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自建社以来,经历了分分合合,虽然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管理的原因,导致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较多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分析农信社的风险现状入手,对降低农信社经营风险,加快农信社发展进行了对策思考。
目录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问题及对策思考2
一、风险现状分析2
二、风险成因分析3
三、对策思考7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问题及对策思考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农村信用社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不懈努力和极大贡献。农村信用社自建社以来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分分合合,风风雨雨,虽然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体制不顺,一方面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也出现了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良贷款占比较高,经营风险控制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及稳定,成为金融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本人以某地级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问题为切入点,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问题展开思考。
一、风险现状分析
(一)资产风险。资产风险主要表现在信贷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据调查,某市属下的五家农信联社中,至2003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2.56%。这些不良贷款大多是在前几年加大清收力度,化解了大量不良贷款情况下遗留下来的“死帐”——无抵押物、无担保人、无资产处置、有的甚至连公司的壳也没有了。这部分不良贷款给农村信用社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拖累和风险。
(二)支付风险。据调查,某市属下某联社有18个信用社,加上联社营业部,全为高风险机构。其中有3个较偏远农信社,由于在房地产热时期经营指导思想不正确和违规经营,给镇级房地产公司大量发放信用贷款进城经营房地产,造成大量贷款逾期无法收回。这些偏远镇人民生活水平并不高,加上与邮政储蓄竞争存款又处于下风,信用社的筹资出现比较大的困难,时刻存在支付风险。所以,这些社成了人民银行的重点监控对象,靠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度日。
(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主要集中表现在经营亏损严重。一是亏损面大,全辖五家县级联社没有一个联社盈余;二是亏损额大,像前面提到向房地产大量投放资金的3个农信社,经多年累积,亏损额就比较大;三是资不抵债严重,至2003年末,某县级联社19个机构中,有12个资不抵债社,占总数的63.2%。;四是高风险社多,全辖有73.7%的社为高风险社,其中一、二类社没有一个,三类社仅有2个,其余为四、五类社。
(四)道德风险。由于历史的原因,管理的原因,农信社机构分散和员工素质普遍低的原因,前些年农信社违规经营的问题比较突出,金融犯罪活动猖獗,金融违规经营和金融犯罪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非常惊人。犯罪的手段一般是账外经营、高息引资(揽储)、挪用资金、盗用存款、收贷不入账、假名贷款、冒名贷款等等。
二、风险成因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上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农村信用社实行一级法人机构管理法人代表权力过大,一些信用社管理失控,尤其是1996年以前一些基层社数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贷款可自行审批发放,担保抵押不落实,造成大量贷款沉淀,形成潜在金融风险。二是政策制约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发展。1999年财政部、监察部和人民银行以财综字[1998]88号《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账户管理的规定的通知》第五条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账户,包括收入汇缴专用存款账户和支出专用帐户,均应在国有或国家控股银行开户。这一政策的规定,农信社信誉受到较大的影响,不仅限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农信社新开户,而且原开户的存款纷纷转出。三是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没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资金周转缓慢,风险加大。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过多注重扩大机构和规模,没有建立现代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前些年违规经营、账外经营问题比较突出。
(二)历史包袱过重,信贷资产质量难以改善。农信社在97年与农行分家时划转的信贷资产中大部分是不良资产。据调查,某市五家县级农信联社,在97年农信社与农行分家时划转的贷款余额中,不良贷款余额占划转总额的59.17%。这些不良贷款至2003年还有大部分未能化解。这部分不良贷款多属于经济过热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产权对象多数为乡镇政府直属的乡镇企业,现在连企业的影子都找不到,绝大多数名存实亡。这些贷款给农信社造成了极大的经营负担和风险隐患。从某县级联社2003年末的“最大10家贷款单位情况分析”看,该联社最大10家贷款户中有8家实际为97年以前发放的(97年后签订协议均属完善合法手续所致),余额10191万元,占最大10家贷款户余额的80.40%。该联社下属某镇农信社在房地产热时期发放给镇属企业信用贷款800多万元,现有750多万元无法收回,也没有资产可供化解,把该社拖入严峻的经营困境。至2003年,该社两呆贷款比例为83.38%,资不抵债额1228万元,所有者权益贷方余额685万元,靠拆入资金发放支农贷款度日,属人民银行重点监控的高风险农信社。
(三)贷款对象的产业集中度过大,风险过于集中。历史上发生过的、现在还拖住农信社发展后腿的乡镇企业不良贷款就是由于风险过度集中于某一类企业的缘故。从现在农信社贷款对象分析,也高度集中于某一个产业。例如某地区农信社上级规定其新增贷款70%为农业贷款,而且多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众所周知,农业属高风险产业,遇自然灾害容易失收,遇到丰产又无价格,农民同样失收,“农民失收——贷款逾期”几乎成为等式。据某农信社反映,该社2000年向90多户农户发放80多万元贷款支持养殖美蛙,由于价格暴跌,造成90%以上的贷款逾期,有50%至今未能收回。贷款支持农民反而成了农民的负担。
(四)机构规模小,自我调控风险的能力差。一是筹资发展能力差,影响农信社发展壮大。农信社大多处于基层、农村,经济环境相对较差,对靠筹资壮大企业规模的金融机构来说肯定比不上城市发展快,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更是如此。二是贷款营销竞争力差,难形成有效益的规模贷款,也影响农信社发展壮大。农信社机构小,各地为政,难以集中优势兵力突出自身优势和特点,参与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有效益的规模贷款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机构规模小,风险的自我调控能力差。农信社发展逾慢,抵御风险的能力就逾差。农信社发展差,伴随它的经济环境肯定也差。就拿本省发达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联社与欠发达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联社2003年末数据比较:存款余额比为23:1,贷款余额比为22: 1,如果欠发达区农信社也得到实质的发展壮大,旧不良贷款就不足挂齿,就不会象今天这样总是起着制约作用,稍有风险就难以抵抗。
(五)效率低,效益差,经营困难。一是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责、权、利不对称,激励机制难建立。按现时农信社的结构,镇级农信社有法人资格,社主任为企业法人,但从信社内部管理看,镇级信社只是联社的一个内部下属机构,有独立法人的责任义务,没有独立法人的权利利益。这样的管理架构,激励措施必然难以落实,由此带来的必然是吃联社大锅饭。二是生息资产占比低。作为金融机构,其盈利主要靠贷款利息收入,但现时农信社的经营状况是,乡镇、农村优质客户少之又少,对于一些大一点的公司优质客户又限于农信社规模小,超过单个客户贷款限额,也限于新增贷款70%为支农贷款规定。据对某县级联社调查,农信社平均存贷比为50%,最低的为30%,严重影响盈利能力。三是农信社电子化服务水平低,中间业务难发展。中间业务发展是现时商业银行争夺较激烈的一个阵地,但农信社电子化服务水平较低,根本无法与商业银行竞争。四是机构分散,贷款户分散,各项费用支出大。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农信社分布的分散和贷款户的分散。发放一笔贷款,不论金额大小,都要经过贷款审查的各个环节,贷后还要跟踪,相当部分农民贷款后外出务工,对还息还贷不自觉的,其他不计,光油费电话费就要多花不少。这样,农信社的经营管理费用支出必然较大。人均利润率低,人均费用率大,作为一个企业来说经营必然困难重重。
(六)经营管理内控制约难到位,道德风险时刻存在。首先,农信社的内控制约管理相对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各项内控管理相当完善之后农信社才开始起步加强内控管理。由于制度制订和执行时间不长,宣传学习不够深入,相当部分农信社的员工对内控管理制度不熟悉,执行起来不严格。其次是农信社机构分散、业务分散、人员分散,加上管理人员不足,监督制约的力度比较弱,存有某些管理死角、盲点。还有就是农信社工作人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不高。据对某农信联社下属多个农信社的内控执法监察检查发现,一些非常一般的常识性漏洞都相当普遍,例如:库匙保管交叉、交接登记不规范、错账(错登记)更正不使用正确方法、主任调动交接不查库不交接固定资产,等等。最后就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是赌搏行为,它使人失去理智,行为往往超出道德界限。近期案情分析发现,内部作案犯罪分子多为欠下巨额赌债铤而走险。
(七)有政策性贷款业务,但无政策性扶持化解风险。农信社近年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如支农小额信用贷款等都是高风险、低附加值、低收益的信贷业务。这些业务产生的不良贷款又得不到政策性支持收贷。中央银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处置不良资产政策都是商业银行、农信社一碗水端平,企业破产、打击逃废债等对农信社还有不公现象,形成损失资产。另外,在各类费用减免方面也得不到落实,增加了农信社的负担。
(八)农村信用社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难,增加了信贷资产的风险。现行的法律使金融债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表现为农信社起诉难,判决执行难,资产变现难,各种收费高,造成金融债权案件审理中,往往是“农信社赢了官司也赔钱,输了官司更输钱”。某市农信社2000年至2003年累计起诉308笔,胜诉286笔,累计收回只有80笔,收回金额只占起诉金额的19.4%。
三、对策思考
(一)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为使农信社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完善,要加强对农信社管理体制的调研,旨在提高农信社的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例如可以考虑联社为法人,实行统一核算,通过联社一级法人统一核算,联社对员工尤其是对高级管理人员、车辆等实行重新统一调配使用管理,统一财务管理,堵塞费用管理漏洞,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二)增强实力,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要提高农信社对风险的自我调控能力,就必须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存款,增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水平,要充分利用自己贴近群众的优点,用优质服务提高竞争力,以质取胜,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只有存款增加了,农信社才有了快速发展的本钱。二是要加强贷款营销,选拔优质客户,对发展前景好、有潜力的企业增加贷款支持,提高营利能力。三是提高电子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结算速度,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在同一个起跑线竞争。
(三)强化管理,防止新的不良贷款出现。首先是要把好贷前的审查关,对贷款条件、还款能力等进行严格的论证把关,落实集体审批制度,防止发放人情贷款。其次是落实审批、回收贷款责任制,贷款审批——回收的责任制,既可以防止贷款“三查”制度的形式主义,又可以给审贷腐败行为放上一条拦路棍。三是要限制贷款单个客户或产业的过度集中,防止同时出现比较集中的不良贷款。
(四)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对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要加大力度清收,政府可以给予政策扶持的应该出台政策扶持,使农信社轻装上阵。对新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总结分析原因,落实清收责任追究和激励制度。
(五)加强财务管理。要进行财务制度改革,例如可以实行会计总监的派出制,加强各项费用开支的监督,堵塞费用管理漏洞,降低经营成本,使农信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六)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落实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根据现时农信社内控制度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必须建立统一的有序的内控监督制度,切实做到相互制约。二是要确保制约机制的执行,健全各项内部审计稽核、事后监督和执法监察,确保内控监督措施的落实。三是对员工实施内控监督,看员工有没有参与“黄、赌、毒”行为和其他不正常行为。
(七)实施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人才。要解决农信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要问题是要培养和引进人才,实施人才竞争战略。而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对员工就必须实施激励机制。根据农信社现时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在领导干部选拔上可在品德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岗位实绩考核,重点看实绩,让每位有能力的员工都有晋升机会。在工资体制上可采取职位工资和实绩工资相结合的办法,即是先定职位工资,实绩工资作为激励,责、权、利相一致。实绩工资实施积分制,业绩突出者给予晋级或奖励。
(八)改革农信社的行业管理和监管模式,切实加强监管。现时农信社的行业管理权在银监局,而监管权亦在银监局,这一管理模式银监局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监管权很难落到实处。
(九)优化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对低产低效规模小的法人社、无农行营业所的乡镇法人社实行降格合并重组。对连续多年亏损,严重资不抵债,近期扭亏无望的农信社;资本金规模过小难以抵御金融风险农信社;经营规模过小、偏远、存款余额低、风险隐患大、没有发展潜力且达不到保本的营业网进行撤并。
参 考 文 献:
1、《关于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作者:廖文义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金融调研报告》(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