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类型
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解决对策
内 容 摘 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多元化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要,我国中小金融机构迅速 发展壮大,目前中小金融机构约占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独特的支持和推动作用。本文在明确中小金融机构的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实践,探索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的风险防范举措。
关键字: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
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主营集体经济个个体私营经济的银行业务的经济单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我国中小金融机构进入高速发展期,无论是资金规模还是数量多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不良贷款利率高,资金风险大等经营风险。本文研究发现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的原因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不明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受区域限制明显等。对此,需要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通过加强战略规划,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强化风险防控,提供风险防范能力立足区域实际,争取区域政府支持进行应对和防范。
引言
中小金融机构是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其经营机制较为灵活,服务对象最初是两小经济,即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对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持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与效率,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国有大商业银行按照经济、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改革管理体制,加快国有大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特殊性在于它的高风险.而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一个环节--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其固有的体制特征,释放风险的几率更大,近年来,我国己相继关闭了多家中小金融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已成为当前影响金融安全、制约经济发晨、危及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普遍性的大问题。金融风险种类繁多,成因复杂,危害深重,备受各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实践证明: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需要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
一、 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类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探化,在我国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中,中小金融机构是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稳步发展,充分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特有的组织形式,难免存在风。下面就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风险作一分析。
1.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信用风险(Credit Risk)从狭义上讲,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导致银行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额外收益减少的一种可能性程度。中小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具体表现为贷款质量风险和贷款集中风险。根据投资理沦分析,贷款质量风险主要分为逾期贷款比重、呆滞贷款比重和呆账贷款比重份个指标,比率越高,信用风险就越高,按照目前对贷款形态指标考核的要求,逾期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不超过8%,呆滞贷款不超过5%,账贷款不超过2%,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小金融机构很难达到上述指标的要求[1]。
1.2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目前中小金融机构潜在的金融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所掌握的流动资产不能满足存款提取和正常贷款需求,从而使中小金融机构丧失清偿能力和蒙受损失或者倒闭的可能性,是各国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一种主要风险。流动性风险既是一种本源性风险,即由于流动性不足造成;又是一种派生性风险,即流动性不足可能是由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源所造成的。
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引发‘挤兑”现象,产生支付风险。当前,信用社市场存在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备付金比率偏低,有的甚至不足1%,央行借款比重大,非生息资产占比高,变现能力弱,存款略有下降就出现支付上的困难。[1]
1.3 经营性风险
经营风险是因为经营不善造成的各种风险。当前,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行使监管职能的一项中心工作。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形成既有转型时期政策误导造成的,也有不完善的社会信用环境和银行自身经营发展及控制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要彻底防范中小金融机构产生的经营风险,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在法治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完善经营发展机制,依法守规经营。[2]
1.4 操作性风险
操作性风险是中小金融机构长期积累的风险。操作性风险是金融机构因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失效而形成的损失风险。一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体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中小金融机构缺乏确切的市场定位,突出表现在其管理主体的不断改变、服务对象的游离不定,使其管理模式、经营思路和经营策略没有很好地固定下来,如农村信用社逐渐偏离了合作制经营的原则、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等等。三是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中小金融机构财务、贷款、人事、工资、考核等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监督约束机制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5支付性风险
支付风险时有发生。由于中小金融机构在法律上都是基本独立的法人实体,相对于一级法人管理体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都比较小,每一个分散的实体,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单薄,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存款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中小金融机构的支付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近几年境外金融机构的破产、兼并案例频频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所产生的“ 多米诺” 效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日益加深。境内一些个别非银行金融机构已经出现过挤兑风潮和支付风险。更为严重的金融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现已成为各种传媒争相报道的焦点。
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2.1法人治理结构不严密
中小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外部监督或者监督不力,个人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
表现在:一是个人行为代替集体决策。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是由股东或社员人股组建的,其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应该分另属于董事会和监事会。而在实际运作中,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 普遍“不懂事”、 “不理事”、“不监事”。或是董事长超越职权,对业务经营作了不恰当的干预。致使大量贷款集中于关联企业,使金融机构蜕变成为某个企业对外融资的窗口。二是企业行为服从地方利益中小金融机构的地方属性比较浓厚。其业务经营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从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2.2市场准入不严
市场准入把握不严,管理失控:一是数量上发展过滥。据统计,在目前约3000家城市信用社中。只有1000家左右设在地市级城市,余下2000多家是设在县或者县级市。而按照当时的有关规定。城市信用社只能在地市级城市设立。在县市级下城市不能设立。 二是资本金不足不实。某些中小金融机构在组建时资本金就没有到位。也没有及时补足;有的在组建后即采取多种方式抽逃资本金;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则由发生风险的机构组建,抗风险的能力先天脆弱。三是中小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准人把关不严。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不懂业务,仰仗关系恶意经营,导致决策失误,管理失控。
2.3发展策略失误
受“先发展,后规范,再完善”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小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就存在着很多缺陷: 一是缺乏科学分析和统一规划,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需求数量没有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在发展的进度安排上、准条件上没有一个总体规划,发展思路从一开始就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没有严格界定每类机构的发展空间。如信托投资公司大量从事商业银行。证券和实业投资以及外汇、 期货等高风 险业务;金融租赁公司办成了“第二信托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办成了“准信用社”;信用合作社却办成了没有合作意义的“小银行”。三是中小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战略没有配套 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将在一些地区和顿域让出部分市场空间。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却没有相应地联动起来。
2.4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资产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服务功能不齐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政府和中央银行的政蘸扶持,这也是世界各国的一般惯例。而在我国在,机构布局上,国有商业银行下伸力度较大,中小金融机构的网点设置受到了极强挤压。虽然国有商业银行拟撤销一些分支机构,但目前进展缓慢;在利率政率上,中小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成本比较高。却没有足够的利率浮动权;在金融监督上。人民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监管内容基本与国有商业银行相 同;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没有相应的市场和手段来调剂资金余缺。
2.5中小金融机构的自身弱势
由于历史和实力等原因,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小企业。小企业是企业中发展最不稳定、行为最不规范的一个群体。它们“生死”频繁。逃避债务严重,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严重损失多数中小金融机构受业务网点的限制,中间业务如结算、国债代销、银行卡等的发展受到了约束。使中小金融机构难以留住发展壮大起来的优良客户。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因发生风险而被关闭、 破产、兼并、整顿以后,中小金融机构的整体社会信誉下陴。又制约了业务的正常运行。同时由于居畦、企业存款的倾向性增强。加上一些政府部门出于防范风险的目的也实施了一些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如规定将存款划转到国家商业银行等,从而在总体上形成了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环境,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
2.6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作用:一 是我国目前总体上处于企业风险向金融风险集中转嫁的时期。前几年宏观经济的大起大落和盲目投资,加上在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以后,市场竞争加剧, 大批企业经济效益滑坡,造成了大量资产损失,企业经营风险集中暴露并加速向金融业转移。二是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乏法制约束的企业恶意逃废债务行为企业恶意逃债、废债、糨债、骗债。给金融机构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三是从全社会看。各娄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环境 。其结果是大量违规经营现象的出现。主要有账外经营、开假存单、假委托、乱办三产、违规担保、出具虚假验资证明、违规开具远期信用证等。四是人民银行的监管存在漏洞,使小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活动没有被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以致酿成大患。
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解决对策
金融风险是金融发展的伴生物,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倒闭现象时有发生。一 般说来,金融体系越来越脆弱,金融机构倒闭越来越多。中小金融机构因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倒闭的概率因而更高。在我国,有问题金融机构通常是中小金融机构。有问题中小金融机构是指因经营不善、突发事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发生挤兑或有倒闭危险的中小金融机构。实际上,由于金融风险存在的普遍性,任何一家开数据库的支持,再完美的风险定价模型都只是空中楼阁,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数据的积祟和数据库建设方面起步较晚,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应加紧吸收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方法、贷款定价方法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不经营提供必要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并进一步解决各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的经营策略、市场定位、风险偏好和风险报酬等问题。
优化信用环境,改善信贷资产质量继续加大文明信用建设力度。这既是防范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有效方法,又是中小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可靠保证。要在不断发展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在金融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加大贷款的清收力度,对于巨额的贷款,中小金融机构要树立盘活的信心和决心,建立健全贷款清收的方法和步骤,制定完善的盘活不良贷款考核体系,采取奖罚分明的考核办法。要积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依法清收不良贷款。
完善金融风险监管体制。中小金融机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按市场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需要中小金融机构发挥其特定的市场功能,中小金融机构凭借个体小而灵活等优势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和服务,这往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或无力顾及的。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人就业渠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等方面,中小金融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相关方面作出共同努力,在各方面创造条件:尤其是中国银监会,责任重人既不能对中小金融机构放任自流、疏漏监管,也不能搞“一刀切”的严格限制,更不能用歧视性的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董雪梅,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初探.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9,(2)
[2]中唐秀琴,柳耀东,宋兴焰,小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对策.黑龙江银监局理论探研. 2008
[3]于海,于孟州,城市中小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成因与防范.中国人民银行烟台市中心支行. 2001.09
[4]彭涛,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研究.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4
[5]蔡大发,强化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思考.武汉金融.2003.(12)
[6]杨元明,有问题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相关制度研究.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7]张聪林,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形成原因及其解决方案.中国金融.2000.(1)
[8]赵燕,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成本研究. 金融参考.2003.(4)
[9]林长杰,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个案处置与金融整体稳定研究.金融研究.2006.(9)
[10]于健,中小机构风险化解研究.国人民银行南阳市中心支行.2001
[11]时培松,倪宝银,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诱因及化解政策.《中围农村信用合作》月刊.2000.(5)
[12]姜瑶菊,中小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山西金融.2003.(10)
参 考 文 献
1、文硕,《审计发展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
2、"国有股减持"课题组,《国有股减持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3、陈武朝 郑军,《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需求的特点及其影响的探讨》,《审计研究》200年第1期
4、李利明,《当银行成为企业》,《经济观察报》2002年2月25日
5、同2
6、黄玲仁,《浅谈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发展趋势》,《商业研究》200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