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三、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措施
(一)加大对债务人清收债务的力度。
(二)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帮助清收盘活。
(三)调动信用社职工化解不良贷款的积极性。
(四)严格把好新增贷款发放关,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
(五)积极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的准确运用,真正反映信用社资产质量状况。
(六)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预报预警工作,不断创新监督管理机制。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积聚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深入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关键。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需要选准着力点,以便抓住关键环节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根据本人在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中的实践与经验,现就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防范及化解应思考的措施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以论述。
论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长期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积聚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不良贷款的居高不下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深入研究分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防范化解不良贷款,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关键。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需要选准着力点,以便抓住关键环节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根据本人在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中的实践与经验,现就农村信用社风险贷款防范及化解应思考的措施及应采取的对策作以论述。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齐齐哈尔市农村信用社现有10家独立核算的信用社,全市有正式员工898人。截至2008年12月底,辖内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629060万元(含表外已置换贷款),其中不良贷款余额达157894万元,占贷款总余额25.1%,其中两呆贷款和表外已置换不良贷款总额达140683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89.1%。不良贷款结构分布错综复杂,具体状况如下:
(一)按形态划分。逾期贷款余额17368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11%;“两呆”贷款余额140526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的89%;表外已置换不良贷款14941万元。
(二)按行业划分。农户贷款71992万元;个体工商业贷款11841万元;村组集体贷款21369万元;行政事业单位贷款1107万元;企业贷款45585万元;国家公职人员贷款1121万元;其他4879万元。分别占不良贷款总额的45%、%、7%、13%、1%、29%、5%。
(三)按方式划分。信用贷款97285万元;抵押贷款60609万元。分别占其不良贷款总额的62%和38%。
(四)按时间划分。1996年底以前到期贷款为71210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45.1%;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末到期贷款18947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12%;2003年元月至2007年12月末到期贷款42473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26.9%;2008年后形成逾期贷款25264万元,占不良贷款总额16%。
(五)按额度划分。万元以下不良贷款42504万元(含1万元);万元以上至10万元以下不良贷款53867万元(含10万元);10万元以上至50万元以下不良贷款31716万元(含50万元);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以下不良贷款15215万元(含100万元);百万元以上不良贷款14592万元。分别占不良贷款总额的26.9%、34.1%、20.1%、9.6%、9.3%。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根据我多年工作的实际经验,我认为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有内、外两上方面原因:
(一)内部原因:
1、历史性因素:一部分是齐齐哈尔市市区农村信用联社与齐齐哈尔市农业银行在1996年脱钩后,大部分政策性贷款,如:政府指令性贷款、本由财政负担的资金等由信用社来承担形成的不良贷款;另一部分是农村基金会并入时,吸纳了很大一部分不良贷款;还有一部分是城市信用社并入时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2、信贷管理因素:一是以前信用社风险意识不强,目前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和金融维权难皆是几年前信贷管理不到位,贷款审批制度和“三查”制度没有落到实处,一定程度的集中暴露;二是信贷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个别信贷人员素质低下,违规放贷形成不良贷款;三是信用社在化解不良贷款时,不注重法律维权,未能与司法部门配合好。
二、外部原因
1、社会信用因素:一是社会信用制度薄弱造成企业信用观念谈薄,甚至恶意拖欠贷款、逃废信用社债务;二是体制变革等因素造成企业无法偿贷造成不良贷款的产生。
2、政策性因素:一方面政府部门承担着承办公用事业的责任。由于财政收入少,需要资金时,政府部门没有借款资格,政府部门采取了以干部个人名义借款,政府部门使用的现象,但贷款到期后政府部门无力偿还,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政府干预贷款,政府为完成即定的任务和目标,如:发展多少家民营企业、扶持国企等,干预信用社信贷资金投放,使信用社发放了一些不合规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措施
通过分析,既然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探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应多措并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根除“肿瘤”,促使信用社稳健发展,我认为,盘活不良贷款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对债务人清收债务的力度。不良资产的形成,债务人是直接制造者。如何调动债务人履行债务的积极性,是化解不良贷款资产关键。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客观原因是确实没有能力履行债务。主观原因是有能力,但无履行债务的意愿。信用社应区别对待,多方举策,调动其还款积极性。对第一种原因,分析其现状,如是其产品有市场、有竞争力,因经营周期等原因,暂时陷入困境,可以注入资金帮助其渡对难关,恢复还款能力。如脱困无望,可用其抵(质)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归还贷款。对第二种原因,加大社会诚信教育,消除其逃债心理,达到诚信、互惠的信贷关系,如果还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可利用社会对其施加大压力,让其受道德约束。一是可采取“黑名单”制,让不守信者在“黑名榜”上有名,在电视媒体上有声。二是,实行“关联法”,农村信用不仅对不守信者禁止贷款,还要限制与其有关联的家人及亲戚的信贷支持,让他们因不守信而得不到信贷支持,从而强烈责他。三是,加大法律诉讼力度,用法律武器震慑不守诚信者。主要是收集其经营信息、财产分布情况及相关证据,保证诉讼一笔,胜诉一笔,并且增大可执行的系数。
二、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帮助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形成与社会信用环境恶劣息息相关,良好的诚信环境是化解不良贷款的基础。维护良好诚信环境,要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确保一方金融平安是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信用社要加强与政府及社会力量联手,运用市场处罚和政府约束职能,打击逃废债行为,共建诚信社会。一是营造政府讲诚信的氛围,让其成为社会诚信的倡导者。二是信用社联系政府使其引导工商、税务、国土、司法等部门积极配合信用社化解不良贷款,积极落实化解不良贷款各种优惠政策,解决信用社赢官司输钱及执行不力的老问题。三是政府动用行政手段,实行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制裁债务人恶意逃废债。对不守信者实行市场退出处罚,呆销其营业执照,限期归还信用社债务。四是建立社会竞争机制,用公开招标、竞卖的方式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降低清收费用。充分发挥信用社职工清收盘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调动信用社职工化解不良贷款的积极性。信用社职工是化解不良贷款“主角”,调动其积极性,是化解不良贷产的动力。
(一)提高业务员工操作技能的积极性。部分不良贷款是因信用社职工操作不当造成,因此应提高其业务操作技能。提高操作技能应分为单位组织培训与建立执行制度相结合。一是单位结合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内部职工,对新政策、新业务进行培训;及时通报新情况、新经验、新教训。如接收抵债资产时,应让经办人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明确处置难易程度。二是建立执行制度,将执行内容作为考核的一个“软指标”进行量化与细化,完善其操作技能,解决因操作风险造成新不良贷款的问题。主要内容是以政策、制度、法规的执行能力为软指标,进行日常考核。三是积极落实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从落实责任、责任清收、责任追究环环相扣,使职工增强清收的主动性。
(二)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一是健全严格的约束机制,规避道德风险。合理授权、授信,明确农村信社贷款审查人与审批人的具体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对违规操作、违章放贷造成信贷风险的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社内设置监督岗,明确职责(按一定比例划分贷款责任),让各岗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民主管理。二是健全化解不良资产激励机制,利顺效益与风险、动力与压力间的相互关系。不仅要实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同工资总额挂钩的质量效益工资制,而且要制定专门的不良贷款清收奖励政策,对那些在清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敢于在物质上给予重奖,在待遇上打破常规。
四、严格把好新增贷款发放关,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一是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新增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民主,发挥贷审会职能,严格审贷分离制度。二是切实落实信贷“三查”制度是信用社防范风险贷款的关键环节,不能流于形式,贷款调查信息是否真实,是否遗漏,对贷款查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误导,审贷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审贷人员应根据借款人和信贷人员提供的信息严格坚持信贷政策,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信用社贷后跟踪检查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贷款潜在的风险有直接关系,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应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如果信贷人员跟踪检查不及时,督促不到,致使问题贷款被及时发现应承担相应责任。
五、积极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的准确运用,真正反映信用社资产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分类方法,避免以借新还旧方式来调整贷款形态使不良贷款产生。严格统计减少人为因素,使统计趋于客观真实。加强对企业等级评定的监督考核,建立以优化资产质量为核心的信贷文化,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培训与交流,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品行的约束。
六、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预报预警工作,不断创新监督管理机制。清收和化解仅仅是对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提前预防,从源头上杜绝风险才是提高贷款质量的关键,对此,在强化贷审会履行审批、授信管理职能和严格贷款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稽核管理和监督体制,将会计辅导员的职能转化为稽核职能,将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将事后稽核为主变为事前与事后稽核并重。首先,加强大额贷款的事前审查。对各信用社发放万元以上的贷款要认真审查贷款对象,条件的合规合法性以及抵(质)押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由齐齐哈尔市市区联社统一发文批复,逐户登记,建立好贷户档案,其次,搞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事后审计,将农户户主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与当地派出所进行逐户核对,并加盖稽核员印章,以确保其真实性,对农户建档内容和贷款限额外负担进行审查,确保内容真实,限额合理,对发放的每一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户主核对,防止出现多头贷款、化名贷款和跨辖区贷款,同时与贷款账户核对,防止累大户、超限额放款问题,通过加强信贷管理的稽核监督,搞好金融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农村金融研究。2000年——2008年有关各期。
[2]金融研究。2000年——2008年有关各期。
[3]东北金融。2000年——2008年有关各期。
[4]财经。2000年——2008年有关各期。
[5] 郭田勇 郭修瑞著。 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6]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编。信贷政策调研与金融市场分析.2006。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