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内 容 摘 要3
一、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的介绍4
二、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对自身经营的影响5
三、商业银行现行绩效考核的缺陷6
四、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思路及建议7
参 考 文 献12
内 容 摘 要
商业银行以盈利和控险为经营目标,并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的效益导向推动了存款规模的内在扩张,以及贷款投向倾向大中型企业和中长期贷款;同时效益导向加剧了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快了非信贷业务发展,从而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金融管理部门应从监管资本、考核机制、数据统计口径、强化监管等方面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商业银行自身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平衡好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绩效考核、商业银行、政策影响
论绩效考核对银行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的介绍
(一)盈利和控险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其本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其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又决定了要以防控风险为盈利前提。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防控风险的经营目标体现了商业银行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三大特征。此外,上市的商业银行,必然还会高度重视对股东的回报,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在特定报表日时点上更好地展现出来,也是上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二)经营目标决定考核机制设计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有一句至理名言“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反之,“想得到什么,就应该评价什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就是商业银行“想得到什么”,那么“应该评价什么”就决定了商业银行考核机制的设计。商业银行追求加权风险调整后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决定了商业银行考核机制离不开“效益”和“风险”。
(三)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绩效考核方案
按照巴塞尔Ⅲ规定和中国对全面实施巴塞尔Ⅲ时间表的承诺,以及监管部门的要求,商业银行业务量的增长完全取决于资本的增长,资本成为商业银行最根本、最核心的资源。因此,近年来商业银行经营目标追求价值创造和资本节约的有效结合。大部分商业银行基本上建立了一套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即在考核上追求加权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以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综合绩效考核为例,考核指标体系设置“效益管理”、“风险合规”、“发展转型”三大类指标。
其中:“效益管理”类设置了“人均经济增加值”、 “经济资本回报率”等效益考核指标,直接体现了加权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考核。“风险合规”类则按照考核权重不低于40%的监管要求设置,并突出了“风险考核评价”、“内部控制与合规”的考核,体现了当前商业银行以“防控风险”为重心的工作重点。“发展转型”类指标是过程管理性指标,目的是通过过程管理性指标考核达到效益的提升和风险的可控。例如:设置存款、贷款日均增量的考核,最终目的是通过做大规模、做大业务量来达到效益的提升;设置中间业务收入、利率定价指标的考核,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单位业务量的效率达到效益的提升。
二、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对自身经营行为的影响
(一)信贷投放节奏不均衡。
利差收益以及与信贷相关的业务收入仍然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在利差水平保持一定的情况下,银行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信贷规模。因此,为争取考核效益的最大化,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早投放、早收益”的信贷经营理念,造成全年信贷投放的不均衡性,年初投放比重偏高。年初发放贷款,银行全年可以收息;而年末发放的贷款,下一年度才能收息;加上贷款拨备为一次性计提,晚投放贷款不仅在本年度内难以收到利息,贷款额还要纳入基数开始计提拨备,减少了当年利润。
(二)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
为提高资本回报率及维持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更倾向于投向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和企业,造成贷款向高利润行业和大中型企业集中。从A市贷款分行业来看,贷款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房地产业,2012 年 11 月末,上述四类行业贷款余额占全货币政策市贷款余额比重为 79.9%,而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占比仅为 2%。
(三)考核时点存款波动幅度大。
为适应考核需要,各商业银行使用多种方式拉高考核时点的存款额。一是利用理财产品吸收存款。商业银行通常将理财产品到期日集中安排在月末或者季末,委托期限趋于短期化,存款阶段性“出表”、 “入表”频繁,造成存款波动。二是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增加保证金存款。多家银行利用保证金存款可以计入存款科目的规定,大量签发承兑汇票吸收保证金存款,甚至搞以贷款转保证金存款,再签发承兑汇票贴现的方式虚增存款。
(四)规避调控的金融创新产品增加。
一是信贷类创新产品突破约束,增加贷款发放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类产品创新的主要动力。信贷类产品创新在最近几年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银信合作产品、银保合作产品、同业代付、委托贷款、保理类产品、票据业务创新产品、贷款证券化产品等。这些产品都存在于银行表外融资业务中,规避了贷款规模约束,增加了外部监管难度。二是负债类创新产品规避利率限制,提升了存款吸收能力。
三、商业银行现行绩效考核体系的缺陷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严重,已经上市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体系上仍存在着过分注重存贷款规模和增长速度等缺陷,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一)过分注重存贷款规模和速度的扩张
以中国银行“高山案”为例:高山曾经是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业绩最突出的员工,一年完成的存款任务量最高达20亿元。在超额完成考核取得上级行的信任之后,高山利用手中不断膨胀的权力“暗渡陈仓”,最终潜逃至国外,为中国银行造成严重损失。据了解,几乎所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一线员工都要承担与职位相对应的“拉存款”或“揽贷款”的任务。“拉存款”对于众多缺乏资源的普通员工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在某些偏远的省份,一名普通员工只要能够完成日均几千万元的存款任务,几乎不需要其他任何资格,就能够被提拔成支行副行长,这在银行业已经是公开的“潜规则”。如果有人借“拉存款”之机,内外勾结转移资金,后果不堪设想,“揽存款”的现象更是疯狂。如近期,某市准备修地铁,由国家开发银行某省分行牵头组织银团贷款。由于有中央政策的扶持和地方财政的担保,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就成了“香饽饽”。有的银行客户经理干脆守在国家开发银行某省分行,希望能够在银团贷款中分配到更多的份额。在这个过程中,商业贿赂等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过分注重市场扩张,而扩张中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严重不足,给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隐患。
(二)过分注重结果
在绩效考核中运用“结果论”可以很容易量化考核指标,能够更直观地反映经营效果,但是一旦变成“唯结果论”,就会使某些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往往有几个业务往来密切的企业。当银行需要完成考核任务的时候,相关企业便会挺身而出并承担相关费用,同样,当企业急需资金的时候,银行也会大力支持。如某年末,某支行存款任务还差3000万元,于是该支行为某私营企业发放虚假生产经营贷款3000万元,并存入该支行,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考核任务,第二年元旦结束,企业将所有贷款本息全部还清。同年,该企业急需一笔周转资金,该支行马上发放虚假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900万元供其使用。正常的银企关系应该是银行和企业双方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通过真诚的合作实现双赢。而以上这种建立在脆弱的互相利用基础上的银企关系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很有可能产生金融案件。
(三)过分注重竞争,缺乏激励机制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对员工自身的发展和银行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激励机制对考评客体进行正向的引导和激励,是与竞争机制密不可分的配套系统。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通过内部竞争促发展的同时,如果激励机制不完善,则会引发严重问题。如审计署对某分行进行检查后发现,该分行对所有一线从事信贷业务的员工都至少做了一次处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银行自身的制度缺失、部分业务缺乏标准的操作规程和基层分支机构“一把手”对业务干预严重等,这些都是产生违规问题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而该分行对信贷人员简单地“一刀切”,反而对明显负有主要责任的支行负责人提拔和重用,严重影响了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激励机制失效,会严重影响基层员工的工作情绪,部分员工甚至会想方设法研究“生财之道”。这种想法如果被普遍接受和实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完善绩效考核思路及相关建议
(一)金融管理部门的角度
1.完善监管资本的计量方式
监管部门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风险业务所需配置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对于当前国家需要进一步鼓励或扶持的县域经济、第三产业、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等采用差异化的计量方法,降低商业银行涉及这些业务的监管资本,引导商业银行从节约资本角度自愿支持县域经济、支持第三产业,将贷款投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要保证各商业银行调整贷款投向结构,金融管理部门除了给予一定政策指导外,还需配套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比如可考虑适当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适当降低小微企业加权风险资产权重系数,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良好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信贷资源奖励。
2.制定存款偏离度考核制度
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制定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考核制度,监测和考评商业银行存款波动性。金融管理部门将存款偏离度纳入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并制定严厉的扣分规则。对于期末、期初存款偏离度大的商业银行,可采取高管谈话、限制准入、降低监管评级、罚款等监管措施;并要求商业银行将存款偏离度指标运用于辖属分支机构的考核,从行政监管角度降低商业银行季末“冲时点”的意愿。
3.探索存贷款数据日均统计方式
建议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报送的存贷款均采用日均数据,从形式上和实质上淡化商业银行“时点”观念,强调商业银行业务持续经营成果。一是探索日均存贷比监管,将目前存贷比计算采用月末时点数据调整为采用日均数据;二是探索统计分析采用日均数据,人民银行、银监会统计部分定期统计和公布的金融数据均采用日均数据;三是会计报数增加日均资产负债附注,由于商业银行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增大资产负债时点数据,财政部可要求商业银行定期公布财务报表附注中增加资产负债日均数据的信息,以便报告使用者更客观地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状况。
4.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管
流动性风险管理难以直接体现价值贡献,盈利的驱动更容易使银行忽视流动性管理,但流动性风险的危害具有高度破坏性。虽然管理好流动性不能直接见效,但是流动性管理不好所造成的危害则是致命的。因此,金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进一步强化区域金融管理部门对商业银行当地分支机构的监管。按照新的流动性计量标准和监管要求,督促商业银行完善流动性管理体系,开展压力测试、建立流动性储备和应急计划、逐日进行现金流分析,设立关键风险指标,加大流动性风险管控。此外,应从国家宏观层面保持货币供给合理,避免在经济运行中杠杆被过度加大;管理好市场预期,帮助市场作出合理预判,提前做好关键时点的流动性安排。
(二)商业银行经营者角度
1.严格落实监管要求,防止经营业务出现“冲时点”现象
(1)调整经营理念,淡化时点观念。“冲时点”是面子工程,对经营管理弊大于利,商业银行经营者应淡化时点观念,强化可持续经营理念。关键是商业银行各级经营机构在季度、年度总结工作中、在向上级汇报经营成果中都应采用日均存贷款数据,摒弃时点数据;商业银行内部绩效工资分配、营销费用配置、固定资产安排等资源配置也应与日均存贷款数据挂钩。
(2)加大日均考核,弱化时点考核。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日均存贷款的考核,但是时点存款考核依然占有一定的权重。尤其关键的是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专项工作推动方案、业务竞赛方案往往还是以考核时点存贷款为主。因此,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梳理各项涉及时点考核的方案,明确要求不仅综合绩效考核方案,且所有涉及存贷款考核的专项方案、业务竞赛必须以日均存贷款评价为主,弱化存贷款时点考核。
(3)采取技术手段,避免资金季末集中。一是均衡贷款投放节奏,避免季末贷款集中投放带动存款时点冲高。二是合理设置理财产品到期时点,避免大量资金集中季末到期导致的存款大幅波动。
2.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平衡好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1)充分认识流动性危机的突发性、破坏性和传染性。商业银行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结构,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水平,充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逐步通过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实施流动性成本分摊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到整个经营活动中,传导到各业务条线和经营层级。
(2)合理定位同业融资业务。同业融资业务虽然信用风险较小、资本占用较少、交易规模大、成本低且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但同时也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在同业业务的定位上应摒弃单纯的逐利目的和业务扩张需要,而应将同业业务纳入日常流动性管理的框架之下,认真评估同业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在金融机构准入、授信控制、名单控制和后期管理各环节做好风险把控,加强对同业业务期限错配的监测分析,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
(3)建立大额资金预测预报考核机制。为直接防范流动性风险,应建立有效的大额资金预测预报机制,研究资金运行规律,与大客户做好沟通工作,及时将资金信息上报上级流动性牵头部门。同时根据大额资金预报偏离度对各经营行进行考核,直接挂钩信贷资源或财务资源配置,从考核上督促各经营机构积极关注大客户资金变化可能对全行流动性造成的影响。
3.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1)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大型企业的间接融资需求越来越弱,而商业银行维持净息差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将业务经营的重心向收益和风险都更高的小微企业倾斜。因此,央行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可推动各商业银行将信贷资源向中小企业倾斜,从而达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而商业银行则需要通过批量化营销、专业化运作、信息化驱动和综合化服务来控制小企业信贷风险和管理成本,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2)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考核力度。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考核体系中已经设置了小微企业贷款考核指标,但为了实现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考核体系中的小微企业贷款的考核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但同时应加强小微企业风险考核,在适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引导经营行贷款资源适度向小微企业倾斜。
参 考 文 献
1、许学军.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伦纳德·麦茨,彼得·偌伊.流动性风险计量与管理[M].孙国申等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戴应亭.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与其对银行监管的启示[J].财政金融,2011, (10):75-76.
4、赵晓春,蔡文泽.稳健货币政策下基层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分析[J].金融纵横,2011, (6):64-66.
5、江小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现状及改革策略[J].上海金融,2015, (10):32-34.
6、唐意舟,熊波.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信贷冲动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参考,2015, (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