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概述
二、资产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三、资产公司转型期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
内 容 摘 要
1999年为了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国务院相继组建了中国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四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司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目前处置已接近尾声,金融资产公司提出了向商业化转型的战略要求。在转型逐步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将风险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可确保和促进资产公司整体利益实现。因此资产公司必须在转型期间对其存在或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与控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三是制定和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四是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不同业务类型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计量、控制和管理;五是树立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全员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九九九年,为了化解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国务院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相继组建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四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责收购、管理、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部分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出售、重组、证券化和债权转股权等办法处置不良资产,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化解金融风险。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努力,成立之初剥离的1.4万亿不良资产和在2004年中行、建行探索按商业化原则剥离的28000亿元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已接近尾声。由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已改制上市,依靠大范围的政策性剥离或银行按商业化出售不良资产已经不可能,面对有限的不良资产资源和竞争相对激烈的市场环境,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形势,金融资产公司提出了由政策性向商业化发展转型的战略要求,国家有关部门也给予2007—2009年三年的转型过度期。本文就国有金融资产公司商业化转型中风险管理与控制进行初浅探讨。
一、风险无处不在,做好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够确保和促进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
风险,自古有之,它伴随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人类是在与风险的对奕中不断成熟并壮大起来。从原始社会祖先们面对洪水猛兽的不知所措,到利用工具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不息斗争;从工业化大生产背后隐藏的天灾人祸,到对“生产安全与保险”的关注;从跨国公司崛起的繁荣和危机企业濒临倒闭的困境,到专业化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立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应用;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安然”、“巴林银行”丑闻的曾出不穷,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这些无不充满着人类对危机的恐慌和安全的渴望求,也记载着人类从被动承受风险到主动认识风险、控制风险、管理风险和驾驭风险的探索和实践。
风险,通常可以理解为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则是企业在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试图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和促进组织的整体利益实现。企业风险全面管理模式体现了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范围、全程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手段、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并非消灭风险,而是要学会合理、勇敢、策略性地承担风险,同时更有技巧、信心百倍地抓住机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长期以来,风险往往被人们视同为凶神恶煞般退避三舍,而全面风险管理从风险两重性的角度揭示了风险的本质。风险在可能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收益。关键在于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承担风险与管理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拒绝风险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发生损失的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失去了获得收益的机会。接受风险,将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并有效地加以管理,趋利避害,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选择。
金融机构天生注定就要与风险打交道,在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金融体系中。风险无处不在,金融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交易风险的场所,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是风险与收益的组合,承担风险,并在风险中实现盈利.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拒绝风险,金融机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在风险面前别无选择,可以作为的只是有效地利用它.管理它,驾驭它。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现状。
从1999年成立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资本金由国家拨付,资产由商业银行划转,业务范围由相关监管部门限定,人员工资和业务管理费用由财政部考核发放。这种体制与机制就决定了其所面对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监管部门检查、审计等方式,坚持“先立规矩后办事”、“程序至上”,强调“违规办坏事不行,违规办好事也不允许”等经营管理理念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实现资产处置程序的规范化、手段的公开化和回收价值的最大化。
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正处于向商业化转型的探索阶段,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初步研究制定的改革发展方案.未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办成业务有特色,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定位将突出不良资产处置主业,坚持以金融服务为发展方向,探索开展综合经营。业务范围涉及广泛,为资产管理公司向金融控股公司转型留下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组织形态的集团化、内部架构的多极化、业务类型的多元化,盈利模式的市场化,也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化和隐蔽化。金融控股公司除了要面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外,还要面对由复杂的股权关系及集团内企业的相互关联所引起的风险传递和由于不良关联交易所导致的一系列特有风险,这些风险的传递可能使局部风险在集团内转移,危及集团内部金融机构的安全,并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如果管理控制不当,甚至会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给社会经济造成危害。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期风险管理与控制。
针对上述存在的风险,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化转型的过度期,就要把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摆在首要的位置上,以此促进公司战略转型目标的实现。
一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失时机地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股份制改造,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是建立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控股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首席风险官,公司设立风险管理部,各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子公司相应设置风险官、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实行条线管理,明确各层级风险管理职责,建立独立的风险报告路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制定和完善各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形成以监管部门要求为依据,国家或国际权威机构人证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核心,各业务领域和产品类型为特点的风险内控制度,包括各个层次授权与责任结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要重点保证子公司能够作为独立法人行使职能,并对集团风险集中度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因关联交易造成的风险传递和扩大;
四是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不同业务类型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计量、控制和管理,包括事前的风险信息采集,风险预警和提示,事中的风险损益分析、风险预案和管控措施制定,事后的风险跟踪、检查、报告、转移和化解等全过程的管理;
五是树立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全员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是 “一把手”工程,必须得到公司最高管理层的重视和推动,公司上下要将风险管理看作是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树立全员合规、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的风险管理文化,加深对风险两重性的理解,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银监会作为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一直以“巴塞尔协议”为核心,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为保证金融稳定安全和促进银行业改革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业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突飞猛进,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金融控股公司混业经营的大势所趋,金融监管同样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目前,银监会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性质设置不同的监管部门进行日常监管,并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几种常见的风险类型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等l0余个文件,而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和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至今还是空白。为适应监管发展的需要,建议银监会增设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统一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研究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结合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实际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的现状,加强三大监管机构的部际联络与协作,努力实现监管信息、政策法规、业务审批、风险监控的资源共享与协调统一,切实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实施有效监管,促进金融控股公司的稳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詹姆斯林[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从激励到控制》(黄长全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2月。
2、黄丽虹:《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培训教程——风险管理纵论》,亚洲风险与危机管理协会、CERM资格证书专家认证委员会,2006年11月。
3、陈忠阳:《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8月。
4、谢平:《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
5、《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辅导材料(试用版)——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