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农村金融服务
存在的问题
建议
内 容 摘 要
阿里经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缓慢,农牧民收入少。中央对西藏的特殊信贷政策,尤其是对农牧民信贷服务。然后农村金融效应低,信贷支持力度不够。仅靠小额信贷、扶贫贷款等有条件制约着,服务方式过于原始,政策工作方式刻板。对此,金融机构应重新市场定位,改进服务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政策,支持农牧民增收。
对阿里农牧民增收与农村金融服务效应的调查
阿里是全国综合条件最差的地区之一,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2004年的全区生产总值完成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整个小区人口8.43万人,其中,农牧区人口占80%以上,截止2004年农牧业总产值30138.63万元,比2000年增加7666万元,增长34%;农牧民人均收入1927.54元,比2000年增加562.61元,增长41.18%,
一、基本情况
(一)经济结构
阿里的农牧区经济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的影响,经济结构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整个农牧业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基本上是靠天养畜、靠天种植。
(二)农牧民增收途径
1、优惠金融政策执行的间接增收。通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赋予西藏的优惠信贷政策,在全区全力推进农牧户小额信贷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农牧民的利息负担,按照西藏银行统一执行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优惠贷款利率粗略计算,2000年至2005年8月,为阿里农牧民减轻了约500万元的利息负担,同时对农牧民实行了免罚息。
2、农村劳动力输出增收。随着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各项基础设施、重点工程相继立项,给农村劳动力输出创造了条件,2004年劳动力输出共2万多人次,创收3525.8万元。
3、畜产品与农产品收入,这是农牧民增收的主体。随着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农作物面积2.9万亩,同比增长0.3%,在畜产品收入方面,加大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优势畜种绒山羊,提高生产母畜比例,2005年全地区年末牲畜存栏324万头(只、匹)成畜死亡率3.5%,幼畜成活率67.2%,牲畜出栏率28.3%。
4、农牧民的边境贸易收入。这是农牧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国家及自治区给予普兰口岸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给边贸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充分利用普兰口岸和西四县各传统的边贸点,改变历史上物物交易的原始边贸活动,发展对外商贸。出口羊毛、山羊绒、优质牛羊肉等特色产品,进口手表、服装饰品等。组织群众积极进行边贸活动,增加群众收入。
5.旅游服务。阿里自然条件恶劣,但独特的高原游风景,吸引了外来旅游、探险者的极大兴趣。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址的古格王朝、神奇美丽的冈仁布神山、富有传奇色彩的鬼湖,是藏民族宗教神圣向往的地方。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直接创收上亿元人民币。
二、农村金融服务
(一)积极做好农牧户小额信贷政策推广工作,初见成效
小额信贷是阿里农行系统(唯一贷款机构)支持农牧户的主要贷款形式。这一信用贷款形式解决了大部分农牧户因达不到银行规定条件无法获得贷款的难点问题。近几年农行基层工作人员克服交通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等种种困难,走访1万多农牧户,占农牧户总数的76%,深入推广农牧户小额信贷政策,符合办证条件的农牧户绝大部分已获得贷款,并得到银行信贷支持,截止今年8月末,阿里农行共办理(农牧户贷款证)11116张,发证面达82.37%,卡贷款余额为4202万元,比年初增加351万元,增涨9.11%。可以说农牧民增收的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小额信用贷款,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搞好信贷扶贫“五个一”活动
根据“五个一”活动的要求,阿里农行合理确定扶贫贷款投向,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有效扶贫措施,引导农牧民想办法、出主意,搞多种经营,实实在在帮助农牧民增加收入,本着“农牧民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的原则,在五年内共投入381.15万元扶贫贷款,实现546户的2175人直接受益,折合人民币205万元;283户1403人集体拥有了占地50亩的价值约155万元的经营用地和固定资产,成了农牧民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依靠扶贫效益,为608户3168名贫困户农牧户子女捐资47.52万元。在日土县,县农行选择该县的品牌产品白绒山羊(享有软黄金的美称),作为农牧民群众实现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确立帮扶对象32户,140人;在确保牲畜死亡率为零的前提下,投入432900.00元扶贫资金,添置购买了2886只白绒山羊(以四年为期)。截止2005年6月,四年来,实现羊绒收入39397.45元;四年来牲畜总数达到5772只,其中,出栏2800只,每只160元,计44800元,用于归还贷款本息,剩余2972只,每只按成本价150元计算,折合人民币445800元;四年共支付运费9734.03元,兑现给贫困户32户(140人),21000元,计30734.03元。通过帮扶活动,四年内实现纯收入809003.42元。
(三)做好畜产品收购贷款工作,畜产品是农牧民收入的主体。我区的畜产品收购贷款的发放,主要是将外贸企业作龙头企业来组织贷款,外贸企业担保,并具体由乡镇由企业贷款收购畜产品,然后统一交给外贸公司出售后归还农行贷款。最后,达到农牧民、乡镇企业、外贸公司共同受益。农行在这方面本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足额地发放畜产品贷款。截止8月末,畜产品收购贷款余额为6128万元,最大限度地支持了畜产品收购工作。
(四)优化信贷结构,改进服务方式
阿里金融部门围绕自治区的产品政策以及地区经济目标,把信贷投向由最初的扶持生活贷款,逐步转向农牧业的生产经营上来,截止2005年8月末,阿里金融机构农牧民生产贷款余额为4843万元,比年初增长10.65%。60%以上的农牧民拥有通过银行贷款购买的小型生产运输工具,逐步改变农牧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农行系统根据农牧户生产周期及生活用品的购买及使用方面的特点,积极进一步改进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获得农牧民的好评。对小额贷款最高金额由以前的1万元调整到2万元,贷款期限则根据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灵活掌握,满足了生产生活贷款。
三、存在问题
目前,农牧民发展至富的资金来源相当匮乏,渠道十分狭窄,绝大部分靠小额信贷和扶贫贷款发家致富,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是实现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就现在阿里的农村金融服务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制约:
(一)商业化银行的政策性运作,影响金融服务的效益
天然畜养、靠天种植是阿里的弱势农牧业群体,其金融需要应受到国家政策性金融的扶持,但阿里目前只有农业银行一家信贷机构承担着小额农贷和扶贫贷款的责任,其贷款用途仅限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贷款,而急需政策大力扶持的农业开发、畜产品改良、农村基础设施等却无法得到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而阿里农行受其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性质的限制,虽然享受贴息政策,但无法真正起到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贷款可行性的思维角度、贷款的用途、还款来源的认定等方面。
(二)《贷款证》的确定及发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优惠扶贫贷款的发放
目前在农牧区执行两种贷款利率,一种是西藏银行一般贷款利率,主要适用于金卡和银卡贷款户,持有者约占总数的55%;另一种是扶贫贷款利率,主要适用于持有铜卡的贷款户约占45%,而金、银、铜卡的发放主要是依据自治区农分行制定的发卡条件来确定的,其主要依据是农牧户的收入和信用,这就在一起程度上限制了有致富愿望的农牧民的致富积极性。只有农牧区经济发展了,经济环境完善等硬设施,才能被自治区确定为政策扶持对象的地区。。
(三)阿里金融机构面临的困难及自然条件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效应的发挥
阿里农村金融服务的承载者是阿里农行基层营业所。主要存在的难点有:一是服务区域辽阔,25个营业所的服务区域为30.5万方公里,平均每个营业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地域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二是人员少,营业所一般只有2-3人。以农牧区人口计算,平均每个营业所需要提供金融服务的口就达2870多人,加之休假、学习、治病,更是鞭长莫急;三是交通线长,营业所没有配备交通工具,下乡服务经常搭便车或是骑自行车、骑马奔波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不但服务效率低也不安全;四是宣传难度大,基层营业所员工大部分是招工(半路出家)进入银行的,对现行金融政策,特别是特殊优惠金融政策本身就不甚了解,文化程度不高,加之下发给营业所的文件大部分是汉文,藏文很少,这就影响了宣传质量。
(四)长期亏损经营,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效应的发挥
2001年至2004年农行中心支行亏损额分别达1397万元,2557万元,4082万元,4149万元(含政策性亏损)。亏损的原因主要是经营收入较少,管理费用支出较多。为了强化农牧区金融服务,顾虑到农牧民利益,人民银行对农行营业所撤并工作控制十分严格,一批存款不过百万,贷款20万元左右的小营业所存在下来了,出现业务量比人员配备严重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员工管理费用支付巨大,网点运营成本极高,即使加上4%的特殊费用补贴也远远不能弥补,2001年至2004年全辖25个营业所均全部,遇上国家增资等因素,农行的亏损更严重。
四、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对阿里农行的优惠利率的倾斜力度,提高特殊费用补贴和利差补贴,以促进政策性金融业务在阿里农牧区的开展,提高阿里农牧金额在农牧民增收方面的效应:一是增加扶贫贷款的发放范围。把只有持铜卡的农牧户才能享受扶贫贷款的范围扩大到银卡、铜卡都能享受扶贫贷款的利率,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农牧民群众享受更加优惠的扶贫贷款利率政策;二是进一步调整信贷投向。主要是加大对畜物产品改良的贷款力度,特别是对畜种改良,发展大棚蔬菜,“五个一”活动的帮扶以及农业基础设施扶持,这样一方面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提高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积极探索适合农牧民需要的小额信贷,根据农牧民的生产周期、农牧产品的结构、收入水平、生产方式灵活制定贷款的额度、期限、方式,实行有效的差异性管理。在阿里边境相临的乡、村的一部分农牧民,在进行边境贸易时,对贷款的金额需要较大,有的高达10万-15万元,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在进行充分的贷前调查后,更应采取“择优扶持”的原则来帮扶。
(二)加强优惠金融政策宣传,调动农牧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农牧民是农村金融服务的承受者,如果本身没有发家致富的这种意识,农牧金融服务肯定是无法发挥效应的。目前农牧民的思想倾向是只要生产、生活资金能够周转,就不会依靠贷款去扩大生产,发展致富的愿望不强烈,始终有一种利用贷款来发展生产不是很体面的观念。而做好宣传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加大县支行对营业所的调查及检查力度,积极帮助营业所宣传金融法规政策;二是在宣传文字方面,做好藏文的翻译工作,同时,在宣传方式方面主动与乡政府协调沟通,由乡政府牵头,提高宣传的效果;三是逐步配备基层营业所的交通工具;四是针对营业所缺人的情况,应在充分考虑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招收临时代办员。
(三)做好与政府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农牧区金融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向地方党政部门汇报农牧金融情况,及时反映农牧金融服务工作的难点问题,争取地方党政部门的支持,便于优惠金融政策顺利的贯彻执行。
(四)构建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发展是硬道理。作为服务中介机构,农行应重新市场定位,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要社会效益。现城市工业了,而农牧区还比较落后、贫穷,农行基层组织该如何在这经济转向中担当服务重任呢。
首先、科技设备方面。各县支行统一配备业务用电脑,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纸张消耗,减少人员工资支出等费用。
其次、人员素质方面。分届时间组织县支行及营业所人员学习电脑知识,新业务。鼓励参加函授教育,提高学历,加强管理岗位交流,增强换位思维。
最后、业务方面。下放贷款限额权力,扩大贷款投向,合理优化存货款结构的分析,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拓宽收入渠道。技术支持大额支付系统的联网并运行,降低在途时间资金的占用。资金能上调下拨,地县间行要有顾大家舍小家的精神。
(五)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目前,我行的调研工作在行领导的亲自带队下,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研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措施方面应统筹考虑,做到可操作性及有效性,以此提高调研工作的质量。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阿里地区统计局(2001-2005)年统计年鉴
人行阿里地区统计报表(2000-2005)年信贷报表
农行地区信贷报表(2000-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