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关元朝政府发行、管理纸币的诏令及规定
1.1元朝纸币的发行概况
1.2元朝纸币管理的诏令及规定
第二章 元朝纸币管理机构的设置
2.1中央及地方设置的机构
第三章 元朝对昏钞、伪钞、挑钞的管理
3.1元朝对昏钞的管理
3.2元朝对伪钞的管理
3.3元朝对挑钞的管理
第四章 元朝纸币的防伪对当前人民币反假的借鉴作用
第五章 总结
内 容 摘 要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宋史·食货志》记载,“钞(纸币)始于唐之飞钱”,可以说“飞钱”是纸币的雏形。北宋有“交子”,南宋有“会子”,金代有“交钞”,元朝政府在总结宋、元纸币发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纸币管理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的朝代。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行用纸币,自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到元朝灭亡,除了铸造过少量的钱币之外,一直行用纸币。
元朝发行的纸币,经历了元世祖的中统钞时期、至元钞时期、至大银钞时期、元顺帝的至正钞时期等阶段,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纸币管理制度。元朝末期出现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成为元政权崩溃的重要诱因。研究元朝纸币制度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元朝政府发行、管理纸币的诏令及规定的探讨;对元朝纸币管理机构设置、各种维护钞法的禁令的简论;对元朝针对于昏钞、伪钞、挑钞管理的分析等,对于当前中国人民币管理反假的借鉴拥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纸币管理 发行与流通 昏钞 伪钞 挑钞
论元朝的纸币管理
第一章 有关元朝政府发行、管理纸币的诏令及规定
1.1元朝纸币的发行概况
元朝纸币的发行,以时间和流通性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期间大概30余年。此时的蒙古人尚未取得对全国的统治权,这个阶段的纸币发行大略知道的是,此时各个被征服的地方发行的纸币名称也各不相同,并且互不流通。
第二个阶段。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至至元十六,期间大概7年左右(1260-1280年),期间纸币发行的状况是:中统元年(1260年)七月,印造交钞,以丝为本,规定丝钞千两易银五十两。同年十月,又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即中统钞,以银为本。至元12年,增发厘钞,类分三种,曰二文、三文、五文。3年后,以厘钞不便于民,遂废。中统钞发行的最初20多年里,其流通状况比较良好,币值也十分稳定,是元朝纸币流通的黄金时期。
第三个阶段。约至元十八九年至元亡(1280-1368年),大约90年左右。这个阶段可大致以至正10年(135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纸币流通出现了轻微的通货膨胀,纸币管理还算井井有条;后期币值狂跌,元政府由经济上的崩溃导致了政权的灭亡。这个阶段的纸币发行情况是:至元24年,元政府印造至元通行宝钞,即至元钞,与中统钞并行使用,规定中统钞与至元钞的兑换比价是5∶1。武宗至大2年,改造至大银钞,大约是至元钞五倍于中统钞,至大钞又五倍于至元钞。但是一年后至大钞被废止,仍然使用中统钞和至元钞。至正10年,顺帝博采舆论,颂行至正交钞,钞文为中统交钞,大概是旧日的中统钞加盖至正交钞字样。至正钞一贯准至元钞二贯。同时,至元宝钞,通行如故。这时,由于至正钞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因而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摘至《元史食货一钞法》、《元史食货五钞法》)
根据这三个阶段,可以总结得出:元朝尚未建立之前蒙古统治者就已经开始发行纸币。元世祖即位后发行中统钞,通行全国,制钞权专属中央。元世祖前期约20多年的时间里,纸币流通状况良好,但是后期币值逐渐下跌。元世祖、武宗、顺帝相继整治钞法,颁行至元钞、至大钞、至正钞,结果是纸币贬值的情形越来越严重。总体来看,中统钞、至元钞是钞值比较稳定的时期,管理也较为良好,流通时间也最长。元朝的许多纸币管理政策和措施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1.2元朝纸币管理的诏令及规定
元朝政府对于纸币的一系列管理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为颁布一系列维护纸币流通的政策。主要有《整治钞法》、《行用至元钞法【十四款】》、《住罢银钞铜钱使中统钞》。
《整治钞法》是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月中书省奏准的。《整治钞法》分为《倒换金银价例》和《整治钞法条画》。《倒换金银价例》规定了纸币与课银、白银、花银、赤金相对应的兑换关系,明确了入库价与出库价,出库价略高,以鼓励百姓以金属货币兑换纸币;《整治钞法条画》则对倒换昏钞、钞库管理作了规定,明确了对违犯者相应的处罚。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叶李提出的《叶李十四条》(即《行用至元钞法【十四款】》又名《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发行至元钞。《行用至元钞法【十四款】》确立元朝的不兑换纸币制度,与今天纸币制度相似,是较为完备的纸币流通法规。然而《行用至元钞法【十四款】》规定禁止民间流通、买卖金银,政府收买民间金银,因金银集中到国库,而纸币与金银之间兑换关系被破坏,纸币成为单一货币后,其面值失去价值准绳,导致元朝后期纸币印刷量过大,经济失控。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颁布《住罢银钞铜钱使中统钞》,规定了对参与伪造纸币者、制作挑钞者、买卖伪钞者、不揭发印造伪钞者的惩罚以及对检举者的奖赏措施。
第二部分即为钞本管理。主要有《钞本休擅支动》、《存留钞本》。
《钞本休擅支动》由福建行省尚书省颁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二月二十日元世祖下的圣旨,规定“钞本根底休交动者”。《存留钞本》由江西行省中书省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颁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初六元世祖下的圣旨,规定“金银是钞的本有,各路存留做钞本者”。
第三部分即为地方机构管理。主要有《体察钞库停闲》、《打算平准行用库》、《常川开平准库》。
《体察钞库停闲》规定不再限库官倒换昏钞的数目,钞库不停闲。《打算平准行用库》规定各库用纸币兑换金银、昏钞。收取工墨钱时记录收、支、起纳的详细数目,记录涉及人员姓名,做成账册呈到各省,发现缺少立即追回。《常川开平准库》,因存在“平准行用库数日闭库不行倒换”的现象,令户部去各路监督,确保倒换可进行,如缺少纸币,可申请。
第四部分即为兑换纸币的管理。主要有《贯百分明即便接受》、《添工墨钞》。
《贯百分明即便接受》规定可倒换纸币的昏坏程度以及对违反者进行定罪,以保证钞法。《添工墨钞》则对工墨费做出新的调整。
第二章 元朝纸币管理机构的设置
2.1中央及地方设置的机构
中央由户部统领,以户部尚书掌贡赋出纳之经,金币转通之法。下设管理纸币的机构主要有:
(1)宝钞总库,至元二十五年设置,主管纸钞的贮藏;
(2)印造宝钞库,中统四年设置,主管纸钞的印造;
(3)烧钞东西二库,至元二十四年设置,主管纸钞的销毁。
地方设立的机构主要有:
(1)诸路宝钞都提举司,至元元年始设交钞提举司,至元二十四年改为诸路宝钞都提举司,主管纸钞的印制、发行;
(2)平准行用库,中统二年始设,掌贸易金银、平准钞法;
(3)昏钞库又称回易库,至元元年始置,并设监烧昏钞官。昏钞库初建阶段,目的是为了民众倒换昏钞的方便,促进元代纸币的流通。
第三章 元朝对昏钞、伪钞、挑钞的管理
3.1元朝对昏钞的管理
纸币长久使用后破旧、字迹模糊,称为昏钞。
元朝的纸钞主要采用桑皮纸印制,这种桑皮纸纤维细腻,印制效果不错,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其柔韧性自然无法与现代印钞纸相提并论。流通中经常磨擦及反复折叠,很容易破损污毁成为昏钞。另外,因元朝货币流通领域纸钞需求量非常庞大,特别是元朝后期钞法大坏,滥发纸钞,桑皮纸来源不足,只好采用榆树皮制作的纸张印制钞票。这种榆树皮纸的柔韧性、耐磨性就更差了,使用不久即会脱浆变软,极易损毁。因此元朝流通使用的纸币中,混杂有较多破损难用的昏钞。
昏钞在流通中,往往不被人们接受。为解决昏钞涩滞货币流通的问题,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设置昏钞库,又称回易库,专门负责昏钞的倒换工作,后改为平准行用库负责此事。纸钞在流通过程中损毁程度及损毁部位各有差别,致使在昏钞倒换过程中,官府百姓之间经常就能否倒换问题发生争执。为避免昏钞倒换时发生争执,防止利用昏钞进行接补剜挑,中书省又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三月制订出更为详细的昏钞倒换制度。依据昏钞的破损程度定为二十五种类别,并详细说明昏钞样例,一一议定倒换与否并阐明理由。
元朝政府还设立“烧钞库”,专门负责处理烧毁倒换回的昏钞。据《元史·百官志一》记载,至元六年于大都(今北京)“置昏钞库,置监烧钞官”。至元二十八年,昏钞日渐增多,专门由大都烧钞库负责烧钞,费时费事困难不小,于是撤销大都烧钞库,命令各地行中书省负责监督烧毁本省倒换兑回的昏钞。当时各处行中书省都设立了“烧钞库”。
元朝设立“昏钞库”、“烧钞库”,积极稳妥地处理昏钞事宜,满足了百姓倒换昏钞的需要,维护了纸钞的信誉和权威性,促进了元朝纸钞的流通使用。元初对昏钞处理的管理还是较为严格有序的,但是到了后期昏钞管理中的徇私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倒换昏钞多取工墨费,以自己昏钞诡名私下倒易,将库钞移易借贷营运图息,私下倒卖制造纸钞的原材料等。尽管如此,元朝的昏钞处置制度还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较为详尽完备的破旧残钞处理制度,对于今日的货币发行部门,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3.2元朝对伪钞的管理
私刻雕版印制的纸币,称为伪钞。
至元通行宝钞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开始发行的。由于元朝纸币印钞用纸相对容易获得,印制方法也较易掌握,因此当时造假成风、假币泛滥。面对猖獗的伪钞犯罪活动,元朝不仅在“至元通行宝钞”上印有“伪造者处死”等警告,还规定首告者赏银五锭,将犯人的家产全部赏给告发者等,这些奖惩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假钞犯罪活动。
伪钞的管理分为禁令、惩罚制作伪钞者的措施、惩罚使用伪钞者的措施、奖励举报者与抓捕官兵、处置伪钞制作设备等五部分。
纸钞的伪造几乎伴随着纸钞的发行同时出现。元朝纸币发行之初,伪造者少,后期纸币伪造日益严重,违背了封建王朝利权皆归于上的原则,而且严重破坏了纸币的信誉,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因而无政府颁布律令,积极防伪。
其主要措施有:(1)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史籍昭彰:伪造钞者处死!伪造宝钞同情者并处死,分用者减死杖之,造伪钞不分首从处死、印造伪钞之人,数内起意底、雕板底、印钞的、抄纸底、项料专底、家里安藏著印底、收买颜色物料底、俱是同情伪造,皆合处死。(2)不准买卖、使用伪钞。元政府规定:知情分买行使之人,初犯决一百七下,再犯除断外徒役一年,三犯流远。(3)严禁对纸币进行挑补,以真作伪。所谓以真作伪,就是对真钞进行挑剜补,随意增大面值而成伪钞,如将一贯真钞改做二贯。因此,元朝政府多次明令禁止这种不法行为。(4)以给赏的形式鼓励对制造伪钞者进行检举揭发,号召官民共同监督。(5)实行伪造坐罪制,号召管理纸币的各级官吏共同防范印制伪钞者,否则一体治罪。
3.3元朝对挑钞的管理
在真币上挑剜稗凑描改的纸币,称为挑钞。
挑钞的管理分为惩罚制作挑钞者措施、惩罚买挑钞者措施两部分。
惩罚制作挑钞者措施有:(1)根据制作挑钞数量判处主犯、从犯杖刑;(2)规定再犯制作挑钞者流远,南方人流放到辽阳,北方人流放到湖广;(3)买挑钞者杖刑九十七下,再犯加大处罚,邻人之而不告者杖刑六十七下,坊里正、主首、社长及负责捕盗的官兵、镇守等人因失察而获罪;(4)规定如侏儒犯制作挑钞之罪,罚中统钞。
惩罚买挑钞者措施有:买挑钞者杖刑九十七下。
第四章 元朝纸币的防伪对当前人民币反假的借鉴作用
元朝纸币的防伪,是其纸币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元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纸币反假法律条文,严惩印造、变造纸币,但由于官吏执法不力,营私舞弊,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伪钞的泛滥,严重破坏了元朝的货币制度,加速了元朝败亡的进程。元朝借鉴、承袭宋金应用纸币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建立了纸钞本位制,并打破纸币流通的地域性,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流通纸币,而且还输出到周边邻国,成为以发行纸币为主的朝代,且种类繁多。
在纸币的发行管理流通中,如何有效地防止伪币,保证纸币信用,稳定币值,始终是发行者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为了维护纸币的良好信誉和合法性,元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采取了各种措施及方法防伪,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元代纸币造假泛滥成灾,纸币最终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
因此,在当前人民币的发行流通中,管理者如何有效地防止伪币,保证纸币信用,稳定币值,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而元朝对纸币防伪的管理,虽然拥有较为完善的纸币反假法律条文,对纸币伪造者的处罚也非常严厉,但是出发点也不外乎是封建统治者对其地位的巩固,官僚的利益扩大化,营私舞弊,这对当今人民币反假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面对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民币的防伪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是一些违反犯罪分子也越来越狡猾,各种制假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在人民币反假上面,元朝较为完备的纸币反假法律条文也是可以部分借鉴的。面对知法犯法的假币制造者,我国的人民币反假法律条文也必须更加的完善,对制造贩卖假币的违法分子必须严厉惩罚,对包庇、从犯也应该给予严厉惩罚。管理者也应该加大对人民币反假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辩假意识,对揭发制造假币者的群众给予相应奖励等。
第五章 总结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发行纸币,是为元朝钞法政策的开始。而关于元朝政府发行纸币的原因,史界有如下分析:
(1)发展商贸。元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商贸的发展,商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农民阶层,仅次于官吏,元朝政府发行纸币,原意是用纸币接收应缴纳的赋税,逐渐建立人民对新纸币的信任,而纸币的发展有利于发展贸易。
(2)军费增加。从公元1260年开始,元世祖忽必烈开始了对阿里不哥的内战。随着战争的升级,军费的支出也逐渐增加,原有财政难以支付。故而,发行宝钞,势在必行。
(3)中国贵金属严重缺乏导致。中国贵金属缺乏,所以多以黄铜为货币。但到金朝后期,铜金属也急剧缺乏。因此,当时急需一种可以代替贵金属作为货币实行交易,元朝的纸钞主要采用桑皮纸印制,这种桑皮纸纤维细腻,印制效果不错,由于纸币的诸多优势,它被选中是预料之中。
由于宝钞发行之初政府具有良好的信用,个人可以用宝钞兑换白银,再加上钞本充足,中统宝钞广为使用,并且受到汉人的信赖。中统元年到中统五年,中国北部经济恢复,商贸繁荣。同时,政府严格控制纸币发行数量,时刻以库存白银为准,社会上未产生通货膨胀,整个市场再良性状态下运转,政府收入也大大增加。
就是在这个时期,元朝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早的较完整的纸币流通制度。这就是王文统制定的“中统钞法”,明文规定了发行准备金,发行限额,金银买卖,钞币渠道以及伪钞惩罚等,以保证纸币的正常流通和稳定。随着币值稳定,政府信用增加和市场的繁荣,人民普遍“重钞轻银”,金属货币中,流通范围开始缩小,在某些地区甚至退出了市场交易。当时,元代宝钞逐渐由银本位制向信用货币转变。
到了中元时期,政府明令禁止银铜等货币交易,宝钞正式成为半信用货币。当时不兑换纸币政策的制定者认为,信用货币之所以流通是因为“代百物之法,所贵者信”。他在制定不兑换纸币发行与流通条划中,很重视准备金的作用。在《至元宝钞通行条划》中,明确规定宝钞不得兑换现银,同时在纳税、偿还公私债务、街市买卖、质典田宅等方面,都要使用货币,以保证纸币的正常流通和币值的稳定。初元时期,政府成功的钞法政策,对于恢复经济和提高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元朝政府发行、管理纸币的诏令及规定的探讨;对元朝纸币管理机构设置、各种维护钞法的禁令的简论;对元朝针对于昏钞、伪钞、挑钞管理的分析等,可见元朝的纸币管理已经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无疑对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元朝对如何管理好纸币进行的有益的探索是十分可取的,
有些方面在今天也是有可借鉴的地方。
参 考 文 献
【1】罗存康.论元代的的纸币管理——《四川文物》1997(2):49-54
【2】唐景.论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毛良伟 、施继龙 、冯立昇.从《元典章》看元朝纸币管理——《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5年第02期
【4】张铁城.元朝的纸币管理和叶李十四条——《中国钱币》2002(1):23-24
【5】《元史食货一钞法》
【6】《元史食货五钞法》
【7】《元史》卷85《百官志一》
【8】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元代专用交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9】《元典章》卷20《户部六钞法昏钞》
【10】《元典章》卷20《户部六钞法杂例》
【11】《秋涧集》卷90《便民三十五事论钞法》
【12】叶伟奇.元代的昏钞处置制度——2011/4/27
【13】叶真铭.元代的昏钞处置制度——《安徽钱币》2005年03期
【14】陈高华,《元典章-户部》简论——中华文史论丛2008(6)
【15】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元代专用交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赵靖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续文献通考》卷九《钱币三》
【18】李革文.元代伪钞刍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03期
【19】《元史》卷105《刑法志诈伪》
【20】张书林.元朝的纸币——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