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目前的居民储蓄行为现状分析
二、居民储蓄行为形式的选择
三、当前储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四、正确引导居民储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内 容 摘 要
当代人们研究储蓄主要是揭示资金的融通,必须从融通货币资金余缺的意义去把握储蓄的含义,并由此出发去考察中国储蓄的现状。本文分析了居民的消费需求、风险意识、生活水平等与储蓄的关系以及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如何解决居民储蓄长期居高不下、消费需求不旺的问题,提出了几方面的见解。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一、我国目前的居民储蓄行为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市场经济下居民的生存意识、发展意识更强。在激烈竞争的经济生活中,居民为了生存和发展,须更多地考虑收支比例和储蓄策略。我们知道,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分解为三部分,即现期消费支出、手持现金和储蓄。现期消费支出是指用于即时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费支出;除了人们日常所说的银行存款外,还包括购买债券和购买股票等投资活动等。储蓄一方面同手持现金一样,具有延期消费的性质;另一方面,它还给储蓄者带来利息、股息和红利等收入。因此,它还具有谋取收入手段的性质。所以,从这一方面说,居民的储蓄行为,也是一种收入行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低工资制,我国大多数居民收入不多,除了安排基本的吃、穿、用消费外,几乎没有什么剩余。因此,储蓄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无足轻重。即使有一点,也同手持现金差不多,主要是用于延期消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储蓄对于居民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是居民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济行为。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储蓄是居民进行原始积累,增加资本收入的前提。如前所述,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由单一向多元的变化,人们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开了档次。收入拉开距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少部分人凭借私人资本获得丰厚收入。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劳动难以迅速致富,一般情况下,劳动收入只能养家糊口;而资本才是重要的致富手段。因此,居民必须在致富道路上进行资本积累,也即是进行储蓄,将一部分货币收入资本化。实际上,储蓄的过程,是货币收入量化为资本的过程。另外,较高收入水平的社会群体的消费方式,对较低收入水平的居民会发生示范效应,为后者所追求和仿效。在这种消费上的攀比和仿效过程中,居民的消费欲望必将普遍增强,而消费欲望具有推动收入创造活动的作用。因此,作为谋取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的储蓄,不能不被人们所重视。
第二,储蓄是居民为适应消费方式变化的需要。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的某些消费支出,如住房、医疗、子女上学、养老等基本上是由国家“包下来”,即由国家在低水平上提供某些供给性的消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医疗等由居民付费部分正在扩大,正在推进的住房制度改革,最终将把住房消费变为居民自理性的消费。为适应这种变化,居民必须进行储蓄。
第三,储蓄是居民对付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现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定的通货膨胀是决难避免的。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经济高速增长率必然带来高通货膨胀率,这几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通则。目前,我国工薪人员的生活消费主要取决于工薪收入,退体金和家庭积蓄。在这三项中,工薪收入尚属较具抗通货膨胀力的部分,因为工薪水平尽管有时可能赶不是通胀的速率,但它毕竟还会有所增长,而另两项在通胀中则只能贬值。在这种情况下,工薪阶层如何避免经济利益受损、并且有机会更多地分享到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呢?实践证明,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甚至在通货膨胀中,最大的得益行为是投资。因此,工薪人员进行储蓄进入金融等投资领域,直接分享投资利益,是对付通货膨胀的最有效手段。
二、居民储蓄行为形式的选择
长期以来,受我国融资模式单一化的影响,居民储蓄形成单一、不可选择。经济体制改革后,金融品种增加,除传统的银行存款外,出现了股票、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储蓄就面临着一个形式选择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居民个人投资形式选择问题。作为投资,居民必须坚持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原则。
所谓盈利性,是指储蓄获利的程度。不同金融工具的获利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总是趋向于选择收益率较高的作为储蓄手段。
所谓安全性,是指储蓄保值和增值的程度。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是不同的,如:在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库券风险较小,而购买企业股票和债券风险较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一般趋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小的作为储蓄手段。
所谓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变现的难易程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流动性较大的作为储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三性”之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选择某项储蓄手段也许有利于某一原则,但同时又会有损于另一原则;某一原则的增强经常以另一项原则的削弱为代价。这一矛盾对立关系要求居民在进行储蓄手段选择时,不能片面遵循某一原则,而只能在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选择一种平衡,使它们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兼顾。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可能有很多种平衡。在流动性和安全性都确有保证的前提下,能获得较多盈利的平衡,就是较优的平衡,而能获得最大盈利的平衡就是最优平衡。居民储蓄要想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不能靠现成的公式,也没有现成的公式,而要靠居民积极参与市场,摸索总结,要靠居民敏锐的感觉和准确的判断。这方面,由于我国居民具有投资意义的储蓄起步较晚,金融意识不强,因而表现得很不成熟。
三、当前储蓄行为对经济的影响
近年来,储蓄率连年居高不下,内需疲软不能有效启动,经济增长模式迟迟不能转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政府投入巨资保增长之后,如何有效扩大内需,改变经济增长模式,防止经济硬着陆的声音逐步回温,但是当前储蓄的特点表现为居民的储蓄愿望强烈,储蓄存款余额增势不减,而消费市场却十分疲软。而且,据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依然维持较高储蓄率,此后便会逐渐下降。这意味着,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同时并存的格局在中国还将延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第一,消费需求的变化推动储蓄存款不断增加。首先是中长期消费需求比重增大的推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居民的储蓄存款中,19%的储户为子女的教育费而储蓄,12%的储户为养老作准备,13%的储户为买房而储蓄,这三项共达44%,都属于中长期消费。其次是人们消费需求层次提升的推动。人们的消费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改革开放的消费需求变动趋势的研究,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人们的消费需求正向高层次发展。另外,消费品和服务的供应量、价格、质量等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人们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后,往往持币待购。
第二,人们的“风险”意识提高,使储蓄不断增加。价格水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当名义收入不变时,若价格水平上升,实际收入下降,要保持原来的消费水平,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储蓄倾向就会下降;反之,储蓄倾向就会上升。同时,消费主体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规避意识,在价格水平的影响下,当其面临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强时,他们往往倾向于增加当期储蓄,以抵御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利冲击,即所谓谨慎性储蓄动机。谨慎性储蓄动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储蓄率研究的热点。杭斌、申春兰(2003)利用我国1996—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对生产性消费价格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教育、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过快对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是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下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就业、社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改革的深入,原来由企业和国家对职工承担的这些福利项目要改由个人、企业、国家共同分担,且还将加大个人负担的比例。但目前社会保险滞后于改革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改革的“阵痛”还难以避免,人们必须为防病养老、子女教育和下岗后的生活等作长远和谨慎的考虑。所以,储蓄存款居高不下。谨慎性动机储蓄理论说明,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部分消除消费主体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促使消费主体增加当期消费,导致储蓄率的降低。
第三,储蓄是一种回报稳定的个人投资方式。尽管存款利率不是很高,但存钱总还是有一些利息回报,是旱涝保收的,且存款获息增值既不辛苦又不需技巧。当今社会,居民的投资渠道虽然很多,有债券、股票、房地产、保险、收藏等等,但绝大多数家庭对这些投资领域感到不熟悉、不保险,还不敢轻易涉足。因此,以安全性、稳定性、灵活性为特征的储蓄理所当然成为居民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为储蓄存款的高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是,在储蓄存款猛增的同时,居民消费的增长却相对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几乎都低于同期储蓄增长速度.。人们谨慎消费,导致消费平淡,既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使人们的消费更加趋于保守。储蓄存款过度增长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影响了GDP的增长率。
储蓄存款过度增长,形成储蓄与消费反差过大,破坏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呈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居民储蓄额的增大,意味着消费需求的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由于大量储蓄存款转化而成的信贷资金被积压产品、滞销商品、库存商品所占用,引起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金运动受阻,导致整个社会生产活动加速紧缩,经济增长乏力,而且限制了居民的投资倾向。
过快的储蓄存款增长,也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较高的储蓄率,虽然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高储蓄并不能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以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居民的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因此,我国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就必须用居民的高储蓄来维持。其实,储蓄和投资为两个概念,储蓄只有转化为生产资本而增值才真正发挥了储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果储蓄不能及时贷出,沉淀在金融部门,经济循环运作必然受阻,经济增长停滞。储蓄存款的过度增长,使银行承担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因为在现阶段,企业发展的依赖性很大,而银行向企业提供的信贷,其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居民的储蓄,表现为银行对居民的负债。对于银行来说,由于资金投向主要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使得银行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四、正确引导居民储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储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如果某一方面片面发展,就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刺激消费需求,必须正确地引导居民的储蓄。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的增长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一方的发展,都会促进或加快另一方的发展。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是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想方设法提高广大低收入的贫困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对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
二是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企业和银行应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范围,规范信贷消费行为,开展形式各异的消费信贷,诸如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贷款、农户贷款等,来引导消费需求。特别是通过住房体制方面的改革,促进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发展,使住房和汽车等高档商品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具备偿还能力的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提前消费,而另一部分消费者通过储蓄推迟消费的现象,应该是并存的。国家在消费和信用观念上应对居民进行一些引导,将消费与储蓄提到对国民经济同等重要的角度去认识,培养人们形成适度的消费观念。
三是完善储蓄及利率政策,用以分流储蓄、刺激消费,使储蓄资金向投资领域或消费领域回流。国家还可以通过进一步采取发行国债、加薪等等更加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鼓励消费和投资,进一步激活国内的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倾向。多年来,我国的改革措施基本上都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倾向,而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增强,从而削弱了即期消费。如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的改革,使不少居民对当前消费不得不持谨慎态度。居民的这种消费心理与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政策措施不配套直接相关,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居民消费稳定地增长,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随着这些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将会使更多的居民重新考虑存款的必要性,有一部分人就会加大消费与投资的力度,使一部分储蓄资金流出银行,流进商品消费市场,从而推动消费和生产,最终促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金融时报》,2009年3月25日。
杭斌、申春兰,《“生产性消费”价格上涨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褚艳宁,《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探析》,《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第2期。
中国人民银行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 ,《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