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范文同学网


自动化 模具 机械 电子 通信 动画 英语范文 工程管理 金融范文 旅游管理 工业工程 生物工程 给排水范文 西门子PLC 历史学 三菱PLC
单片机 财务 会计 法律 行政 物理 物流范文 电子商务 制药工程 包装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科学 汉语言范文 欧姆龙PLC 电压表 松下PLC
计算机 化工 数电 工商 食品 德语 国贸范文 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 交通工程 市场营销 印刷工程 机电一体化 数控范文 变电站 文化产业

  • 网站首页|
  • 文档范文|
  • 人工降重|
  • 职称文章发表|
  • 合作期刊|
  • 范文下载|
  • 计算机范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范文|
  • 原创范文|
  • 开题报告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范文同学网 -> 免费范文 -> 金融专业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金融文章范文|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国贸范文| 市场营销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财务会计范文| 电子商务| 会计范文| 财务范文| 金融范文| 电子商务范文| 经济范文| 营销范文
·电气自动化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国际经济贸易原创文章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广播电视编导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商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法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汉语言文学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摄影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心理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教育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小学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管理原创文章范文 ·财务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原创范文
·新闻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眼视光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播音与主持原创文章范文 ·广告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表演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画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视觉传达设计原创文章范文 ·数控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录音艺术原创文章范文 ·光机电应用技术原创范文 ·机电一体化原创文章范文 ·印刷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动漫设计与制作原创范文 ·软件技术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书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原创范文 ·机械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酒店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旅游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体育教育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通信工程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护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原创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金融专业原创文档范文       现成文档范文点击进入 → 金融专业文档范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本文ID:LW417431 (字数:6680) ¥免费范文
XCLW1368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概述(一):财政政策的概念(二):货币政策的概念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的必要性(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1: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2:两种政策调控同为货币政策(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1:政策主体不同2: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三):..
XCLW13682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二):货币政策的概念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
1: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2:两种政策调控同为货币政策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政策主体不同
 2: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三):政策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
 (四):政策调控中的货币流向不同
 (五):政策的可控性不同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的选择
 (一):“松财政松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1:政策工具
 2:适用范围
 (二):“紧财政紧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1:政策工具
 2:适用范围
 (三):“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四):“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五):“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五: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
 (二):对我国当前两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议
 1: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效果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2:宏观调控中应发挥两种政策各自优势,协调配合
 3: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适应中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
内 容 摘 要
 经济波动以及市场的缺陷致使在经济出现问题时市场不能自行调节,资源的使用不能达到最优;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通常实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二者调控的目标手段和功能的差异而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单独使用两种政策存在不足和缺陷,所以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和调控目标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模式来达到最优的宏观调控目标。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组合模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现代国家共同运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即大多数国家都在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货币供给与需求进行控制和调节。本文着重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必要性、配合方式以及配合方式的选择。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决策。
1:财政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支出、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
2;财政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的统一。财政政策是国家有意识的产物。财政政策主体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既各级政府和立法机关。政府主体的行为是否规范、偏好如何对于政策功能的发挥和政策效应的大小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不再是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而仅仅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3:财政政策具体明显的阶级性和相对稳定性。在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目标,于此相适应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然而财政政策的任何一个目标被确定之后,要实现它就要经过一个时间长短不一的过程。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这种财政政策一般不会终止,因而使财政政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与阶段变化性的统一,正是财政政策中长期战略与短期战略的体现。
4: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同货币政策是政府的诸多政策中,对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至关重要的两种政策,前者调控经济过程中的参与者之间的收入流量,后者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结构。
(二)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施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总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微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收支以及于此相关的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利率、汇率、金融市场等问题,而不是单个银行或企业的金融行为。
2:货币政策是一种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而非调整社会总供给的政策
任何社会总需求,都是一种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整,从而间接地影响到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并促进整个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3: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地调控手段,而非直接的控制措施
中央银行主要采取经济及法律调控手段,以调整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来实施间接控制。
4: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政策,而非短期的经济政策
稳定货币、从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平衡国家收支等中央银行的四大目标,都是一种长期性的政策目标,而不是短期的目标。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
1: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都是通过对社会资金的分配实现的。社会资金的统一性和社会资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流动性,决定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其实质都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的关系。如果两大政策目标不统一和不协调,必然造成宏观经济运行的失控。
2:两种政策调控同为货币调控
在现代宏观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属于货币调控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财政政策,本质上也是属于货币调控。因为无论是财政收入的集中,还是财政支出的运用,都是借助于货币的运动进行的,都是货币的集中和货币的转移,是货币运动的效应,只不过财政政策是以政府的方式来进行的。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政策主体不同
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财政政策的主体是政府与立法机构。由于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因而货币政策受政治的影响一般较小。财政政策受政府政治决策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就较大。政府在执行职能时所采取的态度,必然要直接影响它的财政活动,甚至要借助于财政政策实现它的政治目的。
2: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1):货币政策调控总量,财政政策调控结构
宏观经济正常稳定地运行,须以总供求的平衡为条件。总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方面。货币政策应以总量调控为主,财政政策则应以结构调整为主。因为货币政策直接决定着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又决定着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总之,总供求的平衡实际上是货币的平衡。只要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供给总量,实现货币的平衡,也就基本上实现了总供求的平衡。对于财政政策,无论是它的收入机制,还是其分配机制。在调控货币资金流量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财政可以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把一部分货币资金引导到新兴产业和薄弱产业上去,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的供求结构和产业的技术结构的目的。
2):货币政策侧重物价,财政政策侧重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侧重于对物价稳定的调节,给经济增长创造个良好的环境。财政政策则更多地侧重经济增长,这种侧重并不是以赤字财政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主要依靠它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通过使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技术结构的不断改进,来推动经济增长。
3):货币政策着重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财政政策着重经济利益公平分配
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的都是货币资金,但它们调控的资金性质却不同,因而调控的重点也就不同。货币政策主要调控的是就有偿还性的借贷资金,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调控更为注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提高必然使整个经济的运行更富有效益。财政政策调控的主要是无偿性资金,通过对货币资金的无偿集中和使用,调节着经济利益在社会各阶级的分配,这种利益公平分配的作用是货币政策调控所不具备的。
3:政策调控机理与时效不同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依靠货币供给机制来进行,货币供给是借贷资金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偿还性和交易性。因此,货币政策是以非指令性的间接调控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市场活动,对宏观经济发生影响与作用,其调控的时效长,调节效果显示较慢。
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入和分配机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由于财政收入是直接依靠政权的力量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无偿性,从而决定了财政政策是利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直接从利益分配环节入手,对经济实施调控,调控的时效短,对经济的影响直接而迅速。
4:政策调控中的货币流向不同
货币政策对货币的调控,主要是使货币在各经济主体之间座横向流动,通过这种横向流动改变货币在各个经济环节中的分布情况。
财政政策对货币的调控,主要是使货币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作纵向流动,政府通过税收形式将部分货币资金自下而上地集中起来,然后再通过各种形式支出,自小而上地使资金流向某些经济部门。
5:政策的可控性不同
货币政策通常需要通过操作工具的传导来实现最终目标。这中间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并且可能出现偏离最终目标的情况。
财政政策可以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
 (一):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二):紧缩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三):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缩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四):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相配合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的选择
 (一):“松财政松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
1:政策工具
财政工具:主要是增加支出,减少税收。
货币工具: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调低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等,向市场投放货币。
2:适用范围
1):经济处于严重萧条时,可以强有力的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使其扩大,从而促使经济复苏。
2):在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人力、机器设备等资源时,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紧财政紧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
1:政策工具
财政工具:主要是减少支出,增加税收
货币工具:采用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提高再贴现率,或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等,从市场上回笼货币。
2:适用范围
1):经济处于严重通货膨胀时,可以强有力的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促使经济回落。
2):经济过热、需求旺盛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可以起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稳定物价,从而调整经济。
 (三):“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在赤字财政较大与总需求不足并存时采用该政策组合。
“紧财政”政策指采取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措施,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控制经由财政渠道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以抑制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抑制通货膨胀。
“松货币”政策指采用放松性的措施,适当增加货币供给,扩大社会总需求,以促使经济的适度增长。此时中央银行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货币供给量的总量,有效地控制货币的流向,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避免宏观经济的失控。
 (四):“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在经济增长减缓以至于停滞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或者经济结构失调与严重通货膨胀并存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政策搭配模式较好。
“松财政”政策采用减税或者扩大开支等较为宽松的措施,刺激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定向供给货币的功能,增大对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瓶颈产业的投资,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这对克服经济增长减缓或经济停滞较为有效;而且适宜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紧货币”政策采取提供利率收紧银根,严格控制货币供给,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
五、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 合
1:当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2: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自己总需要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3: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严重时,可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用紧缩财政压制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
4: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
实际上,不管是松的政策措施还是紧的政策措施,在调节需求的同时也在调节供给。同样的道理,在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下,即可用紧的政策措施来抑制需求的增长,也可用松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供给的增长。因此紧的政策措施和松的政策措施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如果从结构方面看,问题就更清楚。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也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另一些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情况下,同样也会出现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大于求,有的部门的产品供小于求。这样单纯地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调节,都不可能使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因此,还要从结构失衡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或紧或松的政策措施加以调节。由此可见,当我们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时,不能只看到需求的一面,还要兼顾供给的一面。当然也要看到,采取紧的政策措施在压缩需求方面可以迅速奏效,而采取松的政策措施在增加供给方面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见效。
(二):对我国当前两大政策配合的一些建议
由于我国经济自身的结构矛盾、输入性通胀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共同作用,宏观经济运行已经进入长期高速增长路径下的短期波动下行区间,在这阶段对政策组合的协作性和严谨性要求大大提高。
1: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效果,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除决定两种政策的合理搭配外,还受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制度的制约。财政体制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向向企业和地方倾斜,造成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下降,致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体制方面,国有银行仍没有真正摆脱行政隶属的地位,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不仅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和风险,也导致银行角色和功能的模糊与紊乱,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举措难以做出灵敏的反映。
 2:宏观调控中应发挥两种政策各自优势,协调配合
 在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失衡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对经济总量的控制主要是处理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属于货币政策调控的范围,因此,要求强化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财政缺乏必要的财力基础,而使国家财政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趋于弱化。但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经济结构的调整无论是存量结构的调整还是增量结构的调整,基本都属于财政政策调整的范围,因此,要正确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扭转过分依赖金融调控而忽视财政调控的趋势,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作。
3: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适应中国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同时,中国的任何经济行为也要考虑世界。新的政策搭配应该在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世界的影响和世界经济走向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前提下科学决策制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不仅要根据中国经济本事情况,而且要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保持动态变化,以期达到政策最佳效果。
我国的实践证明,在经济运行中出现需求过剩、通货膨胀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适度从紧的方式搭配,即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当经济运行中出现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现象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以从松为原则,即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而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相适应,促进国名经济快速和协调发展。
总论
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政策组合模式,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取松的政策措施,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而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就应采取紧的政策措施,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余的情形是,在总需求与总供给只要不是明显不平衡的情况,由于会有一些部门的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另外一些部门的产品供给小于需求,如果单纯采取紧的或松的政策进行调节,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可以考虑采用松紧搭配或稳健的政策。因此,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陈雨露,《货币银行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潘金生,《中央银行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任碧云,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技术路径,《中国经济问题》,2009.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相关范文
上一篇: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 下一篇:论消费信用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点击查看关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配合 的相关范文题目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
电气工程自动化原创范文  电子商务原创文章范文
人力资源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土木工程原创文章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药学专业原创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范文  会计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计算机技术原创文章范文  金融学原创文章范文
法学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市场营销专业原创范文
信息管理专业原创文章范文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英语专业原创范文
教育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行政管理专业原创范文
广告位
合作加盟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范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硕士文章范文


范文同学网提供文档范文,原创文章范文,网站永久域名www.lunwentongxue.com ,lunwentongxue-范文同学网拼音首字母组合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4 范文同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