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农村金融问题现状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
1. 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
2. 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
3. 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起到预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支农作用弱化。
4. 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
三、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一)深化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来加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提高以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能力
(二)确立农村信用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农村保险市场体系。
(五)加强有效监管力度。
内 容 摘 要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初步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在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农村融资特别是农村基层融资问题仍较为突出;我国农村金融日趋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也不断的突显出来,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因此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瓶颈约束。主要表现有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起到预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支农作用弱化、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是我国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深化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来加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等建议。
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金融问题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
我国农村金融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因此对农业,农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瓶颈约束。主要表现有:
1. 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农业银行很少为农服务:9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业和农村,加大了对农村电网,交通,通信等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很少向农户贷款。
2. 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近年来,由于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更加强调贷款的质量和回报,其经营的利润和导向越来越明显。由于农业经营活动风险不确定,农业信用社没有足够的激励向农村经济活动提供贷款,表现为真正用于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活动提供贷款数量不多,农业信用社都表现为“非农化”特征。农村信用社目前开展的小额信贷依赖于中央银行和各级政府的压力和支持,可以说是行政干预的结果。
3. 农业发展银行没有起到预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支农作用弱化。非正规金融没有合法地位,缺乏规范和保护:目前我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虽然远比正规金融组织灵活,但是由于政府采取抑制取缔的态度,民间信贷没有阻止化和正规化,影响了民间金融以合法化的形式正常发展,因此它在有效利用乡土信用资源,满足农村融资需求,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状况方面所起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4. 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回报率低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加之保险公司在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近十年来农业保险业务日趋萎缩。农业保险缺位,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使举步维艰的农村金融体系面临更大的困扰,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三、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商业银行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来加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提高以高风险获得高收益的积极性,增强对风险较大的农村信贷市场提供信贷能力:
1、支持开展微贷业务的非政府组织改制为正规的金融机构。
2、支持以微贷业务为主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及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3、继续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机制,增强实力,扩大微贷业务规模。
4、支持各大银行开展微贷业务。
5、鼓励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展微贷业务。
6、建立农村金融技术专家队伍: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与外国银行合资建立中国微贷技术咨询公司,推动国内微贷咨询业的发展,建立农村金融微贷技术培训基地,大力培训中国本土的微贷技术专家队伍。
(二)确立农村信用社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渠道作用。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相对弱化,直接为“三农”提供商业性存贷款服务的仅有农村信用社。因而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但主力军只能是特定时期对其在金融市场中的态势评价,而不能是长期的市场定位,这种排他性的命题强化了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有悖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竞争法则,不利于多元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同时农村信用社也无力独撑农村金融一片天。但农村信用社有一定的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能力,和中国农业银行等机构比较,仍具相当优势。一是农村信用社始终和农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二是数十年来面向千家万户,能够应付如此巨大的业务量;三是对“三农”的熟悉和了解,保持着信息对称的状态。因此,宜确立农村信用社在农业产业化中资金供给主渠道作用。
(三)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四)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农村保险市场体系。农村保险市场还是待开发的处女地,符合农业需求的险种很少,对农业现代化有相当的制约作用。应鼓励:
1、现有保险机构增开农业险种。各家保险公司在农村基本没有开办农业险种,自封了发展空间。要鼓励财产保险公司拓展农村业务,逐步开办农业险种,补偿灾害和事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维持农民的再生产能力。
2、设立农业保险公司。设立农业保险公司的最大障碍是经营能否收益的问题,如果费率太高,农民不愿投保。费率低,在发生灾害时又没有实力赔付。应消除对农业险种的恐惧心理,首先从风险较小的险种做起,逐步积累经验,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抵抗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赔付的概率会逐步降低;其次,国家财政出资一部分,然后在全社会筹集资本,把农业保险公司做大,减少经营性风险。
3、拓展农业再保险业务。设立农业再保险公司,对风险大的农业险种进行再保险,也可和大的财产保险公司进行分保,分散经营风险。
4、开办农产互助性保险。对非灾害性的局部突发性损失,允许农产建立互助补偿基金,在损失发生时给予补偿,维持再生产。
5、建立政策性农业风险补偿制度。国家财政对农业的灾害救助可通过保险形式实施,即将财政预算的救灾款设立保险公司,农民可享受低于商业保险的费率获得保险。
(五)加强有效监管力度。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法律法规,确保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按照合作原则建立起新的合作金融组织、民间金融组织,共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同时,充实监管人员力量,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与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互相依托又各司其职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提供有力的各项信贷资金支持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 考 文 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
2、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