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帮助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及难点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一)农村体制变化和产业政策调查,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三)地方政策的行政手段,是形成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的客观原因
(四)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不顺畅和内部管理不健全是形成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的内部原因
(五)其他原因
三、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措施和建议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资产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
(二)借助地方各级政府及执法部门的力量来清收盘活不良贷款
(三)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多法交举来清收盘活不良贷款
(四)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体系
(五)利用其他措施清收、化解不良贷款
内 容 摘 要
近年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因政策、自身经营失误以及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原因,使农村信用社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沉重。这不仅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再投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地盘活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和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浅议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化解措施及建议
近年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因政策、自身经营失误以及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原因,使农村信用社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沉重。这不仅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再投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地盘活不良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是当前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和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特点、成因、化解的措施及建议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现状及难点
当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在全国各家信用社分布不均衡,且特点也各有差异。就笔者所在的联社而言,不良贷款绝对额数量大,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村工商业贷款不良率占比高;二是超比例企业贷款质量差,在贷款较集中的地方,超比例贷款企业户数多,质量差,单户超比例严重的企业贷款不良占比高;三是最大十户贷款不良占比率高;四是企业贷款不良率比农户等自然人贷款不良率高;五是信用贷款、保证贷款形成的不良率比抵押、质押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率高。基于上述特点,清收不良贷款,抓降化险存在着如下难点:一是“减压难”。农村信用社始终摆脱不了被各种利益团体当做政策工具的困惑,历史形成的巨额不良贷款是一个沉重包袱,如为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发放的贷款;农村基金会、城市信用社和其他信托公司的归并等等,政府及社会对信用社一系列的歧视政策都间接地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差,不良贷款多,经营压力大;二是“增量难”。要降低不良贷款占比,一则要通过做大分母来稀释部分存量,在发展中化解风险,但要做大贷款总量这个分母受到了农村信用社种种原因的制约,如市场份额竞争的激烈,存款缓慢增长,扩大贷款总量的进程受到了限制;近年来实行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和银监部门加大了对信贷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使信用社信贷人员产生了“多贷不如少贷、少贷不如不贷”的恶性思想,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的原因也使部分信贷人员对产生不良贷款的多种社会因素“谈贷色变”,使信用社信贷人员出现“惧贷和惜贷”的怪病;三是“清收难”。行政干预下发放的贷款,政府官员换了一届又一届,贷款责任难落实造成清收难度加大;信贷操作不规范,大量的抵押不足和连环抵押、重复抵押,一旦压缩贷款或者被诉,出现一损俱损的窘境;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单笔有几笔、十几笔甚至是几十笔的小额信用贷款,由于当事人已经死亡、下落不明或者是信用社的档案资料、相关材料已经不全或者超过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均使得清收难度大,清收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的滞后也是清收不良成效不明显的一个因素。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
(一)农村体制变化和产业政策调查,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历史原因。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信用社配合国家经济政策,发放了大量的集体农业贷款,如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时,农村信用社贷给生产队、集体经济组织的贷款,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农村体制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债务难以落实,清收难以开展,形成了大量的呆滞贷款。据笔者调查,该市联社到2004年末,此类贷款有412笔,4272万元,占该社不良贷款总额的19.2%(注:有关数据均以笔者所调查单位2004年末报表数据为依据)。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乡镇企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应运而生,农村信用社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扩张阶段都注入了巨额的信贷资金,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行业的兴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所有的乡镇企业都因管理机制的落后,生产工艺的低下等原因停产倒闭,致使农村信用社大多数贷款形成了双呆贷款。目前,该社的不良贷款有32%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二)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是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有的借款人不讲诚信,还款意识淡薄,借款后拒不偿还本息,存在恶意逃废债倾向,特别是1997年以来,大批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纷纷改制,不少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信用社贷款,造成农村信用社的大量信贷资金沉淀。如该市**乳品有限公司、**电子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改制悬空贷款达2977万元,占该社不良贷款占比的13.6%。目前,一些企业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逃废金融债务手段隐蔽,技术高明。他们或利用破产逃债,或利用改制之机恶意高值低估,逃废债务,或低价出卖资产,“金蝉脱壳”,或承包租赁国有民营,或投资入股、抽逃资产等等,使农村信用社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三)地方政策的行政手段,是形成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的客观原因。各级行政部门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盲目上项目、增规模,脱离地方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指示命令农村信用社发放了大量的信贷资金,其结果是造成企业经营规模的不合理扩张,超出了自身经营承受能力,最终将风险嫁接到农村信用社身上,造成了大量的贷款流失,如1998年,该市农村信用社在政府的指令下发放给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贷款230万元,用于支付公司欠100余农户的鲜奶款,该笔贷款因企业破产而实际已损失。
(四)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不顺畅和内部管理不健全是形成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的内部原因。一方面,行社脱钩前,由于农业银行基于发挥整体功能的考虑,行社一体化倾向严重,没有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特点进行经营管理,形成了大量的贷款风险转嫁损失,此类不良贷款达1870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少数信用社信贷人员违反职业道德,以贷谋私,内外勾结,致信贷法律法规于不顾,违反政策规定发放贷款造成信贷资金损失。
(五)其他原因。一是市场原因,受各种因素影响,市场预测把握不准,尤其受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波动,一些企业对市场前景估计过高,完全依靠贷款扩大生产规模。如该市的蘑菇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由于日本市场对蘑菇需求的影响,造成蘑菇价格大跌,最终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损失;二是司法制度的不健全,法律手段的软弱。目前法律制度不健全对金融机构束缚过多,而对借款人的制约过于弱化。金融机构通过司法途径主张债权,其高胜诉率、高成本率和低执行率、低资金回收率相差悬殊。农村信用社付出的高诉讼成本却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造成农村信用社陷入债权主张困难的尴尬境地。据统计,2004年该社其起诉贷款案件248件,涉案金额5526.3万元,而真正收回的只有445.9万元,占起诉金额的8.06%。
三、化解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措施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资产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大商业银行也正积极酝酿进军农村市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低下的局面,必须让全体员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信贷资产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智慧,打几场清收不良贷款的“人民战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广大信贷人员在管好并积极清收旧欠不良贷款的同时,提高防范新增不良贷款产生的意识,用好用活新增贷款;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广大职工和农村信用社社员的利益,为农村信用社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二)借助地方各级政府及执法部门的力量来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农村信用社的根在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与地方政府一致的。因此,各级政府也有义务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只有本着对农村信用社负责的思想,树立保全农村信用社债权就是保护地方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企业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现象的发生。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正确处理好保全农村信用社债权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确保农村信用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对一些有钱不还、恶意欠贷的 “赖债户”、“钉子户”必须采用法律手段,依法诉讼、保全、执行,做到起诉一个,带动一片,打击“赖债户”的嚣张气焰。同时对那些确实暂时无力偿还的贷款户,要依据法律程序责任清收,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村信用社的债权。三是抢抓机遇,用好、用活、用足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目前,农村信用社要牢牢把握这次改革的良机,加快业务发展进程,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保质保量,及时尽早实现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和再贷款发放条件,千方百计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系列资金、税收、利率和其他扶持政策的到位,使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轻装上阵,真正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效果。
(三)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多法并举来清收盘活不良贷款。当前,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文件精神,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一场农村信用社成立50年来较为彻底的一次改革,目的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针对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现状,农村信用社只有牢牢抓住这次改革的机遇,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处理问题,才能有效化解信贷风险,在实践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大胆尝试,勇于开拓,力求找到一种农村信用社与贷户都能接受的、操作性强的办法,才能使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把贷款风险管理贯穿于信用社信贷经营活动的全程,包括贷前调查对贷款对象进行全方位、可行性的监测和评定,贷时审查要建立贷款的规避风险、分散风险和贷款保险机制,贷后检查要建立跟踪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风险;二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规范贷款管理。要严格遵循贷款操作程序,实行责任追究制和监督管理制,建立健全会计、审计、纪律检查等立体式的监督制约网络;三是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实现贷款风险可转移。要建立贷款风险保证金制度和贷款投保制度,以转移贷款的风险系数,最终减少信用社资产损失;四是建立健全风险监察机制,信用社稽核、审计等部门要依据信贷政策制度和相关的审计监察制度对信贷违法、违规经营、贷款风险等进行定期不定期专项稽核检查,对信贷风险起到积极的监督制约作用;五是建立健全风险追究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效益。
(五)利用其他措施清收、化解不良贷款。 一是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全面核对,弄清成因的基础上分类施策,采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措施手段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同时加大责任贷款的清收和充分利用各种奖惩政策调动全员清非促降工作的积极性,把农村信用社的存量贷款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二是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通过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增加农户小额信贷的投放力度,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抵(质)押贷款,强化贷款管理,加强贷款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严格按照《贷款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坚持审贷分离和报批制度,减少新增贷款的风险,严格按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等措施,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增加;三是利用增量稀释存量降低不良贷款占比。通过新增贷款来稀释原来的不良贷款占比。努力调整风险资产结构,减少加权风险资产总额。通过大力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抵(质)押贷款、同业存放、社内调剂以及贴现等业务,同时大力清收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有效调整资产风险权重系数,降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四是创新不良资产清收的途径,诸如县(市)联社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办公室,对各基层信用社的全部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这样有利于联社对不良资产有一个总的权衡,通过分类排队,组织或者招聘专门力量集中管理和清收不良贷款。同时加大对清收不良贷款的考核力度,实行两套管理方案,一则是“清旧”,即对已经形成不良贷款的要大力清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贷款的损失;二则是“堵新”,即对新发放的贷款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预警、跟踪、排查等措施及时发放贷款的风险程度,对新增的不良贷款实行贷款听证会制度,以更好地促进贷款质量;五是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考核力度,将不良贷款清收任务和指标纳入信贷员绩效考核管理,首先由信贷员自己填报年度可清收的任务数,再由信用社根据客观情况和信用社清收任务数来恒定一个指标,最后报联社通过,对清收金额超过任务数的联社将根据实际情况奖励,以此来充分调动信贷人员清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将不良贷款清收进行公开招标(仅限于信用社系统之间),使清收的主体打破信贷人员的局限,增加了不良贷款清收的渠道和可能性,使不良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清收和管理。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农村金融网
2、金融监管学
3、金融市场学
4、浙江金融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