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诸暨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状况
1.道德风险
2.经营性风险
3. 操作性风险
4. 具体风险分类
(二)加强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的措施
1.建立贷前调查预测机制以做到贷前防风险
2. 建立审贷机制以切实做好贷时防险
3. 建立贷后跟踪管理机制
4. 建立风险转化机制切实做好贷款风险的解除工作
5. 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6. 建立人本控制机制以预防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内 容 摘 要
内容摘要:
近年来,诸暨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规模迅速增长,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以及历史、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产质量不高,信贷风险已成为困扰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大顽疾。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如何解决信贷风险问题、切实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已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当前,诸暨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道德风险、经营风险、操作性风险3个方面。对诸暨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论述,提出了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
提示:此行撰写文档范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
当前诸暨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状况
(一) 道德风险
就诸暨农村信用社来说,道德风险的形成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也有来自内部的原因,是内外部两种原因交错的结果。来自外部的道德风险主要是信用社的债务人,即贷款户,由于我国的诚信体制尚未建立,国民的信用观念缺失,特别是农村信用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农民,相对来说农民受教育较少、信用观念淡薄,“赖账户、钉子户”多,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来自信用内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员工、甚至有些信用社的高管人员自身政治素质低,思想不端正,时有出现贷款审批权寻租、权钱交易的现象,诱发道德风险,导致信用社信贷资产沉淀。
(二) 经营性风险
信用社的主要生息资产就是信贷资产,也是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营业务。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村、农业,而在我国现阶段,农业还是基本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是弱质产业,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影响巨大,抗风险能力相当弱小。由于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生息资产的单一性,只要当年当地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对农村信用社必然有较大影响,容易出现经营性风险。
(三) 操作性风险
诸暨农村信用社绝大部分职工对操作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通过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累积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大量信贷资产损失不单单是由信用风险造成的,而是由于信贷流程关键环节人员不尽职,内部制度执行不严密,贷款的有关法律文本手续不严密,出现不利于债权人的法律条款,甚至出现欺诈、人情贷款、违规违纪贷款。一项调查显示,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事件70%以上发生在信贷部门。大量操作风险直接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四)具体风险分类
无法还贷风险。在实践中,借款人无法还贷的情况是造成农村信用社贷款不能及时收回的主要风险因。它的表现有:第一因借款人客观不能造成无法还贷,如借款人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濒临破产导致债务无法履行,无力还贷;第二借款人主观恶意造成无法还贷,如借款人为逃脱债务无偿转让财产、低价变卖财产等导致无法还贷;第三因借款人改制造成无法还贷,如借款人进行股份制改造、分立,借机给贷款合同的履行带来风险。
抵押风险。抵押是常见的担保贷款方式之一,农村信用社通过和借款人签订抵押协议,由借款人提供足够价值的抵押物,在抵押物上设立抵押权,进而为自己的贷款提供保障的方式。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在贷款到期无法收回的情况下,有变卖抵押物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是,不是所有的抵押合同都是天衣无缝的,往往在这方面会出现许多风险因素。抵押风险又分为抵押合同风险和抵押物瑕疵风险 质押风险。质押和抵押相类似,也是现代商业贷款担保方式之一。它所带来的贷款风险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质押合同风险。在某些短期小额贷款中,借贷双方往往贪图方便,不采用书面方式设立质押合同,而只是口头订立质押合同,这就会给银行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质物未转移占有,质押合同不生效。质押区别于抵押的一大特征就是质押必须将标的物转移占有,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有时,贷款人疏于防范,在未取得质物的情况下就将贷款发放给了借款人,随后出质人却不将质物转移给贷款人占有,一旦借款人到期不还款,银行就将承担因此带来的一切损失。第二质物瑕疵风险。这一点同抵押物的瑕疵风险类同,主要有:第一质物的权属不明或有争议;第二质人(借款人)并非质物的实际所有权人;第三质物为法律明令禁止质押的财产或权利;④质物的价值明显低于贷款的价值。 保证风险。保证贷款,是贷款机构基于第三人在借款人无力或不能按约定及时偿还贷款的条件下,自己承担偿还贷款责任的承诺而发放的贷款。 虽然在保证贷款中,贷款的信用风险大部分转嫁给了保证人,但是由于某些技术性的因素,贷款人仍然要承担很多风险,主要有:第一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不合格。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不合格会直接导致保证合同无效。第二证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风险。这主要是指保证合同的内容不够明确,有部分条款语意模糊,或者重要条款有遗漏。第三保证人签章方面的风险这主要表现为:保证人冒充他人签章,请人代为签章或是未经授权私盖单位公章等情形。如果贷款人在签订保证合同时,没有对签章的真实性加以审核和进行必要的公证,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实践中经常会出现保证人否认签章的情形。因此,这种风险只要银行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 自然和意外因素风险。这是指因自然和意外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洪水、台风、地震、海啸、森林火灾、交通意外、安全事故等,造成借款人死亡或企业停产、破产等,往往使银行的贷款无法收回。
加强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 建立贷前调查预测机制以做到贷前防风险
信用社选择贷款对象,应以效益为核心,信誉为前提,不能以盲目放贷而忽视风险,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资金实力和偿还能力,通过建立贷前调查制度,建立健全信用等级评估机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状况;通过建立借款人的经济技术档案,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从而了解借款人在其他金融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记录。
(二) 建立审贷机制以切实做好贷时防险
诸暨农村信用社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合自已业务发展需要的审贷体。信用社应把控制和减少贷款风险权重资产的比重作为重要任务,建立定期跟踪监测制度,定期对贷款风险程度和贷款质量状况进行检查监测、考核,并针对不同风险度的贷款规定相应的检查间隔期,尽可能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首先,可实行审贷分离和集体会审下的第一责任人制,即信贷经营部门初审,领导小组会审和决策的制度,通过集思广义达到科学决策的效果。其次,建立规范的贷款抵押和担保制度。要查看抵押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履行手续是否齐全;担保贷款必须有较高信誉和足够经济实力的对象作担保,防止多头担保或担而不保,要严格按照司法程序办理抵押或担保。再次,农村信用社对企业或个人贷款应尽可能采用抵押和担保方式,减少信用放款。
(三) 建立贷后跟踪管理机制
贷后资产管理和事后检查一直是信用社的弱项,工作涉及面大,贷款人员的工作行为随意性更大,造成贷户逃避不知,贷款转移用途贷户的经营状况不明,诉讼主体失效,风险处置滞后等问题出现,建立贷后跟踪管理机制也就是加强贷后检查的力度,做到贷后查险。通过检查,及时发现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采取措施改进管理,同时,可限时研究避免贷款逾期和消除风险隐患的对策。
(四) 建立风险转化机制切实做好贷款风险的解除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序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对于经营不善造成亏损的企业或农户,应帮助其限期扭亏,实现盈利,偿还贷款;对于企业或农户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甚至有淘汰趋势的,应当促使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及时转产改产,从而盘活资金,及时收回贷款;对于发展前景不乐观的行业,但有某方面优势的企业或农户,则应当促成兼并,落实债务,抓紧收贷;对于已濒临破产并欠债累累的企业或农户,要依法收贷,尽量减少贷款损失。
(五) 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首先,应建立无险防险、有险消险、联合保险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其次,通过适当提高呆账准备金比例,盘活不良资产,解决呆账损失。再次,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健全信贷岗位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从源头上控制贷款风险。
(六) 建立人本控制机制以预防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人是信贷风险防范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必须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信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进一步明确信贷人员的工作纪律、工作要求,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预防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其次加强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训,加强信贷人员法律常识培训,提高信贷人员业务操作水平,杜绝出现信贷操作风险。
总之,贷款风险的防范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要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强化风险控制,提高经营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做好支农工作,努力提升支农服务水平,在发展中化解经营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徐一千.农村信用社如何摆脱困境[J]. 农村天地. 2000. (11)
[2] 骆波.农村信贷资金问题研究[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 (8)
[3] 何海涛.小额农户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 金融经济.2005. (5)
[4] 刘志平.农信社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J]. 经济师.2005. (7)
[5] 薛志林.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对策研究[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6. (4)
[6] 李莉.谈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J]. 审计与理财, 2006, (8)
[7] 郭修瑞.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8] 王君. 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9] 杨德新 . 现代商业很行资产负债管理[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10]杨桂芳.海南农信社信贷风险防范化解对策[J].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