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我国商业银行2010-2014年贷款占资产比重
资源来源:上海中信银行内部信贷报告整理
由于贷款比例如此之高,就会从两个方面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经营风险。一方面,由于信贷资产本身受到合同限制,流动性不强,而且我国几乎没有可供贷款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因而贷款不易变现和流动,从而容易引发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在信贷资产当中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信用违约”的风险,而贷款比重如此之大,这必然会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化为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
1.银行内控控制不到位。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原意接受“外部监管”,而在内控方面却缺乏自身的监管,银监会通常也会选择单一的指标来强制约束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在监管方面具有一定的“短期行为”。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对经营风险管理比较被动。
2.没有完善指标体系。混业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不断在改进,不断在拓展,资金运用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利润的比重不断下降。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国有、股份制、城市、农村等几类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资产规模、企业制度、管理水平都不尽相同,而监管当局却采用统一的监管模式和指标体系,因而无法全面反应每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性风险。
3.对现金流的关注力度不够。目前国资产结构依然比较单一,比较缺乏具有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服务也相对不足,“衍生品”交易规模十分有限,而银行经营风险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如果商业银行现金流“枯竭”,那么商业银行必然会暴发风险,但目前商业银行以及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现金流的关注力度还是不够的,因而非常容易引发经营风险。
三、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进一步树立稳健的经营发展理念
我国各商业银行要想加强经营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要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指导思想,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遵循审慎的办事原则,在经营每项业务时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保持对经营风险的清醒认识和敏感性,进一步树立稳健的经营理念。就要做到:一、树立安全效益经营理念,要把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正视自身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三、进一步树立长远的发展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实施“多元化”经营,做到“不要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经营风险。
(二)完善风险管理长期有效机制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意思就是说,没有规则(即制度)的约束,人类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必须在健全和完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上狠下功夫,所以必须要完善风险管理长期有效的机制。商业银行领导必须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牢固树立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关系商业银行发展大局的战略意识,大力加强经营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既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又要对新业务、新领域、新产品的处理细节做出全面、科学、有效的制度规定,确保各项业务有章可循、科学操作、风险可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营风险管理目标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员工经营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真正发挥制度的重要规范和指导作用。
(三)加强银行授信管理体系的管理
实施统一授信管理制度。在银行对客户的风险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单一法人客户统一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实施集中统一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信贷管理制度。银行对客户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国际结算项下贸易融资、担保等表内外信用余额之和不得超过最高综合授信额度,该授信额度可在授信期限内滚动使用。上海中信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各级各类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建立“前置防范”理念,在授信之初对风险有足够的防范意识,能够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将信贷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上海中信银行要将开拓信贷市场与加强授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将过去“四级授信”转变为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八级授信”,通过细分授信级别,能够更加有效的防范信贷风险。加强银行授信管理制度,使对银行的授信额度和信用评级能够最大限度的符合其的承受能力,切实提升风险控制的主动性。
(四)逐步建立完善银行信贷责任制度
商业银行应当逐步建立完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借贷责任及其表现形式信贷责任,银行信贷人员在信贷活动中发生的工作责任,要对其工作负责。健全和完善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度作为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负责研究和制定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思路、原则、措施等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和解决各类操作风险问题。上海中信银行应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一把手”负责制,各部门负责人、各支行和营业网点负责人对信贷风险管理负总责,并层层建立信贷风险管理责任体系,将信贷风险管理具体落实到每一名员工,把责任落到个人,以此更好的控制经营风险。
(五)努力提高银行员工的素质
正随着外资银行相继登陆,中国银行业进入了竞争时代。处于守势的中资银行,其优势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即在“主场”上与外资银行开展竞争,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劣势是机构庞大、资产质量差、员工素质偏低。要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上海中信银行以及我国其他各级各类商力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方面人才队伍。因而商业银行必须着力打造一支符合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惜血本引进亟需的风险管理人才,确保上海中信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的顺利实施。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强对现有各类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为上海中信银行实施经营风险管理奠定坚持的人才基础。
(六)商业银行监管力度要落到实处
加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要将监管力度落到实处。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加强检查与排查,一出现问题的就要将监管力度落到位,进一步明确监管原则。明确“综合监管”的原则,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既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和控制,又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业务的监管和控制,更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业务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形成完善的监管模式,真正发挥监管的重要作用;明确“联合监管”的原则,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税务、审计、电信、工信等部门的联合与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商业银行监管的强大合力,避免出现监管漏洞;明确“专门监管”的原则,就是要继续强化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能,加强对商业银行“专门监管”方面的调查研究,使商业银行专门监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用监管力度监管。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体制在不断深化改革,而且在经营风险管理的方面也比较成熟,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制约的因素与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在管理中出现的风险,在经营中出现的风险。要做到降低不良贷款、贷款期限与贷款品种想匹配、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重视现金流动的方向与需求。多开展各方面技能的培训,考试,多了解、分析银行遇到的风险以及解决的办法,做好在事前预防风险,做有信心的工作。要进一步树立稳健经营发展理念、完善风险管理长期有效机制、加强银行授信管理体系的管理、逐步建立完善银行信贷责任制度、努力提高银行员工的素质、在商业银行监管方面要加大力度,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渐渐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的轨道,使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尽量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达到利润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2、刘招军,《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与管理研究》,武汉大学,2013年。
3、李开白,《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量化分析》,浙江大学,2011年。
4、唐双宁,《商业银行风险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金融》2014年第12期。
5、汪伟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2013年第26期。
6、周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2013年第14期。
7、吴承铭,《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年。
8、马法昌,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96年。
9、郭毅飞,《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对策》,2014年第12期。
10、洪勤乐,《现代金融》,2005年
11、网络,《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管理制度》。