资者一年受灾,往往要奋斗几年才能翻身,如果连年受灾,可能一生都难以翻身。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信用社立足“三农”搞经营,开展信贷营销业务面临市场风险较同行业其它金融机构要大几倍。
2、信贷投资风险集中,选择项目定位难;主要是宏观定位主体与微观管理主体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在制定信贷投资的宏观计划时,往往是围绕政府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项目来定,但是当信用社在进行微观管理操作时,总是有力不从心之感。 项目主体投资规模往往是由政府部门确定,如各种产业小区的投资规模一般都在300万元以上,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在信用社无力向投资生产者,提供大额和中长期贷款的情况下,为了满足政府和投资者的要求,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只得发放一年以上,二年以下的中期贷款,选择大户投放,而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有80%来源于一年以下定期居民储蓄存款。因此信用社信贷营销市场风险过于集中,出现了短期资金被中期贷款长期占用,资金来源期限与资金运用期限不对称的问题或“正常贷款逾期”,制约了贷款的流动性管理。在客观上激化了信用社宏观发展与微观管理的矛盾。如:2004年至2005年xx县信用社向某奶牛场投放了500万元贷款,帮助其购进了220头奶牛,今年春季每头牛的市场价格下降了10000元。虽然这些奶牛已产奶,但也难以弥补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现在看这笔贷款到期难以收回,只得办理展期手续了 。
3、贷款利率较其它同行业金融机构高,“三农”利息负担重,信贷支持“三农”没有市场竞争后劲。
4、当地党政与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微观管理方面协作性差,是不能有效化解贷款风险的根本原因。由于贷款环境差,潜在的贷款风险自然大,在管理上一不小心,略有疏忽就要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至少是贷款本金不能按期回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松了贷款的及时催收、保全,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回顾以往贷款逾期后不能再及时收回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贷后的微观管理方面忽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管理时效。然而在当前的农村经济活动,信用环境下当地政府的协作管理恰恰是举足轻重的。近两年该县农村信用社以大规模吸收社会存款,支撑起了大规模的贷款扩张,虽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潜在的隐性不良贷款也在与日俱增,据统计2006年12月末隐性不良贷款余额达18710万元,潜在的贷款本金预期损失比例和在高利率下获取的利息收入相比,很不相配,利息收入难以祢补贷款损失。再者大规模的存款期限与大规模的贷款期限不对称,给经营活动带来的必然是支付风险,据统计该县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构成有80%来自居民的一年定期储蓄,而放出去的贷款有50%以上占用期在一年以上,多数转为不良贷款。一旦居民因遭受自然灾害和因其它生活需要及社会经济波动而集中支取存款时,就会出现支付风险。去年10月份该县有两个大镇的农民因收购花生囤积,使当地信用社的存款一星期内就下降了近2000万元,只得向其它信用社拆借资金保支付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两个信用社出现了这种情况可以解决,倘若多个信用社同时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后果又将如何呢?隐性不良贷款比重大是制约贷款周转率的主要原因。现在全县有隐性不良贷款余额近18710万元,占各项不良贷款余额的50%左右。虽然尚能结息,但是本金难以回笼、周转,必将制约贷款营销市场的扩张发展,减弱贷款的流动性管理水平,酿成的损失也是令人担忧的。另外当地党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主动协助信用社在贷款逾期后及时追索第三人担保偿债责任,影响了贷款信用环境建设,造成信贷管理有始无终,时间和空间的分离是化解贷款风险的最大误区,必将削弱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能力。所以当前农村信用社需要当地党政密切协作搞好贷款微观管理。
5、农村信用社以单一的贷款服务,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多样化金融服务。如,烦琐教条的贷款操作程序制约了流动资金贷款和临时贷款规模的市场占有率。据调查现在到信用社申请一笔贷款至少需要的时间较长,仅填写各种手续就需要30分钟。有些贷户只需贷款三、五天时间,一听这么烦琐就放弃不贷了,因此信用社不但失去了好多临时贷款客户,也降低了流动资金的利润率,因此信用社应创造条件开办临时贷款,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律。另外,信用社为农民提供其他金融服务,开办中间业务难。
6、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顾此失彼,在经营中难以实现均衡管理、平衡经营。主要表现在各项经营指标与资产负债管理指标不协调,在实践中不能按照资产负债管理办法指导经营。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存贷比例失调。
7、“春放秋收”的贷款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农村经济活动规律。如,贷款期限与借款人的投资收益期不对称已经是贷款逾期的主要原因。如,粮食生产的收益期一般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后,而我们发放的粮食生产贷款期限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30日前回笼。只考 虑了生产周期而忽略了粮食进入市场交换的变现期。在其他社会生产经济领域,如养殖业、棚菜、林业生产贷款投资有时要靠几个连续的生产收益期才能完全的收回贷款本息。而事实上信用社发放贷款时往往是按一个生产收益期来确定贷款期限。这无疑给贷款质量监测带来了困难,人为的造成了贷款运作质量情况失真,常常因收回贷款给借款人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给信用社造成人为的贷款管理风险和损失,也降低了信贷资金的使用价值。
二、应采取的对策
1、在不断扩张经营规模的同时要更加注意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环境调查,与政府建立真正的战略协作关系,争取政府给信用社创造一个优良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对不良贷款的清收,正常贷款的运作管理,要与政府协同管理清收。如果政府失职,信用社应停止在一定范围或某一项目的贷款支持,建设一个由政府管理、维护、定位,由信用社具体操作经营的市场环境。当前应由政府出面动员社会力量真正的清收不良贷款,从而营造良好的信用社环境。
2、对于信用社支持的“三农”产业,因市场价格损失或自然灾害损失,国家应对农村信用社给予政策照顾,对涉农资金归口管理或补贴,或建立支农贷款保险制度。
3、建立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机制。在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方面实行市场调节,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应给予财政补贴。
4、创造条件拓展流动资金和临时贷款市场,搞好营销。对大额的临时贷款可采取一次审核,定期复核,限期发放,随用随贷,按时归还,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以提高流动性资金的利润率。
5、尽快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以此为突破口,促进信用社实现均衡管理、平衡经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6、创造条件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环境和服务手段,促进信用社的经营向多元化发展。当前应多开办一些“三农”生产、生活急需的中间业务,如:代理保险、票据兑付、信息咨询、担保等业务。
7、切实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盘活隐性不良贷款,处置、保全各项不良贷款的债权,坚持持续清收处置不良贷款,把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
8、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坚持严格的日常考核。
9、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产收益期的变化,逐步改变“春放秋收”的农村信贷管理模式,客观的确定贷款投资比例和偿还期限,根据投资规模、收益率和收益期的长短来确定一次或分次结息和还贷金额。同时要加强产品市场需求情况调查,与借款人共同搞好市场风险预测,把市场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确保贷款本息按期安全回笼。真正发挥信贷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调节和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牛志宏,《农信社新业务发展问题透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年2月
2、金景荣,《现代信用社体制改革、科学管理、内部监控与市场开发实务全书》,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年8月
3、唐建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五级分类工作指导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4、周培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与操作规程实务全书》,吉林电子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