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范文同学网


自动化 模具 机械 电子 通信 动画 英语范文 工程管理 金融范文 旅游管理 工业工程 生物工程 给排水范文 西门子PLC 历史学 三菱PLC
单片机 财务 会计 法律 行政 物理 物流范文 电子商务 制药工程 包装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科学 汉语言范文 欧姆龙PLC 电压表 松下PLC
计算机 化工 数电 工商 食品 德语 国贸范文 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 交通工程 市场营销 印刷工程 机电一体化 数控范文 变电站 文化产业

  • 网站首页|
  • 文档范文|
  • 人工降重|
  • 职称文章发表|
  • 合作期刊|
  • 范文下载|
  • 计算机范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范文|
  • 原创范文|
  • 开题报告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范文同学网 -> 免费范文 -> 金融专业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金融文章范文|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范文| 市场营销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财务会计范文| 电子商务| 会计范文| 财务范文| 金融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经济范文| 营销范文
·电气自动化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国际经济贸易原创文章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法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摄影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心理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财务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原创范文
·新闻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眼视光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播音与主持原创文章范文 ·广告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表演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画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原创文章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录音艺术原创文章范文 ·光机电应用技术原创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创文章范文 ·印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原创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书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创范文 ·机械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护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原创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金融专业原创文档范文       现成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金融专业文档范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本文ID:LW417020 (字数:5713) ¥免费范文
XCLW10557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实证分析 三、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点思考内 容 摘 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货币政策重在调节总量,以间接调节为主;财政政策重在调节结构..
XCLW10557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实证分析 
三、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点思考

内 容 摘 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货币政策重在调节总量,以间接调节为主;财政政策重在调节结构,以直接调节为主。财政政策时滞短而实效性强,货币政策时滞长但比较灵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经历了多次调整,但从政策实践的结果来看并不理想。为此,笔者提出应从深层次和高水平上加强二者之间的配合,改变调控中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而弱化财政政策的做法,进一步深化分税制改革,实现以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转变为间接的经济调控为主,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
选题思路: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赖于市场的配有与发展,但当市场的自行调节出现困难时,国家必须及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调节。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关键在于如何理顺这两大工具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关系。我选择该论题,是想尝试在政出多门的情况下,就如何加强这些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配合与协调问题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与措施。
写好该题的有利条件:长期在人民银行工作,对宏观经济政策了解接触机会较多,对国家制定、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与理解。另外,平时也积累了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资料。
写好该题的不利条件:由于平时只是从事一些事物性的具体工作,理论水平有限。另外,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前沿信息也缺乏全面的了解,这既有研究环境的局限性的客观原因,包括很难得到专家或指导老师的直接指导、科研信息的获取困难也很大,同时也有个人写作能力有限、努力不够等主观原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其中,许多见解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围绕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政策工具的配合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财政收支、财政补贴、财政赤字、国债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货币发行、利率、再贷款及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进行调节。两种政策虽然都能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调节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并且不可互相替代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总量与结构调整关系上,货币政策主要调节总量,财政政策主要调节结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实际表现为社会商品劳务供给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在社会总供给一定时,供求平衡就取决于总需求或货币流量的控制,虽然财政收支是影响货币流通的重要因素,但最终能够控制货币量进而控制社会总需求的是中央银行,而不是财政部门。财政政策调控的侧重点主要在于结构方面,表现是通过财政投资规模和结构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并通过本身投资的规模和结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调节全社会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从而达到调节经济结构的效果。而货币政策调节结构的功能较弱,首先从政策手段作用过程来看,无论是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还是公开市场业务,都着眼于供求总量平衡,而不体现结构调整问题。其次从货币政策调节结构效果来看,货币政策调节结构矛盾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即先调节总量,再通过总量变动影响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然后再通过它们的自我调整影响市场结构。货币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在于总量方面,由于总需求实现的载体是货币,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其中主要是贷款活动创造出来的,即使是财政支出也是通过银行来实现的,因而货币政策是总需求扩张与紧缩的总闸口。
2.从两种政策调节的方式和途径看,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如要控制总需求,可通过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可立见成效;而要刺激需求,则可通过减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政策目标。货币政策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若抑制总需求则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比率,若刺激总需求则降低比率,商业银行则立即做出反映,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影响社会需求,从而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3.从两种政策的时滞性看,财政政策认识时滞短而决策时滞长,各种政策的出台需要经过立法程序,相比之下,货币政策比较灵活、及时。但财政政策的实效性则明显优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只要能使政府扩大或紧缩支出,便可以较快地对社会供求产生影响。而货币政策无论是通过扩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还是通过紧缩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来抑制有效需求的增长,都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差异,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尽可能减少摩擦,增强互动,同时在政策的选择上应相机而行,注意两大政策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的头20年,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采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197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这两年财政支出连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高额财政赤字;货币政策上则是大幅度增加现金和贷款投放,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大幅上涨。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财政方面,压缩了当年财政基建投资,财政赤字有所降低;银行方面,实行紧中有松的政策。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财政方面实行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银行方面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体制,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财政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当年实现盈余;银行方面“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财政方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银行方面提出“稳中求松”、“紧中有活”,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达185%。
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89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针对1988年出现的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1989年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现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实行的是“双紧”基调下的“双松”配合,增加了货币供给,并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财政方面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支农支出,调整经济结构,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致使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率达217%。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1998年—1999年实行的是“双松”的配合。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快“费改税”进度,对某些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政府投资力度。1998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增加配套贷款,定向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1999年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三、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几点思考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强在高水平、深层次上的协调配合。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在抑制通货膨胀和反经济周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二者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的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调控分工不明,责任不清。通常情况,货币政策更适合于总量调节,财政政策更适合于结构调节,但在两种政策的实际配合中,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没有发挥调节结构的作用,正是由于财政货币政策的这一“空档”,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至今仍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缺乏充分协调。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财政、银行之间缺乏充分的协商研究和紧密联系,使得两大政策在宏观调控中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在经济运行和体制改革的某些重大问题上,两大政策配合不够。如在公债发行、利率调整、国企改革、住房商品化等方面,均存在配合不当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现阶段要求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实施多环节的全程配合,尤其需要加强二者在制定环节上的协调一致,保证它们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向相同。
2.改变调控中主要依赖货币政策而弱化财政政策作用的做法,应发挥两种政策各自优势,协调配合。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对经济总量的控制主要是处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属于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因此要求强化货币政策的作用。特别是居民储蓄的急剧增长,使银行贷款呈急剧增长的趋势,每年银行新增贷款额不仅大大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加额,甚至超过了当年财政收入总规模,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国家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功能趋于弱化。但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基本都属于财政政策调整的范围。因此,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扭转过分依赖金融调控而忽视财政调控的趋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
3.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效果,仍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除决定两种政策的合理搭配外,还受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制度的制约。在财政体制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企业和地方倾斜,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在金融体制方面,国有银行仍没有真正摆脱行政隶属的地位,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不仅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和风险,也导致银行角色和功能的模糊与紊乱,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举措难以做出灵敏的反映;在国有企业制度方面,现代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建立,企业对国家依赖性较大,自我发展能力低下,在自有资金和财政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便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也造成了众多企业资不抵债,企业对财政、货币政策意图及其调整变化不能做出及时而灵敏的反映,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税率、补贴等都难以发挥作用。为此,财政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体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税收征管机制,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从而提高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调整,真正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依法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有企业制度方面,首先要适当调整国有经济的范围,使国有经济的范围与国有资本的形成能力相对称。其次要建立企业资本金注入机制,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重组银行债权债务关系,通过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增加国有资本的形成能力。再次要按现代企业制度原则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4.宏观调控方式以直接的行政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的经济调控为主,调控政策的被动实施转向主动实施,表明我国宏观调控艺术日趋成熟。在宏观调控中,无论是运用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可以有不同的政策手段加以运用,但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行政手段为主,在宏观调控中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行政手段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效果,但它往往是刹车过急,对经济发展带来副作用,“治理整顿”后的“市场疲软”,“软着陆”后的通货紧缩和经济滑坡,都与直接的行政调控分不开。近几年来,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相应的货币政策则主要运用国债、政府投资、利率、法定存款准备率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而放弃了传统的行政调控方式,使调控手段更加灵活,不仅可以调节经济总量,还能有效地调节经济结构,同时可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表明我国宏观调控艺术日趋成熟。

参 考 文 献
[1]杨宜勇,制度短缺是最大的障碍[J].计划与市场,2000,03
[2]高培勇,通货紧缩下的税收政策选择———关于当前减税主张的讨论[J] 经济研究,2000,01
[3]戴园晨 ,“投资乘数失灵”带来的困惑与思索[J] 经济研究,1999,08
[4]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刘溶沧,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6]刘群,西部大开发“瓶颈”分析[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人大复印资料,,2003(3):56-58
[7]唐阳孝,金融支持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宏观经济研究,2003(2):56,62
[8]曹文炼、李海鹏,努力改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J],宏观经济管理,2003(1):78,87
[9] 郭宝宁,论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完善 ,金融与保险,2002(9):89,91
[10]盛强,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03
[11]徐楠,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理论界,2003,06
[12]邓子基,积极财政政策评析——兼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2003,05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相关范文
上一篇:诚信建设对银行业的影响 下一篇: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监管工..
点击查看关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配合 的相关范文题目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电气工程自动化原创范文  电子商务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范文  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学原创文章范文
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专业原创范文
信息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范文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广告位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范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文章范文


范文同学网提供文档范文,原创文章范文,网站永久域名www.lunwentongxue.com ,lunwentongxue-范文同学网拼音首字母组合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4 范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